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上网的利弊弊大于利。不要急着抄他们!!

上网不好:定性来说,我们今天讨论的对象是中学生。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好奇心强。中学生情绪化,缺乏判断是非和自控的能力。当他们接触到网上的不良信息时,会因为缺乏自制力而逐渐接受。就是因为他们有了固定的思维,逐渐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的同学花4-5个小时聊天打游戏。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上网时却忽视了学习,这实质上产生了中学生上网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一,根据一项调查,很多中学生已经成为小小的“网瘾”,沉迷于网络,90%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上,成为网络的囚徒,对网络感到厌倦。迷恋“网吧”和“聊天室”,不仅耽误了学习,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据《广州日报》2000年4月的报道,一名15岁的中学生为了“随意”玩网游,为了占有表妹的电脑,将其杀死。

第二,中学生容易沉浸在网络的虚拟生活空间中。一旦回到现实社会,他们会产生孤独感,饱受“网络异化”之苦,整天唱着:网络是我的家,眼里只有我。这会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同时,生理上,中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期,却要花四五个小时上网,不仅使眼睛超负荷,危害视力;还会让脊椎变形。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么,相对于网络在信息交流的快速性和便捷性方面的优势,网络的这么多劣势不就利大于弊了吗?

第一,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接触那些零散不系统的知识不但不会提高中学生的能力,反而会比以前差。而且,很多中学生因为不能处理过多的信息而患上“信息焦虑”等心理疾病。此外,根据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蒂姆·雷贝教授的统计,网络上47%的非学习信息与性暴力有关。如果大量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由于互联网对中学生的无限吸引力,大量中学生沉迷于网络,从而患上“网瘾”、“网络异化”等新型精神疾病。这些网瘾者完全是一群编程思维的机器人,脱离了现实生活。

第三,网络交往诱发了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突。由于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大多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往往会对接触这些信息的中学生头脑中积累的中国文化造成冲击,严重的会形成另一种殖民主义。

第四,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削弱了中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英语的使用率和内容在网络系统中最多,分别占84%和90%。网上的错别字和病句随处可见。中学生长期接触这种语言环境,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