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中学的教学楼
南宫碑,即“重修南宫县志”碑。古代南宫有一所县立学校,最初建在旧城北城,靠近冀州龚雪。历史记载成化14年(公元1478年),张伟河故城被淹,郡学被毁。明成化17春雪宫迁至飞凤港新城东街中段以北,定名为文庙。之后从明弘治的16到清嘉庆的15,光绪的13,11重建了12次。当时由南宫县知府李福地、延安南宫县五品官张凤祥、光绪四品官孙长泰监管。知县李福地邀请当时著名的学者、书法家张裕钊来南宫题词,并为《重建南宫县书》刻字。该碑已被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书法研究价值,特别是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南宫县薛
说到南宫碑,就必须提到南宫县学校。据文献记载,郡学,又称儒学,又称文庙。也就是孔庙,汉光武帝在位期间,下令天下郡县都要设立孔庙。寺庙和学校要同时建,必须一起建。所以也叫“庙学”或“学庙”。所以郡学碑上的铭文写着“重修南宫郡学录”,而碑冠上的印章是“重修南宫文庙”。至于南宫文庙,不知道什么时候建的。历史原址在老城的北城根,靠近冀州龚雪。明成化十四年(1478),张伟河水淹没老城,县城学校被毁。明成化十七年(1481),迁至县城东街南宫中学旧址,现市政府大院内。所以文庙或县学就是我们学校的前身。当时的县立学校也是教育机构,有指令,有指示。从铭文来看,诏书的级别为五品,高于县令。可见当时的清政府对教育也是比较重视的。
重建南宫县志
南宫县学堂,成化十七年起,迁到现在的城内,此后又在国家王朝的弘治、嘉庆重建,近百年来有点烂。县令李俊和彝族人民重新规划和修缮,仅用一年时间就完工了。写书是赵宇的事。
赵宇只用人才统治世界,而人才必须来自学习。但是,今天的学者学的是科举的文。明太祖以艺术取人已有数百年历史,但其弊端极其严重。秀才的束发和书都是专门讲这个的,再长一点就有秘书的人来背了。所以不乏那些猎取高位,显官的人。经典成百上千,从古至今,书的作者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历代皇帝、大臣、名人、大学者,连他们的人都不能提:国礼、赋税、兵制、刑法,问了几百个问题却不能对;省、县、县的版图不区分哪边;我不知道四代朝贡联盟的国名。卑微卑微的人,内心变得庸俗鄙夷,能看在眼里,目中无人,目中无人,所谓仁义道德,无与伦比。啊!和别人一起报效中外,官是国,民送。生民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在国内国外都有恃无恐?而且朝廷以士人立法为出发点,也是想学孔孟这一群天下士人,以止其势,也是想学诸子之经、之策,所以不可同日而语。学者们是真诚地一个一个地寻求真理,并付诸实践的。其学固自足为世所用,即其欲有所师,未必出于俗民。但是,互相学习的人的弊端在人心,没有一个能激励他们的人。士不超前志,移风易俗无非是君子主动为天下。今天我学了儒家,我赢了一个仁人志士。我可以以庸俗为耻,但我不能活在无知中。坚决抵制为了鼓吹他的弟子而去学习清正实学。
同类相照,同类相求,水湿火干,志动,人丁兴旺。从一个人到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到世界,风向的变化,人才的热情,是无法衡量的。
呵呵!九州是一个大国,对它感兴趣的英雄只有一两个。今天的南宫在吉甸附近,木泽游到了原来的地方,南宫子出生的国家也是一个国家。宜有风生水起之人。有没有闻言而崛起的人?那么李俊的服务是真诚的,不是没有好处的。
孔庙
从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到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经历了十二次重建。清光绪十一年的修缮,是文庙迁址后的第十三次修缮。这次重建是在县长李福地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历时两年。工作量大,气势大。纪念碑背面的捐款清单足以说明这一点。所以想请当时的知名人士来题字,来写。宋陈璧,一位来自南宫的绅士,通过的朋友李梅生找到了著名的文学作家。此时,张裕钊已经六十四岁,是保定莲池书院讲学兼研究古堂的教授。张裕钊对此非常重视。初稿拟好后,先送给了吴芝甫(吴汝纶饰),他也是曾门四弟子之一。他在信中说:“我写了一篇《南宫县志》寄给你,是正确的。老年疲惫不堪,对此我们无能为力。请立即添加批次,并将其扔给信使。这是一篇给后人看石头的文字。幸好你坦白告诉我,千万不要客气。”碑文刻完后,他又写了第二封信给吴芝甫,信中说:“他的碑约了李梅生和南宫先生宋刻,要他替我铺开五百张纸,吩咐工人小心刻好。”这说明他对自己写的碑文极其满意。
碑文
《重建南宫县志》碑刻作品精美,刻工精巧,文笔优美,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书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确实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张裕钊出生于晚清。此时清政府内忧外患不断,民族危机空前。虽然跟随曾国藩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朝的反动统治,但他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努力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改革,走出了一条强国之路。是康、钱变法的积极支持者。张裕钊在题词的开头就提出:“天下之治在人才,人才必出于学。”接着他用犀利的笔锋、铿锵有力的语言、无可辩驳的事实,猛烈抨击了摧残和束缚人才的科举制度。指出科举制“已行数百年,弊极严重”,实行科举制的目的是“学孔孟以止其势”。也有人指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有用的知识,只会害国害民。号召“学儒”可以“闻言而崛起”,那么“风向之变,人才之积极性不可估量”。能够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沿袭多年的科举制度,大力倡导教育革新,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来看,还是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幅碑文是张裕钊晚年的作品,他在用笔和结构上已经更加熟练。其字结构紧而严,外方圆润,点画浑厚,线条优美流畅,不仅面部肌肉骨骼一体于内,丰富美也展现于外,框架结构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字体称为“六朝体”或“南宫碑体”、“张裕钊体”。尤其是其独特的内圈和外圈,受到众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七七事变前,学碑拓片已风靡全国,甚至海外。北京上海的书法家和金石学收藏家视若珍宝,争相购买临习收藏。在当时,朱宏拓片和历史论文一起显得特别珍贵。1920-1930年期间,曾一度出现“张裕钊热”,至今仍有不少书法家书写南宫碑。尤其是在日本和东南亚,南宫碑更是因为张裕钊的亲传弟子、日本著名书法家宫岛野八先生而闻名遐迩。张裕钊书法研究会在日本成立。1984之后,日本书法界已经两次组团前往瞻仰。1988年秋,首届国际张裕钊书法研讨会在南宫召开,山村文彦率团出席并交流。
潘水桥边
南宫薛稷碑原立于县城东街文庙盘水桥边,建有碑和木棚门。在校园里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悉心照顾。七七事变前,在驱逐流氓汪东坡的战斗中,误射纪念碑,导致字毁人亡。文革期间,“造反派”曾以“破除资本主义”为名,拆毁纪念碑,推倒纪念碑。幸运的是,南宫中学的老员工王保护了这座纪念碑,幸免于难。1968年底南宫中学停办后,校址成为县革委会驻地。1969年,王通过好友刘禄仓向当时的领导人和赵安芳反映了此碑的价值,才重新立碑。1971 3月,新西兰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艾黎(rewi alley)路过南宫,看到该碑,称其为重要文物,具有重大价值,再次引起县革委会的重视,将其移至原庙前台竖立。1982 7月23日被河北省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2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搬迁至南宫中学中央花园东南角。学校投资16万元为其修建了双层飞檐八角仿古碑亭,在教育上修复了这一百年珍贵文物,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天,位于中央花园东北角的县立碑和馆、馆中学校创始人齐铜像,向人们讲述着南宫中学厚重的历史,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南宫学子为国家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2002年6月5438日+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