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现象的文献综述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来自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负面因素。当然,教育体制的弊端也“功不可没”。本文仅从学生和学习心理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辅导方法。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需要极大的脑力劳动。而这种需要脑力劳动的事情,伴随着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心理疲劳。同时,学习也是一个很长的周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无论什么工作,时间长了,人或多或少都会觉得无聊。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已经努力学习了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学习本身的局限性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疲惫,从而导致厌学。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其朝着某一目标前进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机。中学生动机不足或不明确的现象极其严重。究其原因,一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不良的社会风气也进入了学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二,家庭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受父母和社会“倒挂”现象的影响。他们错误地认为知识不重要,花钱读书不值得。他们认为知识就够了,不如早点参加工作或者做生意赚钱。第三,学生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学习。学习是为了应付父母或者只是有书看,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学生学习冷漠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时间长,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其次,老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师生感情不好。中小学生学科情感的产生,学生的学习往往源于他们对学科老师的感情。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从天生的威望到知识水平、治学态度、教学能力,都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他们必然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师生感情不好,学生对老师没有好感,就会反感老师,造成情绪转移,孩子很可能反感老师教的学科。很难说学生不喜欢长时间学习某一门学科,也不觉得厌学。
虽然很多学生主观上都有学习的欲望,但学习毕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毅力。现在的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困难都是父母解决的。所以很多同学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退缩,不敢学习,不敢用脑。长此以往,你会感到厌学。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不断的鼓励和肯定。尤其是中学生还处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需要各方面的积极评价。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得到的很少,负面评价是学生厌学的原因。
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让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勇敢地克服教育教学中的情感障碍,真正关爱厌学的学生,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挖掘他们在学习之外的潜力和闪光点。改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一系列做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不当的教育方法,学会使用“分层教学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东西,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目前在广东,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训练;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或设立心理咨询室,通过访谈、热线或邮箱进行个别咨询;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摆脱各种刺激造成的心理障碍,接受学校和自己,创造和谐的心理教育环境,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做法。
第一,让学生接受老师。如果一个学生讨厌一个老师,他也会讨厌老师教的课程。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教学礼仪,学习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并给予满足,乐于引导学生的偏差心理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可敬的,可亲的,值得信赖的,愿意接受老师教导的。
其次,帮助学生获得求知的新鲜感。教师不仅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还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学生一起阅读和评论书籍,让学生读得有价值,读得有乐趣,逐步学会从知识中找到能让自己感到新奇和喜欢的东西,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第三,促使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厌学的学生不是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是兴趣的中心不在所学学科的知识上;或者兴趣不广泛,只对某些学科感兴趣;有的利益稳定性差,利益中心不断转移;在了解学生的兴趣中心和特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兴趣范围,把兴趣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第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结合实际增加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给学生制造一种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使深奥而有逻辑的知识易于理解和接受;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阶梯,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在不断的满足中不断提高。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永远不会对学习感到厌倦。通过人生观、价值观、成功观的教育,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决心,学会提高民族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学校可以举办各种比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
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富贵中长大的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较低,但外界的刺激和压力很大。老师要时刻注意对他们进行挫折和反抗的教育。比如,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调整过高的期望和目标,最大限度减少挫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在遇到挫折时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如升华法、补偿法)来降低心理紧张。在教育方式上,教师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刻意设置一些挫折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或者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课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咨询知识,引导他们积极锻炼意志。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