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的历史沿革
周朝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熊茜(今武水)分水岭是南楚与百越的交汇处。
相传,春秋时期(公元前494-477年),楚王室白为保卫城西而筑城,称白拱城。秦朝时,现在的城市属于长沙县和黔中县。
西汉初,设立昭陵郡,隶属长沙零陵郡。以县治市设立该市西区,是我国县级建制的开端。三国一开始属于汉朝。
222年,属,226年,吴国迁至昭陵县,划归靖州。辖昭陵县、昭阳县、付逸县、窦良县、高平县和忻城县。后来,在资江流域,先后建立了都梁、付逸和昭阳。
武保定元年(266年),零陵县北部的一个姓设在昭陵县,开始在今天的市内设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司马燕为避讳其父司马昭,改昭陵县为少陵县,昭陵县、昭阳县为少陵县、邵阳县。“邵阳”之名由此开始。移县治资江北岸的北塔湾。并将新县并入邵阳县,将窦良分为武冈县、建兴县、窦良县,加上邵陵、邵阳、付逸、高平,于是将邵陵县的管辖范围增加到7个,划归象州。
后改为建州(隋末)、南梁郡(唐初)、韶州(唐太宗贞观十年六三六年)、周敏。境内西南的舞水河流域,自汉至隋为“舞人无阳”之地,先后隶属藁城、舞阳、龙标三县。隋朝废少陵郡,一域内设邵阳单县。
唐代设立邵州,辖邵阳、武冈两县。武冈县辖儒林镇,属市一级;此后,邵州和邵阳县在这个城市的西部同一个城市被统治了一千多年。
宋初,武冈县由城步儒林镇迁至武冈市。
崇宁五年(1106),吴刚军。
当南宋皇帝赵殉为太子时,他被任命为韶州的国防特使。他当了皇帝后,年号是宝卿(1225),邵州被提升为宝卿府,以纪念自己的潜龙之地,所以邵阳也被称为宝卿。宝卿这个名字已经沿用了700多年。
宝卿路和武冈路建于元代。
明朝初年,建立了宝卿和武冈,后来武冈成为一个州。宝卿率武冈、邵阳、新化、城步、新宁1县,由清朝继承至民国初年。
民国二年(1913),设宝清县,境内各县划归湘江道;民国11年,废道制,各县直属于湖南省。17年,宝清县改名邵阳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署设邵阳,辖邵阳、武冈、城步、新化、新宁五县。
36年,隆回县加邵阳县。辛亥革命时期,湖南军政府宝卿支部成立。
1938至1949,属湖南省第六巡视区。1949 10 10月3日,湖南省临时政府邵阳地区督察专员公署成立,邵阳市成立,划归邵阳县。
1950 7月12明确为县级市,6月11更名为湖南省人民政府邵阳地区行政公署,辖邵阳、新化、武冈、城步、新宁、隆回五县。次年7月,邵阳升格为直辖市。
1952年新邵、邵东、洞口分三县,湘乡、双峰、涟源分益阳地区,* * *辖12县,1市。
4月1955,邵阳地区行署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
1956 11年6月,撤销城步县,成立城步苗族自治县。
1958新增绥宁县,邵阳区* * *辖14县(市):邵阳市及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武冈、城步、新宁、绥宁、新化、涟源、双峰、湘乡。
1965,湘乡县划归湘潭地区。
1968年2月,邵阳地区更名为邵阳地区。
65438年至0977年,邵阳被分为三部分:7月28日,邵阳升格为省辖市,仍由邵阳管理;5438年6月+10月,涟源地区(今娄底地区)分离,邵阳地区仅辖邵阳、隆回、洞口、武冈、遂宁、城步、新宁五县。
1980年1月,邵阳市省直管,辖东、西、桥头、郊区四个区。
1983新增邵东、新邵、洞口、隆回、遂宁、城步、武冈、新宁、邵阳9个县和东、西、桥头、郊区4个区。
198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邵阳成为全省第一大市。
1987桥头区并入东区。
1994年3月,撤销武冈县,设立武冈市,由邵阳市管理。
1995,撤区建镇。全市* * *辖8县1市3区,包括邵东、新邵、隆回、武冈、洞口、遂宁、新宁、城步、北塔区、细节区、双清区。全市有199个乡,80个乡镇,5819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