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五一中学的历史沿革
创业
武义中学是武义县最早的区域性重点中学。
1951年9月,经地区批准,武义县城关高级中学附属初中班成立。校址先在武义县城西街道烈士祠堂后,后迁至县城北街文庙西侧。初中只有一个班,只有一个教室,招生50人。当时有一名专任教师和三名兼职教师,校长是王宇舟。
1952年,经省政府批准,武夷初级中学正式成立。校址位于城关镇太平村西侧(旧址),命名为“河北五一中学”,每年招收四个班200名学生。
1954 10,县师范学院附属初中两个班并入五一中学,抽调了一批教师,学校初具规模。到1958,学校发展成六轨制,18班,900名学生,48名教师,95名教职工。随着教育的发展,招生人数越来越多。
9月,1958,五一中学招收高三两个班。至此,五一中学已发展成为高中双轨制、初中六轨制的完全中学。初中高中学制三年。直到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把120名学生送到大专院校,439名学生送到中等专业学校。
1966年,“文革”开始,停止招生,学生停课闹革命,各种“造反派”组织不断涌现。一些优秀教师和学校领导受到批评,教学陷入无政府状态。
1968,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工宣队”、“贫宣队”,开始入校。9月,学生全部毕业离校,大部分老师被调走。至今,五一中学初中毕业生63班3150人,高中毕业生15班750人。此后,学校只举办短期的技师、教师、体育、文艺培训班,培养急需人才。
1974年4月,河北监狱将犯人疏散到武义。经上级革命委员会命令,五一中学迁至城关中学(现城关镇第二中学),校址改为监狱。
1975年4月,监狱撤离,五一中学迁回原址,升级为“五七大学”,继续招收各类短期培训班。曾举办农技班、兽医班、赤脚医生班、教师培训班、拖拉机维修班,1977恢复高考。
十年文革期间,五一中学各种教学设施遭到打砸抢破坏,教学难以顺利进行。
粉碎“四人帮”后,县委、县革委会、文教局全力恢复五一中学。1977恢复高考后,学校恢复原名“河北五一中学”,做好了招收新生的一切准备。
1978 65438+10月,学校重新招生,* *招收四个高中班,其中高二两个班(1,2班),高一两个班(3班,4班),学制两年,200人。7月,100名毕业生参加高考,31名学生升入大学和中专。
1978年8月,学校领导班子调整,同时提出“人才多、人才快、人才好”的口号,学校工作逐步纳入正式。9月,学校招收2个复习班(5、6班),4个高一班(7、8、9班,10),4个初中班(分别为高一、高二两个班)。这所学校恢复为完全中学。
1979 10,学校成立文革后第一个文学班,招生53人。至此,五一中学已成为一所颇具规模的完全中学。
1980后,学校不再招收初中生,只招收高中生,实行六轨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全面拨乱反正,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受迫害的教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各项工作发展迅速。
到1991,学校在校生1043人,教职工120人,占地面积60亩,总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有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实验室和一个电教室。学生宿舍建筑面积为1750平方米。职工宿舍、厨房、图书室等房间建筑面积2550平方米。有一个餐厅,建筑面积为1100平方米。学校的实验设备比较完善,可以进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各种实验。文化体育设备比较齐全。有医务室和校医,医疗保健体系健全。学校有校办印刷厂,员工20人,印刷机械等固定资产价值7万元。
65438年至0995年,为适应中等发展高中的教育形势,学校发展为八轨制;1997年学校扩班为10轨制,班级号由97-1改为97-10。
1996到2000年,学校对老校区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已投资1.7万元建设实验楼,建筑面积2881平方米。投资472.7万元建设教学办公楼,建筑面积7437平方米;投资490万元建设住房工程,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96名教师搬进新居安居乐业;投资7万多元修建了校门;投资改造学校厨房,由原来的集体做饭改为食堂制,实行电脑IC卡卖饭;投资2.5万元在南校区修建假山,绿化,安装路灯,美化灯光教学区环境;学校南校区路面硬化3000平方米,结束了“晴天有土,雨天有泥”的历史。
经过几年的调整、改建和扩建,办学条件水平有所提高,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进展顺利。
教育教学取得的显著成绩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
第一节学校的整体搬迁
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力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好的高中和大学,但学校现有的规模无法满足大多数家长的愿望。同时,在学校面积方面,省级示范高中验收与标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也限制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校领导班子团结一致,高瞻远瞩。他们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分析教育发展形式,总结办学经验,决定实施整体搬迁。这一决定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多次论证和精心策划,于2006年3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仅用160天就完成了施工搬迁,创造了武夷建筑史上的奇迹。
新学校占地226亩,北临50米宽的宏达路,西临106国道,交通十分便利。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包括1.9万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办公综合楼,以及学生公寓、食堂、科技楼、图书馆、职工住宅楼等。,总投资5500多万元。施工图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按省示范性高中标准规划设计,工程由衡水钟石建筑公司和沧州市第一建筑公司承建。学校整体搬迁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五一中学搬迁工作,县领导把搬迁作为全县大事来抓。时任县委书记郑新秋和县长牛兴辉一直关注着搬迁的每一个环节,经常到施工现场指导。为加强领导,做好搬迁工作,成立了五中搬迁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袁任指挥长,副县长崔任副指挥长,各职能部门人员参加。指挥部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搬迁工作的进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宋凤岐校长的正确领导下,由吴中有关人员组成的搬迁办发扬“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克服万难”的精神,准备材料,协调部门关系,科学安排,周密计划,在工期短、任务重、质量要求高、资金缺口大的情况下,克服了种种困难,为学校和建设单位创造了良好的局面。施工单位以按时交工为己任,集中优势兵力昼夜奋战,科学施工。短短5个多月,一所布局合理、设计一流、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五一中学已经落成。这样的速度在武夷建筑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五一中学迁址后,学生人数每年增长1,000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素质教育、社会效益和办学规模达到了和谐统一,对跨越式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也影响和促进了全县乃至全市教育的发展,使教育成为武义县的品牌、亮点和窗口。
第二节创建河北吴忠宏达教育集团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五一中学已经成为国家重点中学。每年高考成绩都是全省重点中学最好的。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了先进的办学理念,造就了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和管理队伍,成为衡水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成为五邑中学强大的“软实力”。然而,随着人民群众对子女成才的愿望日益强烈,五一中学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与吴中一墙之隔的民办宏达学校,投资6000万元建设,占地35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拥有一所高级中学和一所初级中学,各有20个教学班,教学和生活设施居全省一流。
2005年,河北省委六届七次会议吹响了向教育强省进军的号角,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加快普通高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要求切实解决普通高中教育优质资源短缺、资源总量不足等问题。在这次会议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2005年5月26日,由五一中学和民办宏达学校共同组建的河北省吴中宏达教育集团成立。
河北吴中宏达教育集团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河北省五一中学和宏达学校。集团的核心是五邑中学,主要是发挥五邑中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利用五邑中学的名牌效应,挖掘五邑中学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优秀的师资和完善的管理模式。同时利用宏达学校的社会力量投资办学,一流的教学设施。集团实行两种制度,五一中学还是公办,宏达学校是民办。宏达学校实行独立法人、独立核算、独立办学、独立管理。通过整合双方教育资源,实现联合办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谐发展。河北吴忠宏达教育集团以五一中学和宏达学校强强联合,总占地面积650亩,建筑面积654.38+0.5万平方米。拥有11000多名学生,成为河北省规模最大的中学之一,是武义县教育的一次飞跃。集团力争在三五年内成为中国一流大学,为武夷的发展产出更多的人才,打造强大的智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