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好农村教育

一是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初步解决了农村孩子“学”的问题,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教育,以及学校合并导致的少数孩子辍学问题。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阶段性产物,也是我们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有2000多万留守儿童,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亲情缺失。“寄宿制”、“托管家长制”、“家庭交流平台”都是有效的措施。但目前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各地工作不均衡;留守儿童对老人的“反向监护”、留守女童需要特别关注等新问题不断涌现。未来工作的重点是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配备生活、心理教师和必要的管理人员,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鼓励开展“代孕父母”、“爱心妈妈”、“托管中心”等关爱活动。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他们的课外和校外生活。总之,要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为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难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了以输入国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即“两化”政策,要求在收费、补助等方面平等对待当地学生,保障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近两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约5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公用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但应该看到,保障农民工子女“好好读书”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下一步的重点是实现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两化”和“全覆盖”。要逐步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 *财政保障机制,由输入国政府负责。规范和支持以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抓紧研究制定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措施。加强对流动儿童心理、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输入地的学习和生活。

三是办好寄宿制学校和村教学点。我们关注寄宿制学校已经有些年头了,在实践中效果很好,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集中使用和教学质量的保障。这项工作不仅要经常做,而且要因地制宜。总的来说,要逐步增加投入,适当扩大规模,尽快提高水平。对村教学点问题也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如果孩子因为学校合并,上学路途遥远而辍学,就与我们的政策背道而驰了。世界各国都有一些小学校,有的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如果农村群众和农村孩子真的需要,一些村教学点要维护好,办好。这件事在山区、边远地区、牧区尤为重要。

第二,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目前,我国农村高中教育与城市教育差距明显,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许多农村高中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依然普遍,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信息设施明显赶不上城市;办学经费紧张,“吃饭靠财政,运转靠收费,建设靠借贷”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尚未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机制;办学模式雷同,应试教育倾向更加严重,“千校一面”、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突出,学生负担和学习压力大。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一是支持农村,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起步较晚的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农村,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提高普及水平,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需要。同时,全面改善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使其完全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标准,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二是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集资金为辅的投入机制,制定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逐步提高财政预算拨款对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比例。要将普通高中债务纳入地方政府债务范围,统筹研究解决。三是推进农村高中教育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改变过去过于注重升学的倾向,提高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潜力学生的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人和就业的教育。学会一门技能,增加就业能力,既是很多农村孩子的迫切要求,也是现实选择,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尤为重要。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薄弱,资源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和涉农专业教师数量严重短缺,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减免学费政策有待完善,许多民族地区学生和家庭贫困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仍有困难。这方面要做好五件事:一是尽快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鼓励和引导更多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及以上职业教育。二是建设一批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国家将根据需要,利用国债资金支持符合标准的农村职业学校改扩建。三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评价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四是大力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涉农专业新教师培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和保障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任教。

第三,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学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意味着公平的人生起点,有利于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是关系到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重大工程,也是关系到未来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大问题。但是,目前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财政投入不足,幼儿园办学条件差,师资不完善。农村的入园难比城市更突出。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促进工程。国家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学前教育。“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大规模增加资金投入,带动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关键是要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并与家庭合理分担,加快构建广覆盖、有基础保障、有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的幼儿教师队伍,让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健康快乐成长。

第三,着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教育的重大课题和难题。农村教育质量不仅直接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也是实现全民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当前,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普遍滞后,教育整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课程改革难以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普遍短缺,难以支撑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国家课程难以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滞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应试教育倾向十分严重。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尤为迫切。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不仅要靠改善办学条件,更要靠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相比较而言,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办学体制由来已久,有着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改变它们并不容易,也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但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不改革是不行的。我想和大家探讨三个问题:第一,大力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在这方面,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都有许多工作要做。怎么改?要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元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注重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材施教,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即在激烈的升学竞争背景下,搞“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国民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势在必行。社会需要各种人才,每个人都应该是有用的人才。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育,学、思、知、行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二是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教育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影响无处不在,像指挥棒一样指引着教育的发展方向。为了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三是倡导教育家办学。中小学校长是办学的“领头羊”。以前张伯苓等人是教育工作者中的小学校长。现在有些人把“校长”当“官”,讲究级别待遇。这种倾向必须改变。只有把中小学校长培养成真正的教育家,我们的教育事业才有大希望。

第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投资是目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重点是农村社会事业,农村教育是重中之重。在农村教育投资方面,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大幅度增加投资总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实现到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的目标,保证更多资金支持教育发展。同时,要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向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薄弱环节倾斜。要逐步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人均经费差距、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继续完善国家助学体系。对于家庭困难的孩子,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他们,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国家将拨款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营养补助,让孩子们吃好。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校车制度,配备最好的车辆和司机,实行最好的管理,为孩子搭建安全的“绿色通道”。二是完善投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绩效。办好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不仅要舍得花钱,还要想办法花好,除非投入机制问题解决好,否则再多的钱也不够。近年来,我们开展了许多教育项目,效果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有些地方刚建起漂亮的新中小学校舍,学生人数却没有了或不足了。完善教育投入体制,总的方向是中央逐步减少各类专项教育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教育转移支付,给予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更大的教育经费支配自主权。当然,教育的投入还是在教育的大盘子里,不能挪作他用。要把现有的一些专项资金整合起来,统筹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加强城乡规划。要充分考虑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等新情况新变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学校布局和班额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地域分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合理设置,不搞“一刀切”。农村孩子不可能每天跑十几里路去上学,也要防止县城和中心镇的学校“闹得满城风雨”,几百人的“大班额”。总之,要整合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差异,促进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均衡发展。

动词 (verb的缩写)创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要大发展农村教育,首先要解决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第一,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应该看到,农村义务教育由“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转变为“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分级负责、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县财政困难,预算内教育经费不能及时拨付,导致农村学校难以正常运转。为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了一个重要方向,即加强省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规划。对义务教育达不到省统一标准的财政困难县,由省财政负责财政补助和综合平衡。中央政府对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给予适当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一步,加快探索建立“以省为导向”的新型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二是切实增加办学活力。要逐步改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的单一模式,综合运用立法、政策引导、规划、经费、信息服务等措施,减少不必要的直接干预。三是改善教育机构管理。教育机构管理是保证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基本管理制度。现在一些地方的一些农村小学反映师资力量不足,一些文体、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因为没有老师而开不了。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编制管理的问题。长期以来,教育机构是根据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来确定的。在部分农村地区生源下降较快、完成率较低的背景下,编制管理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编制管理办法。你可以比较学生和老师的比例和班级的比例。总之,编制管理要保证农村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不能因为师资力量不足而偷工减料教学内容。四是支持农村民办教育发展。这不仅可以增加农村教育资源的供给,减轻政府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办学质量。目前,我国农村民办教育发展尤为滞后,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政府不可能包揽所有的教育。比如农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领域,民办教育其实大有可为,甚至有自己的优势。各级政府要为城乡民办教育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使民办教育在设立、招生、发证、财政补贴、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权益得到保障,使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一视同仁,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民办教育也应该由教育者来办,真正致力于教育,不以营利为目的。

第六,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基础。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教育。我国有900多万乡村教师。他们长期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兢兢业业,不计名利,默默无闻,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一些偏远乡村,教师不仅是教育骨干,还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校是农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农村的灵魂。总之,整个村庄的兴衰,总的来说,整个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老师手中。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近年来,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我们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几件大事。一是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推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四年招收免费师范生4.6万人。首批65438+10万毕业生全部在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任教。二是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5亿元,培训中小学教师15万人,其中乡村教师占95.6%。三是实施“特岗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自2006年以来,已招聘近30万名特岗教师到中西部22个省区的3万多所乡村学校任教,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连续两年留用率达到87%。四是率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据调查,实施绩效工资后,农村教师工资增长34%,明显高于城市教师。五是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2010以来,中央投资20亿元建设4万套循环宿舍。通过这些重大措施的实施,农村教师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也要看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仍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教师收入待遇有待提高,教师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一是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着力为农村学校培养大批骨干教师,支持在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生专业成长和长远发展。第二,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国培计划”的经费主要用于乡村教师的培训,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等弱势学科的教师。第三,完善乡村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在完善“特岗计划”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为乡村学校补充大量高校毕业生。四是建立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定期轮岗交流。五是鼓励各地建立健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并将其作为职称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做好农村学校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替代农村教师脱产培训工作。六是完善教师准入退出制度,严格按照符合条件的新增教师编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进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完善乡村教师正常退出机制,解决人浮于事、人浮于事的突出矛盾。第七,完善激励机制。国务院即将作出部署,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将中小学教师最高职称由副高级、中级提高到正高级。这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价值的认可,也是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关键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政府必须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当务之急,千方百计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村教师留下来、发展起来、受到尊重。要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并逐步提高。要关心乡村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乡村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快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保障性住房。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要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实行必要倾斜,提高津补贴标准。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归根结底,农村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乡村教师的工作既平凡又崇高,投身于这一事业的人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对社会有益的人。我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要珍惜这一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在这里我想给你一些希望:

第一,要大公无私。农村教育是造福农民的好事,不仅神圣光荣,而且大有可为。人民教师要把塑造人的灵魂、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信仰,把工作作为一生的奋斗,而不是一时的。每一位乡村教师都应该发扬“捧着一颗心,不带走半根草”的精神,把自己当成一盏明灯,甘于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播种知识的种子,在平凡的岗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要充满爱心。教育是爱的声音,是心与心的呼应。“爱是教师的灵魂”。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在教育的沃土上,是老师的爱点亮了灯,点亮了学生的心。做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首先要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村教育,热爱农村孩子。“用爱培养爱”,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纯洁、正直、善良的心,比灌输特定的知识更重要。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把学生当朋友和亲人,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把无私的爱和宽容奉献给学生。乡村教师要特别注意关心、爱护和帮助家庭困难、学习困难、身体有疾病的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让农村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第三,要提高素质。“老师是人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最终效果。尤其是在农村,孩子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也没有城市那么多样。教师更是“孩子们心中完美的偶像”,他们对幼小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替代的。这就需要所有乡村教师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从书本、群众、生活中吸收一切好的东西,为祖国的花朵贡献力量。既要注重言传身教,又要注重言传身教,做到德艺双馨,为人师表,“既美又慎”,以我们的模范品行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品行,陶冶和净化学生的心灵,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第四,要教书育人。教师永远不应该忘记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求知,更要教会他们做人。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上大学跳出农场,往往是他们的梦想,也是全家人的期待,但不应该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农村教育中,要鼓励学生贴近自然、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鼓励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农民、热爱亲人,从而愿意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

办好农村教育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农村的希望之路、光明之路。我们要肩负起这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责任,通过不懈的努力,让所有农村的孩子都能在学术上、学术上好学,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