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基于问题的教学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并被广大教师所采用。无论课堂多么创新,课堂提问始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先进的教学模式都必须与课堂提问相结合。因此,课堂提问是我们教师应该专门研究的课题。培养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学生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知识,将相关知识连接成动态知识链,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甚至产生创新,既优化了课堂,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然而,在教学问题的设计和实施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问题都是有效的。笔者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设计有效问题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的设计必须来自真实的教学内容。

问题的设计一般要具有真实性,这样这样的问题才能被探究,学生才能从问题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学生才能形成诚实的习惯,从而落实情感目标。因为一般真实性问题是一个过程问题,它要求学生利用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解释和说明,这种解释和说明是师生在回答问题中逐渐形成的,它能使学生不断讨论,不断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进入真实、深刻、有效的系统思维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只问事实性、记忆性、重复性的问题,多问理解性、创造性的问题,让课堂充满地道的问题。我认为教学效果将是有价值的。

第二,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多样化,发散性。

有效问题的设计要走进现实世界,注意概念的复杂性,重视生活世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入多解或多解的问题,允许多路径、多目标的存在,建立不确定、开放的知识结构。换句话说,一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种思维方式和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局面也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复杂、开放、不确定的问题,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帮助学生深入探索世界,在求同存异的同时保持学习兴趣。

开放性问题在具体实践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跨学科的开放性。研究性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学习,强调真实情境、合作学习和探索。其课程具有跨学科性、开放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开放性的问题并不局限于课本中的一章一节,或者只是某一类知识,而是涉及到很多章节。同样的知识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第三,问题设计要遵循系统性原则。

在关注单个问题的时候,也要关注问题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考虑问题的分布和设计,提高问题的整体结构质量,避免提及四类问题。根据Grai Searle的理论,结合教学实践,不难发现系统性差、效果差的问题有四类,教师应尽量避免。第一,对与错。这类问题分析性含量低,往往具有思辨性。学生即使不思考也可以靠猜来回答,准确率至少50%。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提问和回答并不能说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学习内容,容易形成鼓励学生猜测的倾向。第二,提问。当学生的答案暂停或不完整时,教师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但教师继续提问以引导学生做出更好的答案的可能性小于教师转向新的和更具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做出更好的答案的可能性。第三,假设问题。这种题型要求学生猜测或推断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不假思索地猜测。第四,提问。当老师向学生提问时,难免会流露出一些主观的观点或色彩,往往会导致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以符合老师的意思,这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毫无益处。

总之,在课堂上一定要设计一些有效的问题,把握好问题设计的真实性、开放性和系统性,克服问题设计的盲目性和虚假性。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真实有效,学生才会有更多更好的收获。

(作者单位:陕西省白水县何瑶镇中心学校)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