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和热爱父母的个人事迹

孝顺父母、爱父母的个人事迹(3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仍然有相当多的案例用到事迹,事迹具有触发性大、感染力强的特点。大家参考一下故事素材是怎么写的。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个人故事素材。欢迎分享。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1伟大的中国,一个礼仪之邦,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孝顺亲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人的本分。梅林镇王爷店村的王义夏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有着最淳朴真诚的美德。

王义夏,出生于1956,已经六十多岁了。她坦率、热情、敏捷、乐于助人。王义夏是四口之家。她于20xx年从梅林镇工商所退休。丈夫现在在梅林镇中心学校工作,儿子有自己的小公司,女儿在金山中学当老师。他们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王义夏的孝顺在村里是众所周知的。她不仅孝顺父母公婆,还义务照顾姑姑的晚年。自1992以来,王义夏和他的妻子一直在照顾他们没有孩子的姑姑和奶奶。我姑姑身体一直不好,王义夏一直没有退休,一边照顾她姑姑。12年期间,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加上孩子诚信教育的关键期,邻居说王义夏起床最早,睡觉最晚,因为她白天上班有工作,只能在上班前和下班后挤出时间。春夏要给老人种地,秋天要给老人准备柴火,冬天要担心屋里冷。我们应该每天去老人的院子照看他们。当时,她的丈夫还在教学一线,担任班主任。王义夏总是说女人应该在家里做更多的事情。所以她全心全意支持老公的工作,不让他有后顾之忧。世界上有老人,也有年轻人。王义夏总是说,谁家没有老人,谁家没有孩子,谁就过了这一关。20xx年,她的姑姥姥安详离世。

当我去王义夏家的时候,我发现她的姑母又聋又哑,而且已经八十多岁了。她精神很好,心态也特别好。虽然没有言语交流,但她停留的时间很短,老人用手势和动作告诉我们,感谢这个侄子和媳妇。老人指着新建的房子,又指着王义夏和他的妻子。听了邻居的话,我们明白了,难怪老人的院子看起来比王义夏夫妇的院子还要整洁宽敞。原来,王义夏夫妇花了7万元,在20xx年为老人翻建了新房。难怪老人一直指着她的新房子。老人又指了指自己的额头,又指了指王义夏。他的表情非常痛苦。听了王义夏的解释,老人前几天不小心摔破了头,缝了三针。在金山照顾孙子的王义夏听说后,立即赶回来照顾老人。人不是铁做的。原本患有心脏病的王义夏,因为劳累和爱情突发心脏病。20xx年6月,她去安贞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手术过程中,丈夫、儿子、女儿一直照顾她,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人们说付出总有回报。老公的体贴,孩子的孝顺,都是对她一点一滴的回报。

王义夏用她的温暖照顾老人,为老人排忧解难,为他们撑起一片光明的天。她的孝顺给孩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她的儿子目前经营着一家印刷喷绘店,女儿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她的儿子和女儿都很孝顺。王义夏常说:“孝顺老人、照顾老人是必须的,也是做人的根本。”她的儿女们总说“我妈的一言一行都是我最好的榜样”。王义夏是她儿子和女儿的第一个好“老师”,在他们的成长中撑起了一面风帆;她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工作,为他忙碌。她是丈夫生活中一个温暖的“港湾”,处处彰显着一个东方女人的美德:善良、美德。

王义夏同志,她就像一棵大树。炎炎夏日,她默默送一片又一片树荫给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不求告白,不求回报。放掉希望,但永远留着老窝。面对别人的夸奖,她总是羞涩的笑着说:“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最简单的话语表达了最高尚的品质。王义夏用她的言行诠释了孝子、慈母、贤妻最无私的奉献,我们也在她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最光辉的美德。

孝老爱亲个人故事材料2。知孝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大力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曹如芬同志以孝顺敬业为荣,几十年如一日地把自己的爱奉献给了年近90岁的父亲。他用真挚的孝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曹如芬同志,女,46岁,富阳镇火石岭村五社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做妻子、做妻子、做母亲的高尚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一点一滴的亲情故事。

曹如芬的父亲在75岁时突发脑梗,言语不清,行动不便。他靠着曹如芬夫妇的照顾,疾病卧床十几年。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曹如芬在父亲的病床前铺了一张床,和母亲一起帮父亲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倒尿。每天重复这些繁琐又必要的护理步骤。俗话说“长床前无孝子”,曹如芬却用实际行动改写了这句话。经过十几年的精心护理,曹如芬的老父亲去世了,享年86岁。

十几年来,照顾父母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的感人故事在富阳镇广为传颂。凡是认识曹如芬的人,听到他的故事,都感到了极大的心理震撼,得到了全镇村民的一致好评,树立了富阳镇孝亲的榜样。

在照顾好卧病在床的父母的同时,曹如芬还特别注重家庭和谐。曹如芬的两个姐姐一直在外打工,结婚后都有各自的赡养义务。所以曹如芬夫妇一直坚持自己赡养父母。耐心地服侍老人吃喝耶戈,绝不让老人受一点委屈,受一点伤,并且毫无怨言地服侍老人床前。老人有时为此深感愧疚,但她总是安慰老人:“家里的事我来操心,一切都会好的,你放心吧。”

孝老爱亲个人故事素材3“我喜欢,一到家就有暖灯等着。我喜欢,一起床就看到大家的笑脸……”这首《一家人相亲相爱》是杨和宋铁军一家人的真实写照。在他们家每一个成员的心中,家是温暖的精神港湾,是生活的幸福加油站,那个家是他们用爱维系和托起的大家庭。

夫妻和睦是幸福家庭的支柱。

在27年的婚姻中,杨秋云和宋铁军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们的和睦、友爱、互助和理解是这个家庭最坚实的支撑。

两个人要为对方考虑,为家人考虑,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宋铁军是东营实验中学的一名高级教师。无论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他的心大部分都被学生带走了。“初中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快速吸收掌握,灵活运用,引导他们学习书本知识,并连贯思考运用。是作为老师最基本的原则。”也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宋铁军花了大量的时间备课和教学。他利用休息时间,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不同进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试题,利用课间或课前的短暂时间,分层次提高成绩。学生们的成绩有所提高,但家庭的重担却落在了他的妻子杨身上。尤其是20xx年5月,宋铁军患上了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打针,每年定期住院。于是,定期为丈夫买药、测血糖,丈夫住院时陪床、送饭就成了杨的职责。“你照顾好自己的健康,教好你的学生。这是你最大的两个任务。”每次听到妻子的话,宋铁军的心里都是感慨万千。

漫漫征途挡不住孝心。

一切美德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是云和宋铁军对待两岸老人的相同态度,他们的孝心也赢得了两岸老人的认可。“共担困难,共享幸福,才是一家人的本来面目。”这对夫妇对家庭和责任的意义有着最简单的理解。宋铁军的老家在蓬莱农村。因为在东营工作,平时陪父母的时间不多。每年春节,杨都要去蓬莱陪岳父岳母。27年来,她从未停止过。她说,在家人团聚的日子里,老人一定要感受到儿女绕膝的幸福。

宋铁军有五个姐妹和兄弟。三姐妹因为家庭变故,两三年就成了单身,家庭条件很差。看到三个女儿的生活状态,两位老人压力很大。因此,杨赢得了更多的耐心来陪伴老人,并承担他们生活和治疗的所有费用。杨和宋铁军结婚第一年回老家时发生的一件事,成了宋铁军母亲“炫耀”儿媳的一个例子:当时,杨发现婆婆家的被褥又硬又沉,用了几十年,就把他们家的新棉被盖到公婆家,从此定期给公婆更换被褥。每次回家过年都会给老人买漂亮的新衣服,老人平时的药品和爱吃的食物再也回不来了。“活着是小事,子女要做好小事,让老人安心。”杨对说道。

四年前,85岁的公公不幸病重。一家三口守在老人病床前,为老人挑水送药,开车送老人去医院检查治疗,以减轻老人临终前的痛苦。公公去世后,杨想让年迈的婆婆住在东瀛,但老人离不开蓬莱这个熟悉的地方,就利用周末的时间经常回老家陪伴。20xx 11月,婆婆突发心脏病。杨接到姐姐电话后,让姐姐尽快把婆婆送到医院治疗,说:“我们现在就出发去蓬莱,住院费够了。放心吧。”

杨的父亲已经78岁了。东营一中退休高级教师,东营市第一批拔尖人才。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是“好人一生平安”。他父亲的正直和善良是杨四姐妹的最好榜样。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杨秋云和宋铁军平时把他们接回家照顾。当听说杨在济南教书的女儿想买房却遇到首付问题时,老人毅然卖掉了自己唯一的一套房子,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终身学习、尊老爱幼,是杨和宋铁军全家人传承下来的品德。

父母的恩情是给女儿最好的礼物。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在彼此的影响下成长进步,父母的爱是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杨秋云和宋铁军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从小他们就教育孩子要和伴侣和睦相处,真诚相待,也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用全局的眼光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女儿成了一个心胸宽广的人。20xx年,女儿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通过了事业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音乐教师。她每天的音乐课和学校社团课都排得满满的,还利用休息时间整理党支部的会议材料和员工的人事档案。我女儿班上有个自闭症学生,经常上课打人咬人。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这个学生后,她总是会在课堂内外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后来,这个受到了很多照顾的孩子渐渐平静下来,不仅平时表现很好,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今年三八妇女节,当学生拿着一朵玫瑰花送给她最喜欢的老师时,杨的女儿特别感动,因为她知道,她把爱从家里传播给了学生。这朵玫瑰是爱情的盛开和回馈!

每个人划桨,驾驶大船!如果每个家庭都是一艘船,那么每个家庭的成员就可以齐心协力,让这艘船不畏风浪,驶向幸福的彼岸。杨和宋铁军正在掌舵这样一艘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