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后的信息
香港回归祖国七年了,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但都是艰难度过的。香港的“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香港经济在波动中发展,出现了强劲的复苏势头。中央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香港,这是香港经济持续发展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重要保障。虽然香港内部政改之争日趋激烈,但这是民主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香港回归祖国7年来,中央政府按照基本法处理香港事务。除了积极支持和配合香港政府,维护香港自身利益外,不直接干预香港事务,保证了“一国”下“两制”在香港的有效实施。香港特区政府在施政中,始终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方针政策,保持了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和社会相对稳定。
香港回归后,人们的抗议游行,甚至是大规模的抗议游行,无论动机如何,基本上都是依法进行的,没有造成严重的社会冲突。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不干预,是“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的重要体现,避免了民主政改过程中的社会动荡。香港还是言论自由的地方,左中右各种声音都有,对特区政府的各种批评都不受限制。
特别是香港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得以保持和发展。到2004年,香港已经连续7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也是香港第10次获此殊荣。香港的自由经济体系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保持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和商业服务中心的地位。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不断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效率,巩固了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航运中心的地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向香港集聚。香港股票市场是亚洲第二大,全球第八大。香港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香港新机场航空货运量自1998运营以来一直保持全球第一。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香港在回归后仍然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
香港经济在困难和调整中发展。
香港回归祖国七年来,内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非典和政治纷争之后,香港经济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香港经济从65438到0998出现了50多年来罕见的负增长。随后,在国际经济环境和内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香港经济在2000年实现了65,438+00.5%的高增长。但由于国际经济形势逆转,东亚经济普遍下滑,香港经济再次陷入低谷,2001零增长。此后,香港经济开始复苏,2002年增长2.2%。2003年增长了3.2%。从1997到2003年,香港的平均经济增长为3.1%。今年以来,香港经济复苏强劲,第一季度增长6.8%,预计全年增长超过6%。
回归以来,香港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首先,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制造业持续衰退,过去十年平均每年净产值实质下降超过9%。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进展不大,没有新的光明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二是政府财政赤字增加,2002年达到700亿港元,去年不足500亿港元,影响了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区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改善财赤,最近又发行政府债券改善财政状况。第三,回归后,失业问题更加严重。自1998以来,香港失业率连续突破4%、6%、7%,2003年接近8%(7.9%)。不过,在特区政府的不断努力和整体经济形势的逐步改善下,今年的失业情况有所改善。2004年5月至7月,失业率降至7%,为26个月来最低,预计全年将降至7%以下。但香港经济处于转型期,结构性失业不易改变。失业仍将是香港面临的重要经济和社会问题。第四是通货紧缩。从1999开始,香港物价指数连续5年出现负增长,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平均跌幅近3%。今年以来,随着国际经济景气和国际油价上涨,香港通缩情况有所改善,但今年6月5438+0-5月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跌幅仍比去年同期低1.6%。此外,香港经济强劲复苏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未来发展有待观察。
制度建设与政治改革之争更为突出。
香港回归后,虽然特区政府按照基本法办事,逐步力推行政改革,但由于涉及面广、话题敏感,制度建设与政改争议不断,严重影响了香港的社会稳定。
为提高执政效率,香港特区政府对香港的官僚体制进行了适度改革,实行了“主要官员问责制”,即政府施政成效的责任完全由被问责的高官承担。这一制度实施以来,虽有争议,但得到顺利推进,基本得到特区政府落实。
在落实《基本法》中“国家安全条例”,即“23条立法”的问题上,中产阶级的疑虑和社会争议较多。此外,民主党扩大了问题,这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和示威活动。最终,特区政府为了维护香港社会稳定,不得不暂时推迟制定这项条例。可以说,这是香港制度建设的重大挫折。
关于香港行政长官和立法会选举,香港内部争议较多。民主派不顾香港的社会现实,急于提前全面直选,这就涉及到对《基本法》有关条款的理解和解释。最后,他们必须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法律来解决争端。可以说,人大“释法”为香港的结构调整指明了一个渐进的大方向,避免了激进的改革和不成熟的普选对香港的负面影响。香港民众和政治团体应该珍惜这个机会,通过协商解决政改争议,在完善制度建设中推进民主发展。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开始与民主派接触和沟通,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有助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逐步推动香港政制的建立和民主发展。但要充分认识到,香港政改中的复杂矛盾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有些问题未来可能会更有争议。不过,只要我们遵守《基本法》,为香港的利益考虑,最终是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
在处理香港的政治建设和民主发展时,关键是要培养熟悉民主运作的政治人才,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并逐步推广。无论如何,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在“一国两制”之下。
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香港与内地的合作不断深化。
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使香港一次次克服困难,保持了社会相对稳定和经济发展。在香港回归六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响应特区政府的提议,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极大地稳定了香港工商界对香港经济的信心,也对香港经济的快速复苏起到了促进作用。CEPA签署后,香港经济开始明显复苏,今年呈现强劲增长。股市从之前的8000点涨到现在的12000点;通货紧缩有所改善,失业率开始下降。
CEPA本身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至今年5月底,已有354家港澳公司向内地有关部门申请CEPA待遇,其中298家获得批准。以零关税方式进入内地市场的港澳原产地商品价值达到3.3亿港元。CEPA还促进了港台之间的经贸往来,台湾省在香港的投资在2003年增长了283%。尤其是台资银行加速进入香港。目前香港有13家分行和6家办事处,并开始收购香港银行,希望通过CEPA机制进入内地市场,香港在两岸三地的中介地位进一步提升。
在香港回归七周年前夕,中央政府批准了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建立“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议。目前已经建立了正式的合作框架,确立了八大合作领域,为加强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对保持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经济枢纽和国际商务服务中心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改善香港的经济,中央政府也采取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政策。第一,扩大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旅游,特别是推广“香港自由行”。内地居民赴港旅游人数持续增加,极大地刺激了香港的消费和旅游市场,成为香港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力量。二是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中央政府今年年初批准内地信用卡在香港使用,及时批准香港银行办理人民币存款、汇兑和汇款业务,为香港银行业发展提供了新业务。目前,从事人民币业务的香港银行有39家,人民币存款达到60亿元(截至4月底)。第三,为了支持香港政府发行国债,改善财政赤字,中央政府明确表示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购买香港债券,这是对香港经济的又一次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