小时代时代高中
肖、杨莉/文
肖,法国戴高乐大学法国文学硕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杨力,电影学者,中国电影百科全书创始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欧洲电影史、电影理论、影像美学。著有《神秘文化史》中译本、《莱昂内尔的过去》、《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
1与小时代的两种“小”
小时代的问题不是时代的“小”,而是心理年龄的“小”。这并不是说它拍的是年轻人的故事,而是用年轻的心态拍的。影片不仅展现了一个由少年组成的“少年世界”(全片只有一个父亲形象),也表明了建构这个世界的世界观也是少年的。比如,电影把龚铭塑造成一个成功的人,但通过他,成功的商业人士的重要品质被理解为总有B计划,这更像是少年对成功的商业人士的想象。再比如电影的高潮部分。m-girls手拿时装在高架桥上奔跑,齐新合力拯救一场时装秀,这是影片中最高的矛盾。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这么简单的高潮,即使在“言情片”里,也是比较低的心理年龄。
另一种“小”是空间的“小”,是交流空间的小型化。《小时代》虽然人物众多,但都生活在一个圈子里。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发散的、开放的、线性的,而在微小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是包围的、封闭的、循环的。影片最后一幕,几乎所有人都出现了。他们不仅相互认识,而且相互影响。那场“电话误会”典型地表达了这个“微型空间”的情节特征:林枭拨通了简的手机,接电话的是住在顾源家的。第二天,简打电话给林宵,但他想把顾源的事告诉南翔。南翔跑出去迎接剑,接着是林宵,最后他们遇到了。这是典型的“小时代”关系和叙事方式:所有的人物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小世界,他们的故事只能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展开。这是一种“舞池叙事”。每个人似乎都在舞池里。整个故事就是他们不停地换伴侣。这种模式在言情小说和韩剧中屡见不鲜,并不新鲜。它的作用是架空现实,形成抽离效应,创造浪漫的爱情故事。
为了克服这种“小”,郭敬明需要补充某种“大”,而这个“大”首先是大上海。阿兰·巴迪乌认为,优秀的电影可以结合“广阔的空间”(古希腊戏剧中的城邦)和“封闭的空间”(萨特戏剧中的地窖),美国西部片鉴于西部的自然和国家领土(广阔的空间)更具有普遍性。在小说中,上海成为“广阔空间”的代表,郭敬明不停地描写上海,缓解了小世界的狭隘性,淡化了人物之间太多的巧合。小说中的句子也不自觉地呼应了“广阔空间”和“微型空间”的对比。比如“他此刻窗边的孤灯,就像寂静宇宙中一颗遥远而孤独的星球”,或者“我们都是小星星”,等等。电影里呢?上海的存在不仅没有起到“广阔空间”的作用,还破坏了“微缩空间”的童话效应。观众无法将这个过于浪漫、奢华、纯粹的童话世界与上海熟悉的现实联系起来。如果像《流星花园》(制片人也是柴智屏)那样淡化现实背景,让故事发生在任何地方,效果可能会更好,而不是像某些影评人建议的那样,继续强化上海的质感。上海不仅是一个真实的真实空间,更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不像小镇,能为这个“微型空间”提供合理性。
《小时代》的核心人物是一个少女。影片将少女生活的主要空间想象成一个专属的封闭结构。他们只关心友情,爱情,工作,其他实际问题都不管。更有意思的是,影片将少女出众的气质刻画成了各种类型的“个性化浪漫主义”:富二代的女王范(古力饰)、单纯的乖乖女(林萧饰)、文艺范的极品美女(湘南饰)和花痴少女的招风耳(唐饰)。她们的男朋友也代表了女生们幻想的各种类型的男朋友:痴情富家公子(顾源饰)、温柔体贴的阳光男孩(简)和才华横溢的美男(饰)、冷酷无情的男上司()和坏男孩()和体格健壮的健康男孩()等。这种“分类列表”的方法是郭敬明为了克服“小”而构造的又一个“大”。这种创作特点可以称之为“迷藏写作”。
2.收集白痴作品
龚铭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水晶杯。这表达了两点。第一,他有收藏的爱好,不同于一般的收藏行为。对他来说,收藏行为比收藏东西更重要。第二个是他收集闪亮的东西,和心理学上叫做“强迫性囤积”的强迫性收集不同。他收集闪亮的、漂亮的、昂贵的东西,而囤积可以收集垃圾和废品。
郭敬明的小说写作就是这种“迷藏写作”。最明显的就是收藏名牌奢侈品,线下全是名牌时装、化妆品、珠宝、名车、豪宅。许多人批评他提倡拜金主义。在我看来,这固然表达了对金钱和物质的崇拜,但也要看到他把这种收藏和上市变成了吸引读者的创作方法。郭敬明的写作特色甚至包括收集和罗列各种美好的、闪光的、珍贵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不仅收藏奢侈品,还收藏主题,比如校园恋情、豪门世仇、职场商战等。在言情小说中,他收集的场景有抢女朋友和男朋友,绝症,稀有血型,秘密血缘关系等。,还收集了张爱玲、安妮宝贝、裘德洛、李清照、Lady Gaga等文化符号。影片中还提到了莫言、特朗斯特罗姆和莎士比亚。
作家在创作时需要收集素材,但这种“执迷不悟的写作”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用两个类似的行为来深入分析这种“收藏癖”的动机,一个是“求偶展示”中的竞争性鸟类收藏,一个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多彩冬宴”。
澳大利亚的园丁鸟在求偶时会收集花朵、蜗牛壳和石头等明亮闪亮的物体来吸引雌性。乌鸦也会收集硬币、玻璃等闪闪发光的东西来吸引雌性。这是动物争夺交配权的行为,雌性会选择能收集漂亮东西的雄性来交配。这种收藏是为了吸引眼球,把明亮有光泽的东西聚集在一起。郭敬明在他的作品中收集品牌、桥梁、主题和文化符号。这些东西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而是堆积在一起。对于他的创作来说,这种收集行为是重要的。他靠收集这些光鲜亮丽的东西来吸引读者,这也是他拥有众多粉丝的原因。
先说“冬宴炫富”,这是一种炫富的仪式。印第安部落的富人也收集各种珍贵美丽的东西。他们会在冬天举行的节日和宴会上把这些好东西作为礼物与穷人交换,以获得地位和尊严。有钱人也会在仪式上炫耀自己的财富,在宴会上毁掉很多自己的好东西。有些人会杀了他们的奴隶,北欧人会杀了他们的宝贝狗。这种收藏不是为了表达占有,而是为了讨好穷人,换取地位和尊严。像郭敬明这样富有的作家,不应该肤浅地炫耀自己的收藏,而应该把珍贵的符号作为礼物送给读者和观众。正如鲍德里亚所说,符号也有交换价值。景M .郭把收集到的品牌符号编织成故事,作为礼物送给读者,让他们分享拥有符号的快感,换取他们的尊重和认可。
所以小时代收集的各种品牌、符号、桥段,主要起到诱惑、炫耀、讨好的作用。
然而,这种“收藏家执迷的写作”在影片中遇到了问题。郭敬明喜欢收集闪闪发光的东西,如水晶杯、玻璃房子、鲜艳的圣诞树和华丽的烟花,这些东西让上海看起来像金粉。此外,他还收集电影中的各种光线,但这种收集造成了电影中的矛盾。简单来说,饱和光和各种反光材料产生光污染,柔和扭曲的太阳光,刺眼的背景照明,与要展示的人物产生冲突。这种典型的婚纱影楼式的灯光,让原本童话般的氛围和奇幻的人物,因为过度曝光,都被破坏了。电影是一种不纯的艺术,它不需要收集和罗列这种添加,而需要从影像和声音中减去不纯的东西。微小时代的过度用光,使得画面不时出现因扩散而产生的放射性模糊,也会让观众产生不适。林萧和龚铭上电梯的那一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3.倒置婴儿病
《小时代》里的人物穿着昂贵时尚,合身,但不合适。她们瘦弱的身体和这些完全成人化的品牌衣服很不协调。尤其是顾源和周崇光稚嫩的身体和面孔,被过度成人化的时尚所包裹,形成一种隐藏的、不易察觉的、不清晰的分裂感。《小时代》以舞台(高中毕业演出)开始,以舞台(时装秀)结束。这两个阶段描绘了主人公从少年到成年的变化,这就是《小时代》的核心内容:告别少年,步入成年。因此,影片描述了一个介于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的模糊时期。本文要讨论的不是青少年穿成人装的问题。这只是表象,而是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的负罪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年观众觉得电影看起来很假,很不真实。
整部电影都在不断的释放这种倒错感:孩子玩成人生活,就像“过家家”,或者成人玩孩子,都会形成这种倒错,心理学上叫做悖论幼稚症,也叫成人婴儿综合症,我觉得小时代的电影文本表达的就是这种倒错幼稚症。心理疾病有两种,一种是成年婴儿,是指成年人扮演婴儿,另一种是娘娘腔婴儿,是指成年人扮演异性婴儿。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性心理发展时也提到了这种现象,并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性心理幼稚症”。这种病的主要特征是撒娇、任性、自恋、盲目自信。
我们用影片中的两个行为来进一步分析一下这种变态。第一种是漂亮的男生吐舌头,第二种是女生之间的亲吻。周崇光是一个典型的漂亮男孩。当他在杂志上拍照时,他在镜头前做出各种表情,其中一个表情是伸出舌头。从微表情上看,伸出舌头可以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一种是孩子撒娇、调皮、脾气好的时候会伸出舌头来取悦对方,这来源于婴儿探索外界时伸出舌头的行为。第二种是成年人做错了事道歉,消除尴尬,缓解焦虑。如果说前者倾向于儿童的肢体语言,后者则是成人的潜意识动作。另外,女生之间接吻。在平安夜,四个女孩在古力的阳台上借酒消愁,古力吻了林宵。我想强调的是,他们在亲吻对方的嘴唇。你可能会说这是完全下意识的动作,没必要大惊小怪。但我认为这个动作,就像周崇光伸出舌头一样,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毫无意义的下意识动作。电影的巨幅海报上贴着古力亲吻林笑的照片。同性之间的接吻是一种特殊的吻,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一种是儿童之间表达友谊的行为,另一种是成年人的性活动。直接的唇对唇的吻只是在某些时间和地点,亲密的朋友这样接吻是没有性意义的。然而,即使是亲密的朋友,这种嘴对嘴的亲吻似乎也太亲密了。“五个
这两个动作虽然对剧情没有影响,但对全片的解读意义重大。周崇光是成年人了,但他伸出的舌头显然符合第一层中顽皮孩子的意思,而古力和林萧的亲吻并不是性活动,而是童年玩伴友谊的表现。很明显,这两种行为与他们的年龄构成了“倒错”。但我觉得影片是在刻意强化这两个动作,让这两个明显而突兀的动作释放出模棱两可的信息,而没有提供明确的解释。所以《小时代》通过“乖张的幼稚”表达了某种有意的模糊,既模糊了青少年与成人的界限,也模糊了性别的界限,却不表明任何立场。这两个界限的模糊也是现代娱乐业正在带来的结果。
这种小时代的乖张幼稚,表达了青少年面对成年时精神世界潜在的分裂和矛盾:成人世界是一个华丽梦幻的舞台,也是一个美丽的陷阱。主角希望成人世界接受和认同自己,但又无法掩饰对现实和成人世界的恐惧和怀疑。他们不断定义成年人的生活,声称自己“在巨大的失望中努力”,用这些来堆砌虚无。
4、安抚奶嘴电影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时代》是一种“奶嘴电影”或者说是“心理断奶期电影”。人类学研究发现,安抚奶嘴给婴儿带来更多的舒适。当婴儿哭闹时,安抚奶嘴可以立即让他们平静下来。《小时代》就是这样一部能给青少年提供心理安慰的电影。这些青少年生理上已经成年,但心理上还处于青春期。他们必须面对成年人的现实和生活,但心理上又害怕和排斥成人世界。就像小说里说的“真想时间永远停在这里”,停止成长。他们一方面想让世界承认自己是成年人,可以独立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又因为幼稚而不断犯错。如果说女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是青春期的代表,那么专属浪漫的爱情就是进入成人世界的标志。《小时代》看似是关于友情和爱情,却也讲述了友情(青春期)和爱情(成年期)的相互考验、矛盾甚至冲突。影片不仅表达了这种“成长的烦恼”,也安抚了这些不得不告别青春步入成人世界的“过渡人”的恐慌、焦虑甚至痛苦。
现代人都愿意陶醉在抱着奶嘴入睡的天真“小时代”里。电影变成了安抚奶嘴,起到了类似于“安慰婴儿”入睡的作用。但很多人认为现代人对“乳头文化”的痴迷是人退化为动物的表现,把人类几千年的理性能力降低到纯粹的动物性感知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乳头”不会因为社会偏见而消失。它要么以电影的形式出现,要么以另一种方式出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人不自觉地追求“奶头文化”的娱乐消费,缓解或逃避现实压力,不经思考就能轻松获得快乐的阅读和观影,甚至可能在这些不完美中找到更多的平等和安慰。
《小时代》不是独立电影,而是衍生产品,在营造明显的“聚焦效应”和两极分化的评价上独树一帜。《小时代》这种受众反应模式,突出了“粉丝”这一特殊受众。小时代的粉丝和普通观众有两点不同。第一,他们熟悉小时代的整个文化产物,看小说,看电视剧,熟悉故事和人物。其次,他们对导演有无条件的崇拜和信任,然后对人物充满幻想。这两种普通观众不具备的素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电影解读现象:范拼接。
5、粉丝缝合
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小时代》有很多情节的断裂。比如林萧的面试,影片从一开始就不断渲染这个重要的情节:收到录取通知书,赶电梯,排队,不断看到有人失意,买咖啡等等。观众经历了这些准备,对这次采访充满了悬念和期待,但影片并没有说明,只是直接给出了一个结果。林萧和周崇光的相识有些奇怪。林晓开学第一天就能拿到面试通知。那时,湘南已经拿着一本以周崇光为封面的杂志,街上铺天盖地宣传周崇光。后来,林萧甚至在杂志招待会上把周崇光拉下了泳池。她不知道这个人是周崇光,要等到吉蒂介绍她吗?《小时代》不仅有着“乖张的幼稚性”,其文本肌理也因为混乱的逻辑和破碎的情节而呈现出某种“表意的精神分裂”。
而粉丝却可以对这些缺陷、断裂、矫情视而不见,他们的“粉丝偏执”会创造性地把那些杂乱无章的人物、破碎的片段、破碎的情节缝合起来。面对普通电影,观众只能依靠电影来构建剧情,而面对《小时代》,其粉丝通过电影之外的剧情(小说、电视剧)来填充、解释、修复电影。
好莱坞多年后总结出的电影语法,就是通过严谨的镜头和无缝的剪辑,将剧情和动作紧密地缝合在一起,让观众毫不费力地沉浸在故事中,毫不费力。观众就是上帝,我们不能让他们面对仓促完成或者漏洞百出的故事和人物。而《小时代》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完全来自观众的努力,那就是粉丝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弥补作品的失误和错误,在想象中尽力完成整部作品。这种“粉丝拼接”是《小时代》带给我们的意想不到的观影现象。当然,这并不仅限于小时代。随着越来越多源自流行文化的电影出现,粉丝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创意拼接也会不断出现。
粉丝的幻想不仅有缝纫功能。在一片一致的批评声中,《小时代》的粉丝们在网络上发起了一场壮观的反击,他们对影评人发起了非理性的攻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攻击不是针对某个个体的行为,而是针对保守价值观的“脆弱革命”。这种失控、狂热的粉丝形象,往往被描述成一种病态、变态的“他者”。知识分子往往扮演着“妖魔化粉丝”的角色,因为他们需要粉丝这个他者来缓解大众文化带来的内心焦虑。
然而,朱莉·詹森认为,粉丝现象实际上暗示了底层群体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意义。“一个碎片化、不完整的现代社会产生了一个碎片化、不完整的现代自我,而fandom,尤其是‘过渡性’的Fandu,被定义为一种心理补偿的形式,一种弥补现代生活缺失的尝试。”所谓的“fandom”。7.做粉丝让普通人在孤立、单向、原子化的现代生活中获得自我安慰。所以,粉丝不仅仅是一个抹杀个性的头衔,更是年轻个体奋斗的身份舞台。他们可能孕育着危险和无序,也可能成为用爱好和个性抵消社交焦虑的牺牲品。粉丝生来就是为了捍卫明星,就像受害者一样,但这种牺牲往往被商业和政治所利用。
所以小时代的粉丝没必要骂人,也不代表粉丝会不加选择的接受电影的内容。他们可能只是在寻找一种认同,用电影来完成自我安慰。根据D. W. Winnicott的观点,粉丝喜欢某个明星或电影,但只把他们视为成长中的过渡对象。他们对明星的喜爱类似于打球时的专注和错觉,并不会真的认为自己喜欢的明星很棒,也不会在心理上把他们甩在身后。“粉丝喜欢的对象也是一个过渡对象,在粉丝的自我和外部的对象世界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作品为粉丝提供了一个小憩的场所,帮助他们放松身心,保持精神和心灵健康,振作精神,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但是,像《小时代》这种患了乖张幼稚症的安抚奶嘴电影,不能说是艺术意义上的作品,只能称之为精神商品。它的安慰功能和社会效果都掩盖不了它作为一部烂片的本质。《小时代》是艺术上的失败,就像中国很多失败的电影一样,但我们不能完全无视失败的电影。没有一部电影是在创作的时候就预计会失败的。“坏作品”也包含了创造完美作品的努力和理性,但这种理性已经失效。国产“烂片”的出现有很多原因。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分析那些理性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失败的,对有代表性的“问题电影”进行“症状分析”,分析那些低级的笑话,华丽的漏洞,跑调的视听语言,人为的煽情...“烂片”也是有价值的,至少给我们提供了“文本病理学”
编辑介绍
杨力,电影学者,中国电影百科全书创始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欧洲电影史、电影理论、影像美学。著有《神秘文化史》中译本、《莱昂内尔的过去》、《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