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良村的村校教育出好孩子。
村民吴(1573 ~ 1619)年轻时在李寨镇奥里寺教书,明末忠臣受其教育。崇祯十五年(1642),张国威升任兵部尚书,并题写“德寿杨府”感谢恩师。当时他的政府已从泸州(今四川宜宾)辞职回赵默(即管文书之职),师生情谊殷切。这块木碑今天仍然存在。村里青石牌楼和八方厅上刻的“延陵世家”也是张国威的手笔。隆武二年(1646),明末开元侯与南明唐王隆武抗击清军失败,前往玉山。他们带领部队来到无梁村,村民们在那里排好座位,举行了告别晚宴。因此,无梁的《三门排》得名。村民姚仔感受到了他的忠诚,随军前往玉山。王永利二年七月十九日(1648),在广西南明,他和吴凯全家同时被杀。据清朝(道光)东阳县志记载,村民吴少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从事武术,其子吴志于嘉庆六年(1801)从事武术,孙武英于道光十一年(18365438+)从事武术,祖孙三代统一参军。民国时期,吴加入同盟会,加入国民革命军,跟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
明清以来,村里做官的多,信奉儒道的也多。清瑶出生于吴少占,享年95岁。他是一个学者,有五个儿子,两个孙子和两个曾孙。民国时期,全村10人毕业于高等院校。1949后大专毕业生90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人才的培养是因为历代尊师重道、培养圣贤的村风。旧时代公职人员以堂为校,按学历养人才,租谷。中学士者(民国初年高中毕业,1941初中毕业)被当作“士绅”。1928,以武大祠堂为校舍,成立乡村小学。后来改为县五粮中心小学。1934吴捐地动员村民新建小学校舍,到1937建成乡村花园式结构的校舍29栋。吴为写了“建校碑文”。学生四面八方聚集,长期在校学生450多人。学校名声久,吴写校歌:“李山高,淝水长,村办学校,教育好。神湖满是美景,风美,一瓣香。”情景交融,乡土气息浓厚,学生爱唱歌。1948的冬天,准备中学。1949中学解散,学生并入东阳中学。1967初级中学附属小学。1970 ~ 1978开办“五七”高中。1984 165438+10月,村党支部发起集资兴教,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自动认捐3万余元,成立省、区、县第一个农村教育基金会。1988年9月26日,村党支部成立建校委员会,筹集60多万元,历时4年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师生宿舍。中小学的设施、设备、条件和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从1990开始,九年义务教育达到100%。校风、教风、学风井然有序,教学质量居东阳市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