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如何通过研究更好地学习?

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推荐内容

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最佳答案

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 * *构成“综合实践活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修订稿)》中被列为必修课。探究性学习有两层含义: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来学习书本知识,并以书本知识为结果,是一种接受式学习。(2)探究学习作为一个课程领域,强调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有关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的问题,并展开类似的科学研究过程,从而获得探究经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本质e 69 da 5 e 887 aae 79 fa 5 e 9813326363338。二、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1)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很多学生重在机械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应用,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简单接受式学习方式,在进行有效接受式学习的同时,形成积极探索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学习方式。(2)一种新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应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将是教学中一种非常高的境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更广泛地做到这一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实现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很长的时间。其次,在基础课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打基础”(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与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系,是大多数教师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因此,如果能够开发出一种新的课程类型,并且其实施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改变就更容易实现。(3)原有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新的生长点。近年来,活动课作为一种不同而又互补的课程类型,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实施。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深受学生欢迎。但在实践中,现有的活动课大多是侧重学科教学内容深化和拓展的知识型活动课,尚未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为高中活动课实践的发展和完善找到了新的增长点。(4)每个高中生都有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巨大潜力。以前有很多科技团体,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探索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小组往往只有少数优秀学生参加。我们能为所有学生提供这样的开放式研究活动的机会吗?现有的实践经验表明,每一个高中生都有充分的发展潜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探究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并不一定不如别人。(5)各地学校都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可能。(6)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三、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和解决问题的相互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开放性(1)教学内容开放。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以作为研究题目。(2)教学空间开放。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活动和经验的作用。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而应该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实地调查取证,走访专家,收集资料等等。(3)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开放的。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形式,如问题讨论、项目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畅通的。我们不是简单的从课本、参考书中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网络、媒体、人际交往等渠道收集信息。(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扮演着认识、合作和服务的角色。提倡师生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2.探究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和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通过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探索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因此,教师不宜指定某一材料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而应引导、总结和提出一些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3.实践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和实施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五、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探究性学习强调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关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实践经验。需要注意以下具体目标:(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经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和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是科学的,也可以是人文的;可以是单科,也可以是多科、跨学科;既可以着眼于社会实践,也可以着眼于文献研究或思辨。其次,在同一个主题下,研究视角的定位、研究目标的确定、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结果的表达,都具有相当的弹性,留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现学习者和指导者的个性和才华。2.提问是呈现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主要方式。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指导教师通常不会提供一本教材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而是提出一个需要研究和探究的问题(题目或题目)。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展示一个案例,介绍一些背景或者创设一个情境来提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和提出。3.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是研究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综合性,即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便于知识的整合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2)社会性是指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注重开发社区资源;(3)实践性,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的途径和机会,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生来说,创新是指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和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任务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主体性,发展学生丰富的个性;有针对性,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水平和需求;为学生提供最大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空间。研究性学习课程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一方面要组织学生用嘴、用手、用脑,搞小发明、小制作,进行思维训练,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成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的“土壤”和良好氛围,从而提升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追求。5.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1)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在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要注意将文献的运用与现实生活中“活的”材料的运用相结合,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现实生产生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当地土地和自身生活环境,找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2)注重数据积累,为* * *提供机会。师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方法、策略、经验和成果,对自己和他人,对未来的学生,都有着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将这些资料积累起来,提供给师生使用,是学校建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途径。七。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一)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1。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项目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2.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自主研究、个人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二)探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三)探究学习的具体实施1。探究性学习具体实施的一般要求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相比,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数量;重点应该放在亲自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以获得见识和经验,而不是笼统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强调的是全员参与,而不仅仅是几个尖子生在比赛中获奖。2.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1)提供相关讲座和参观。目的是为背景知识做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储存,提供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2)引导选题。研究课题可以由老师指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更多的是通过师生的合作,最终确定题目。(3)组织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组多采用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整的做法。研究计划应有明确的目标陈述、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工作程序设计。可以组织有老师或师生参与的评审小组,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论证。聘请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士担任项目导师,将对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起到有益的作用。(4)实施研究。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和如何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学生要做好详细的工作记录,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课题组应积极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5)处理结果,写报告。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数据和处理信息,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6)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讨论分享成果,在思维上相互碰撞,从而增进理解和情感,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