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高中生进行作文教学和讲评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写作的本质,根据古今学者的理论建立了写作理论的框架,从而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了实施快乐作文的可行性。后三部分将写作框架应用于实践。第二部分是写作的实践前提;第三部分是写作操作的实践:写作指导、写作形式、训练手段、训练内容等。第四部分是作文评价的实践。本文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阐述了写快乐作文的教学方法,以改变应试的教学观念。从人文价值的回归、人格的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人格的张扬、关爱青少年的写作,履行着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有了比较完整的内容和形式。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完善和严谨。然而,毫无疑问,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语文教学在方向和方法上变得越来越混乱和过时,从而形成了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实践缺陷和不足。单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语文教学中“望文兴叹”的区域:学生绞尽脑汁却得不到几个字,教师费尽心思打开学生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真的像吕叔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贵”。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造成了思维的局限;作文老套的题目和单调的内容造成了思维的迟钝;教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导致思维单一。这三种性质是因果关系,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成“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产生厌倦感。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改革中,首先要摆脱学生的苦和烦,给他们一个“快乐的学习”和“快乐的写作”。孔子有句名言,“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那么,如何让学生“快乐”?“快乐作文”是笔者近年来探索语文作文教学最佳途径的一次尝试。
快乐作文的可行性
所有的作家、文学批评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对写作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双重转化论”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常苦不称事,文不达意。难盖不可知之难,难能也。”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质-意义-文本”的双重转化。梁朝刘勰在《文心雕龙·寻访》中说:“情随物动,言随情动。”指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言”的双重转化。叶圣陶对写作本质的论述更为具体透彻:“文赋无本体,必附于物而后成文,而阅读材料的本质也是各种物;而且读书的地方东西很多,特别有实践探索的价值。学者宜随时随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得到答案。那么陈的推理就可以准确而流畅。“叶老的这段话道出了写作的本质: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事物。写作的根本在于自己的生活。没有生活,写作是不可能的。那么生命从何而来?这里指出,学生的生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间接生活,二是直接生活。间接的生活来源于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中“积极的”才是丰富的生活。直接生活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但是,接触生活不一定就是认识生活。只有拥有丰富的生活素材,了解它们的“本质”,才能成为写作素材。如何把材料转换成文字?你必须有能力把“丰富美好的储蓄变成丰富美好的文字”。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这种技能。也就是语言表达的能力。
非常遗憾的是,很多语文老师明白作文教学的终极,却无法改变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的现状,甚至将其视为畏途。
如何在不扼杀孩子兴趣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是我这几年一直在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快乐的作文需要快乐的情感体验和快乐的写作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事实上,在学校里学到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但人们的思想所触及的一切文明财富都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痕迹——首先是在他们的情绪和内心感受中。”教育心理学的“积极反应定律”也告诉我们:“让学习者自觉进入准备学习的状态,积极激发学习动机,以达到学习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与对外界事物的需要密切相关。需要就是欲望,欲望是否强烈往往决定了兴趣的高低。只要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强烈的需求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其实相比其他学科,语文有独特的一面,因为它更人文,更感性,更有感染力,容易诱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促进学生从事学习并实现学习目标的心理驱动力。
其次,阅读和写作是反向连接的。阅读活动表现为“文-意-物”的转换,这正是写作思维的逆向操作。从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心理来看,儿童和青少年有很强的模仿本能,儿童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达能力。好奇心是阅读的内在动力,表达欲是写作的动力。两者的同步发展是成正比的,不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断促进他们的出版欲望,不断给他们成功的快感,这是促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双向互进的基础。
可见快乐作文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操作的。
快乐作文的必备之作
1.克服对写作的恐惧。
很多语文老师都有这种感觉:老师一宣布要写作文,就不时看到一张悲伤的脸,不时听到哀叹的声音。即使有了“行政干预”,学生仍然在拼命挤压,以应付老师的“服从作文”。因此,首先要有意识地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信心。首先,我把作文改成了“表达能力作业”,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给他们讲中国历史上的故事,如“袁虎倚马令”、“王波为葛作序”、“诸葛亮与人论道”,都是用笔头写的。未来的社会也要求我们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去沟通,完成一个高速智能的社会。
2.教会学生感知生活。
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即无素材、无内容、无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写好文章,文字上一定要有东西,而这个“东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平时的语言、知识、生活的积累。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的作文才能有理有据,有意义,有条理。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生活和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观察宇宙的多彩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事件,挖掘英模的光鲜形象...叶圣陶说:“人生如泉,文章如溪,满了水,溪自然是昼夜活泼泼的。”没有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活丰富多彩,年轻的心最容易感动。好的生活要有好的文章。要教会学生不要把目光转移得太快,而要更多地投入到生活中,用心与自然交流,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激情。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等方式,引导学生开阔视野。让学生阅读报纸和剪报,关注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