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数学教育的背景和现状是怎样的?

一、建国以来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第一期(1950~1990)

(1)第一阶段(1950~1966)

①普通中学参考用简化数学大纲(草案)(1950 7月)。制定这个大纲的理由之一是“学生负担过重”。这说明当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同时还提出“数学教材要尽可能与实际相结合”。

(2)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草案(1951三月)。这个草案把教学目标分为四个部分:形数知识、科学习惯、辩证思维和应用技能。

(3)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52 65438+2月)。这个草案是以当时苏联十年制学校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为基础的。

④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稿)(1956 May)。大纲中增加了“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实习”、“创造能力”等词汇。

⑤教育部上报国务院文教办(1959 11)。报告发现,初中完成平面几何,高中增加解析几何和变量法。

⑥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3 5月)。“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词汇被正式写入大纲。

(2)第二阶段(1966~1977)

现阶段没有全国统一的数学教学大纲。

(3)第三阶段(1977~1990)

①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稿)(1978二月)。《纲要》是在当时大力推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形势下制定的。

②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1981年11月)。《纲要》在拨乱反正、继承与改革相结合方面做出了新的努力。

③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1986)。为了减轻负担,这个大纲把一部分内容改成了选修内容,考试中不要求。

④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1990)。这个大纲规定将“常用对数”移到高一年级,而且是第一次在解三角形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以上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包括修订版,有10种(包括课程标准草案1种,请示1种)。他们的* * *特点是:

(1)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重视与实践的结合,重视数学教育的思想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现在中华民族的中坚和精英,基本都是这个时期的中学生。

(2)教学大纲的制定大多经历了反复、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实验阶段,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教学条件和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

(3)从1956开始,大纲反复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全国各地中学教师和教材编辑的努力,形成了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国际优势。

(4)大纲一直遵循的、从1978开始明确提出的“简、增、渗”六字方针,使10大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是连续的、渐进的;跳得大了,就失去了必要性和可行性。

根据我国国情,大纲应由教育部颁布。教学大纲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规定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各地也可以在部颁纲要的前提下,制定补充性的地方纲要。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部级大纲,会给数学教育带来严重后果。

⑥这10大纲大部分是教育部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起草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纲的学术水平和普适性。“一纲一本书”的理论与实践造成了“制定大纲——减负——修改大纲”的反复循环,造成了教材资源的相对短缺。“一纲一本书”也容易造成大纲过短,正文过于简洁(比如“教学目的”的核心部分只有五六行),很多环节没有明确界定,导致教师在教学和测试中难以把握。

2.第二时期(1986~2000年)

(1)第一阶段(1986~1994)

①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初稿)(1988)

②《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试行)》(1992年6月)

(2)第二阶段(1994~2000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试行修订)(2000年3月)。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只有1种。其特征在于: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正规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7月1 . 0986日起施行。1993 13年2月,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四种素质的名称(见第(七)条),并指出“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多样化”(见第(三十三)条)。1995年3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实施。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批准了面向21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上述文件成为制定和修改《纲要》的重要依据。

(2)国家教委和教育部不再委托人教社的一个下属部门代为起草大纲,而是同时委托人教社、北京师范大学、辽宁教育学院、上海教研室四个下属部门(单位)分别出稿,再由国家教委召开会议整合成初稿。

③大纲中的基本词汇,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概念、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初中代数和初中几何等,都在大纲正文或注释中有明确的定义。

④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试行)》制定的。课程计划和大纲统称为“课程计划”。同一教学大纲要适合不同年限的两种学制。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其中必修内容及其要求必须满足。这里的指导思想是“保底不封顶”。《纲要》由国家教委或教育部发布后,作为教学、教材编写、考核和教学评估四项教育活动的依据。

⑤打破“一纲一本”的旧模式,编审分离,成立全国(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材审查机构,分别负责审查大纲、通用教材和地方教材,合格后方可在相应范围内试用(使用)。国家教育委员会和教育部负责制定考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合格条件,确定审定委员会成员名单。

⑥教学大纲(2000年修订版试行)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一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得到呼应和强调。此外,增加了“改进教学测试和评价”一段。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2000年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以下“探究活动”:长方体及其曲面、a=bc型的数量关系、马赛克。这些内容已经成为初中“研究性课程”的组成部分。

本大纲在积极倡导使用模型、投影、录像、计算器、计算机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的表述。

本大纲还首次认识到教学中“要有适度的开放性问题”。

上述演变过程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大纲的变迁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反映,渗透着教育行政部门、一线教研人员和教材编写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所有的大纲加在一起就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成果和科研成果。只批判不继承,不可取。

二、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给我们什么启示?

1.纲要的制定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立足于中国当时的社会基础,着眼于世界和未来。在历次大纲修订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学生负担过重,这反映了我国各地经济基础和教育条件的差异,坚持统一不现实。“必修+选修”、“国家+地方”、“保底不封顶”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是* * *的一个规律。比如在“教学班学生容量”和“学校升学率”方面,中国有很多特殊性,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

2.大纲的演变一定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大的跳跃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1958~1959以及十年动乱时期的所谓教育革命,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也造成了当时的中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十年动乱期间,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下乡。不能说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没有提高,而是因为知识技能的匮乏而进入了中老年阶段,很多人面临着下岗的局面。

3.一个大纲要有它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词汇,所有的基本词汇都要从教育教学意义上来定义,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做不仅体现了教学大纲的法律效力,其学术丰富性和经验价值,而且使教师有章可循,作为创造新理论的基础。所以大纲的内容和用词体现了一种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积累,而不是仅仅标新立异,加入大量政治、心理学等国家的流行词汇而不加以定义。

4.纲要必须立法。它必须基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要求。起草人和审查员必须经过一定的资格审查,而不是由行政部门单独指定。大纲要经过三个阶段:实验工作、修改稿、正式稿。每个阶段不得少于3年,三个阶段加起来不得少于9年。经常做一个全新的大纲不会带来太大的好处。

我个人是赞成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以上所述,期望对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