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零下一度》中的一首诗是什么?好几年没见了,忘了!

摘自《零下一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1版第4次印刷):我记得张爱玲在哪里说过,“趁早出名。”我这种6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赶上了思想解放的潮流,自信不会太保守。但他们还是不敢张扬自己成名成家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变得更加谨慎。反正做事重要。得到虚名有什么用?另外,你的名字只对你自己有用。还有谁能指望它来吃饭?但是比我们年轻的一代不这么认为。要出名,我们应该趁早行动!我不是说韩寒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是韩寒的故事不知为什么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的这句名言。韩寒写过几篇好评作文,很正常。问题是他其他科目都不及格,遇到红灯,成绩不及格。从情感上说,我同情韩寒的遭遇;理智上来说,我不赞同韩寒的做法。如果韩寒各科都很优秀,或者作文写得很好,其他科也不算太差,我想社会上可能不会有太多惊呼。对韩寒的赞美伴随着对现在应试教育的不满。无辜的韩寒被卷进了这趟浑水,也很迷茫。应试教育有很多弊端,有识之士纷纷指出。这是好事,但把韩寒当成攻击应试教育的长矛或大刀,把一个自我感觉较好但尚未成熟的少年塑造成逆势英雄,就有些令人不安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指出这一点,希望韩寒能清醒一下头脑,不要被好心的大人害死。你还记得鲁迅先生的《论辩》。一户人家生了个男孩,满月时拿出来给人看,说孩子将来会发财,会被人感谢。如果你说你是官员,收回赞美;如果你说你以后会死,大家一起动手打起来;我什么都看透了,只好哈哈哈。韩寒很聪明,但是聪明人也有糊涂的时候,有时候分不清哪个是清谈,哪个是杂音。对一个17岁的男生来说很难!看看那些年纪大了,见识广了的大人。他们总是说些离谱的话。我真想揍他们一顿。在《新民晚报》的讨论中,有一篇文章《不要错过钱钟书》,开头说:“钱钟书以数学零分考入清华校园,最终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什么逻辑?清华大学录取钱钟书是因为他数学零分吗?钱钟书成为大学者是因为数学零分,还是因为学术造诣?数学零分不是成为大学者的先决条件。如果钱钟书数学考不到零分,就不能成为大学者吗?那你怎么解释鲁迅和郭沫若是学医的,郁达夫是学经济的?他们后来没得诺贝尔奖什么的,是因为数学没得零分吗?大作家鲁迅不是说过,学文科的学生也要读理科的书吗,何况还没分科的中学生,要全面发展?在中学,优秀的科目并不是全才。有多少大问题,仅靠中学课本上的知识就能解决?所以偏科只能说是缺陷,不能说明别的。就算我们的朋友韩寒将来比钱钟书还贵,你能说他在松江二中的时候数理化都不及格吗?不怀念钱钟书,但谁能保证这个孩子以后就是钱钟书?如果他是方仲永呢?是小时,但大不一定好。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和今天都很少见吗?早期智慧不等于成功。此外,这种早期智慧显示出不均衡的发展。以钱钟书为例。在钱钟书的时代,大家都不怎么学数学。此外,他的父亲是几所大学的中国文学教授。我希望他的儿子将来能追随他父亲的脚步,从事中国古典文学。钟书和他的表弟韩中年轻时一起学习。正是由于时代的变迁,韩中在初二开始自学数学。钱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热工自动化专家,现在热衷于米寿的哥德巴赫猜想。如果钱钟书生活在今天的学校,是韩寒的同学,他能不学数学吗?你还相信他能以数学零的“好成绩”考上清华校园吗?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人类已经逐渐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科技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如果说数学只有初中才能学,是不是有点像只看肚脐眼而不看万里河山?人总是喜欢夸大名人的轶事,豆棚里八卦也没什么,你当真就真的傻了。“李白斗酒诗百首”,李白的诗之所以被千古传诵,不是因为他能喝,而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比李白还能喝的诗人很多。那么,韩寒的文章呢?我看过他的作文,是作文,无论谁来轿子,都不会成为文学名著。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就算我再珍惜韩寒。更何况这个比赛,那个比赛,并不是充满了自我炒作。明眼人心里都有一面镜子,只是不想说别人的坏话。况且对文章的态度几乎是大家的眼。很多传世佳作都在哪里?最近在《语文自学》杂志上看了韩寒小说《三重门》的两章。总体来说,感觉韩寒还是有文采的,比同龄人读的书多,但毕竟还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