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南教堂不体面。
我反对即墨市政府将一所教会学校的名字用于公立学校。
——即墨市长邮箱偷梁换柱,指鹿为马;把挽歌作为赞美诗献给崔莹中学。
命令
崔莹中学(名),即墨政务网上的即墨市长邮箱,打着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旗号,偷梁换柱,隐瞒篡改历史;指鹿为马,认贼为父的评价史;缘木求鱼,反其道而行之地寻找和传承历史文脉,抱着谎言做官,有资格挑战和亵渎市民们提出的“迁新不弃二中,新校可嫁崔莹”的建议,用自己的立场,权威性地把挽歌作为赞歌献给崔莹中学(名)。
即墨市长信箱从理论上阐述了市委市政府对崔莹中学的重大决策。原话是:“学校名称‘崔莹’源于上世纪初在我市开办的崔莹书院,延续和传承了即墨古老的城市历史文脉,寓意汇聚学子,培养国家人才。”
即墨市长邮箱里的52字赞美诗,是“辩”。体现了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
“论证”以明确声明学校应命名为“崔莹”开始。
《论据》中有三个判断:1崔莹中学延续并传承了即墨古城历史文脉。即墨的古代历史文脉是崔莹书院。崔莹学院于上世纪初在我们城市开办。
三个判断浓缩成三个亮点:1崔莹学院的“我的城市论”,崔莹学院的“语境论”,崔莹中学的“延续观”。
这种“理论自信”自信地表明,三大亮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1“我的城市论”是论证的出发点和前提,“语境论”是论证的核心和灵魂,“延续观”是论证的立足点和归宿。
这种“理论创新”造成了一种关系:崔莹学院是“源”,崔莹中学是“流”;源也“提取英文”,流也“提取英文”,出处一样,字号一样。
这一“理论创新”明确了一个结论,即崔莹学院与崔莹中学的关系是通过即墨市政府市长信箱建立的,是白纸黑字在政府网站上的权威发布。
这个“论点”是对崔莹中学校名的赞歌,歌颂了崔莹中学(校名)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现了承前启后的连续性。
这个“论点”已经转化为值得媒体报道的社会成果:媒体报道了“金秋,崔莹中学起航”。市委书记亲自挂牌,现场6000人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