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蒲松龄!
我一生热衷科举,却没有成功。我72岁才补了进贡生,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毕一生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事,将花、狐、鬼世界中的事物拟人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奇幻,跌宕起伏,文笔凝练,叙述有序,被誉为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这本书是“特藏中最著名的一本”;郭沫若先生为溥故居题词,盛赞溥书“写鬼写魔高人一等,刺贪刺虐三分”。?
《聊斋志异》一书写成后,蒲松龄因家境贫寒无法出版,直到1766(清乾隆三十一年)才出版。经过多次争相转载,国内外版本已超过30种。著名的版本有清客亭版、朱雪斋版等,已有近20个国家出版了译本。中国有100多种《聊斋》出版物,160多部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的戏剧、电影、电视剧。?
除了《聊斋志异》之外,蒲松龄还有大量的诗歌、戏剧、民歌以及农业、医学方面的作品。文集13卷,400余篇;诗歌6卷,1000多;字1卷,100余谭;剧本3部(考证九转贩,钟美过生日,大闹一场);民歌14种(墙故事、古、慈悲歌、歌、灾、竖琴乐、蓬莱宴、君爷茶、穷汉词、丑君巴、快歌、羡咒、幸仙、补行云歌),还有农桑经、农桑经。
早年
蒲松龄一生很少去外地旅游。他家境贫寒,生活清贫,却经常留在济南。在济南期间,我留下了很多文字,其中有一首诗的题目是《早上给客人做饭》:
“大明湖上有一层薄雾。
我是一个作家,有三份工作。
小米在米粥里打水煮饭,
菜园里的蔬菜开满了黄色的花”
短短几句话,就把溥一大早住在大明湖边做饭的生动场景说清楚了。特别是最后两句讲到拿泉水熬小米粥,在案板上切素菜,包括黄花菜,来配点心。可以想象当时的蒲松龄自己做饭,早餐很好吃。
蒲松龄记述早餐用蔬菜煮小米粥,也是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日常饮食习俗。山东人喜欢早上吃粥。粥的种类很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米绿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红豆粥、荷叶粥等等。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马瑞芳教授在山东大学的演讲
如果我问你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最好的小说是哪一部?毫无疑问,白话小说《红楼梦》。如果再问:哪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与《红楼梦》不同,成就却不相上下?孤独工作室的故事,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一个短篇和一个长篇构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
《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中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常常让汉学家感到惊讶。上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蔡卓迪(Jodi Tsai)是一位犹太女士。她曾经告诉我,美国的报刊杂志上有各种各样的文章:教女人如何在男人面前保持自己的性魅力。而且三百年前,在那么封建封闭的中国,蒲松龄居然写了一部小说《恒娘》,讲的是一个妻子如何用自己的性魅力打败竞争对手,把丈夫牢牢地握在手中。17世纪的中国作家为20世纪的美国女性写小说,真是太神奇了。
这个家庭被担心贫穷的妇女包围着
蒲松龄一生都在贫困线上挣扎。他尽力获得足够的食物和衣服;他一生几十年都在参加科举考试,屡败屡战。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吃了很多苦。
《聊斋志异》是一部非常魔幻的小说,《聊斋志异》作者的诞生多少有些魔幻。明朝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农历四月十六的晚上,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看见一个穿着袈裟、瘦骨嶙峋、病怏怏的和尚走进他妻子的内室,溥醒来时,和尚赤裸的胸膛上贴着一枚铜钱大小的膏药。他听到婴儿在哭。原来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抱着婴儿在榻上,明月斜倚南厢”。月光下,蒲惊讶地发现,刚出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颗明显的痣。这颗痣的大小和位置与他梦里看到的病僧石膏完全一致。生病的和尚进了房间,这是蒲松龄四十岁时对自己出生的描述。中国古代作家喜欢非常神秘地讲述自己的出生。大诗人李白说他是在母亲梦见太白金星的时候出生的。父亲梦见一个生病的和尚进了房间,蒲松龄就出生了。他还解释说,我一辈子这么失意,这么穷,可能是因为我转世做了苦行僧。苦行僧转世是《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编造的故事,但我们看到蒲松龄的人生真的很苦。他生活贫困,他总是在贫困线上挣扎,他想尽办法温饱;他一生几十年都在参加科举考试,屡败屡战。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吃了很多苦。所以我们说蒲松龄有三苦——生活苦、考试苦、读书苦。
先看看他的生活有多艰难。蒲松龄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父亲弃儒经商,家境殷实。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和朋友一起搞诗社。但是好景不长,因为他分开了。为什么要分开?因为家庭矛盾。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读书人,但两个嫂子都是泼妇。蒲松龄曾在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家庭的床头都有一个夜叉。”他的两个嫂子真是典型的泼妇。他们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在家里闹事。蒲松龄的父亲不得不把儿子分开。分开是不公平的,因为两个妯娌能打能闹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却很贤惠,沉默寡言。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三间旧农房,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只好借门板装上。给他20亩良田,240斤粮食,只够吃三个月。就这样,蒲松龄要自谋生路了,他开始了长达45年的私塾教师生涯。
私塾老师是农村小学老师,在私塾教书,待遇很低。算具体一笔账,做私塾老师每年能拿多少工资?最多八两。八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当时农村一家四口维持一年的生活需要二十两。这笔账是刘奶奶在计算《红楼梦》大观园的蟹宴时算出来的。所以我们的大作家蒲松龄辛辛苦苦教了一年书,赚的钱还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30岁以后,因为父亲去世,蒲松龄不得不赡养老母亲。他有多穷?"这个家庭周围都是担心贫困的妇女。"他有一首诗叫《日式午餐》,他在诗中写道,麦收快到了,家里没饭吃,只好煮一锅粥。当时,他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先抢过勺子,去锅底找最粗的放在自己碗里。二儿子不干了,上去从哥哥手里抢。蒲松龄的女儿站在那里,可怜巴巴地远远地看着父亲。蒲松龄很心疼。我该如何养活我可怜的孩子?蒲松龄还写过一篇文章,叫《祭穷神》。他说:“我穷,跟你没关系。你为什么整天跟着我?我是你们一家疗养院的老板,也是你们护卫队的将军。你也得给我放几天假,却一步都不放松,好像你们是两个热恋中纠缠的恋人?”这是蒲松龄一生的辛酸。
苦科举,任重道远。
蒲松龄19岁时,参加秀才考试。他在山东省,济南府,淄川县,三试第一,成为秀才。三次考试第一次后,蒲松龄连续考了四次举人,都失败了。直到72岁,他还只是一个进贡学生。这是为什么呢?
再来看蒲松龄的科举之痛。蒲松龄一生失意,少年时失意才刚刚开始。蒲松龄19岁时,参加秀才考试。他在山东省,济南府,淄川县,三试第一,成为秀才。蒲松龄被山东学者石录取。史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清初称他为“南诗”,“南诗”是安徽人石,而“北诗”是山东人。史的山东进士第一道考题叫《蚤涨》,出自《孟子》“齐人有妻有妾”。科举八股文,需要你揣摩先贤的口气,替他们说话。既然题目是《跳蚤崛起》,顾名思义,你就要阐述孟子在《跳蚤崛起》中所说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蒲松龄是怎么写的?他用文言文写,我们用白话文说。蒲松龄说:“我观察过那些追求财富的人。君子追求第一,小人追求蝇头小利。至于那些本身并不富裕,却常常迫不及待地待在有钱人面前的人,也有不少。那些对功名不感兴趣的人,只有那些闺阁的女人,才能悠闲的睡上一觉,不去追名逐利。”蒲松龄的描写很生动,像一篇描写人情世故的散文。接下来,蒲松龄更进一步,干脆编了出来。他写齐人的妻子晚上怎么翻来覆去,琢磨着怎么跟着丈夫,包括人物心理描写,人物之间的独白和对话,很像小说。这种写法,当然不符合八股的要求,但蒲松龄遇到的考官是史,一位爱才如命的大文学家。他非常欣赏蒲松龄的文章,拿起笔就写了一篇批语,说蒲松龄的文章“一时暴露了富贵之丑”,通过“跳蚤起来”两个字写出了人们追求名利的丑恶,然后写了八个字。“读书如月”就是读前人的著作,看得清楚透彻;“文如风”就是写文章轻松愉快,非常流畅。大笔一挥,获得了山东状元蒲松龄的第一名。县、府、路先行试后,蒲松龄名声大振。他踌躇满志,毅然走上了进一步求名的道路,下一步就是考人。
据史料记载,蒲松龄三次尝试后,又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均以失败告终。蒲松龄写了这么好的文章,为什么四次落榜?现在回想起来,石对蒲松龄的录取简直是误导和误判,因为蒲松龄并没有按照八股的严格要求来写,而石因为爱才而收他为第一。蒲松龄因此认为这样写可以获得更高的名气。但是蒲松龄没有想到其他考官是什么样的。这些考官以八股、颓废、粗鄙、束缚的八股文为敲门砖,成就功名。他只能自己写这样的文章,他也喜欢这样的文章。像蒲松龄写的文章,他怎么会欣赏?所以蒲松龄从测试一开始就偏离了跑道。
蒲松龄做学问多久了?半个多世纪了。秀才是科举中名气最低的。但是秀才最辛苦,每年都要考试。按照朝廷制度,一省任期三年。一到,就先组织进士考试,称为年考。年度考试成绩分几个等级,考第一名就可以成为学生。人生的概念是什么?林升仍然是一名学者,但是朝廷每月给你一定数量的钱来补贴你的生活。那么,考了第一名还有必要当学生吗?不完全是。因为学生是有名额的,你一年级过了,名额空了才能补。所以蒲松龄考上秀才后,多次考一等,等了快二十年才成了学生,朝廷才给他那点补助。第二年秀才考完龄,就要搞个科研。科研是为了准备举人考试。科学研究把学者的成就分为六个等级。考前二年级可以考举人,考完二年级就降为青衣。蒲松龄每三年参加一次农村考试。他吃了几次?十次左右,有的专家说十几次。这样,蒲松龄每年就有30年的时间去参加考试。48岁时,他再次参加考试。他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很好很快,拿到考试题“唰唰”就写了下来。但是写完了,回头一看,坏了,而且越来越严重。“月篇”是御用术语,违反了写作规则。科举考试对文字的形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第一页必须写在第二页,第二页必须写在第三页。蒲松龄写字很快。写完第一页后,他迅速翻过第二页,写到第三页。这是一幅画。如果超越了,不仅取消资格,还得贴吧。我们现在看,很可笑,文章写得很好,一页就被取消资格!蒲松龄这次是什么感受?他用自己的话来说:“我为自己的病感到骄傲,但我转头就犯了大错。这种情况怎么办?我感觉冷汗千出,一缕灵魂飞出我的家门”——我惊呆了。
蒲松龄为科举奋斗到50岁后,妻子劝他:算了,不要考了。如果注定要有功名,甚至成为宰相,为什么还要考试?如果我们住在村子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非要像县长一样听敦促老百姓纳税的声音?蒲松龄认为妻子说的很有道理。然而,一些专家证实,即使在他妻子劝他之后,他还是参加了考试,仍然没有通过。
蒲松龄19岁进士,72岁入贡生。龚升的概念是什么?龚升相当于一个副榜的人。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又称“贡”。只是我当了很久的学生,排队等了一个号,得到了一个致敬。做了进贡生之后,理论上可以做官,蒲松龄得到了一个“儒规”的虚衔。儒家的规训是什么意思?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为几个等级,国家一级的是国子监,省一级的是付雪,县一级的是郡学。这个儒家的训导是县校的副科长,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中学副校长。但蒲松龄在儒家戒律前加了“候补”二字。就是你虽然有这个资格,但是要看山东省除了淄川县其他县有没有空缺。对于72岁的蒲松龄来说,没有任何价值。龚升只是给他带来了一些安慰和实际利益:朝廷要给龚升四两银子。但是县长没有给蒲松龄树匾,树旗,也没有给他钱。蒲松龄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写呈文、汇报。这就是蒲松龄在科举考试中所受的苦。我们现在觉得他很可笑,很可悲,很可怜。但当时他只能寻求这样的出路。因为科举制度是蒲松龄这样的贫苦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所谓“田舍郎是黄昏的天庭”。
一辈子写连载。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想象力是一个伟大的潜水员”。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虽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更要靠他的想象力。《聊斋志异》是一个作家天才想象力和艺术才华的集中体现。
为什么蒲松龄考不上?这和他写《聊斋志异》的辛苦有关。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淄川距离齐国故都临淄几十里,有很多美丽的民间传说。蒲松龄5岁那年,朝代更迭。清朝入关,扬州屠城,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奇怪的东西,都影响到了《聊斋志异》。蒲松龄大概是在分居后当私塾老师的时候开始写《聊斋志异》的。他的好朋友张,发现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影响了考生,就写了一首诗劝他:“不要在《聊斋志异》讲空话”,停止写小说,专心考试。但是蒲松龄没有听,而是写了。不管一个朋友听到了什么奇闻轶事,他都要去了解,并写进自己的作品里。
关于《聊斋志异》,你可能听过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家乡柳泉旁边摆了一个茶摊,邀请路人讲故事,在家里加工完,就成了《聊斋志异》。这个说法是在《三借鲁笔谈》里说的,鲁迅先生已经分析过了。不,不会是这样的。让我们现在考虑一下。蒲松龄穷到在外面做了45年私塾老师,有时候在家里连锅都开不了。他怎么能闲着没事摆茶递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呢?不会吧。但不管人们说什么,蒲松龄听到什么奇怪的东西,他都收集起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他还有一个获取材料的方法,就是在古人的书里找材料。《聊斋志异》大概有一百多部小说,都是根据以前的作品改编的。前人的作品有时候很简单就能记住。比如六朝的小说,唐代的传说,记载了三个短篇,叫纸月,取月,离月。纸月亮意味着有一个人可以切一个纸月亮来照明,另一个人可以把月亮放在他的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第三个人为了月亮留下来,把月光放在他的篮子里,天黑的时候拿出来。都很简单,一百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用它来写道士崂山。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连载故事。
我们来看看蒲松龄的情感经历是怎样的。蒲松龄的妻子很贤惠。她贤惠到什么程度?蒲松龄外出做家教时,妻子在家赡养老人,抚养一个幼小的孩子,住在一间荒凉的农房里。到了晚上,狼可能会跑到院子里,她会通宵纺纱。有什么好吃的,她都会给蒲松龄留着,有时候时间久了就坏了。这么好的妻子,却是柴米油盐的糟粕妻子。于是一些研究蒲松龄的专家发现了一个线索,蒲松龄有第二个妻子。依据是什么?在蒲松龄的文集里,有一段关于陈树庆肖像的题词。这篇文章说:文章的作者和陈树庆自由恋爱,但他们的父母不同意。最后两人私奔了,然后就悲剧了。但很快经专家考证,《陈树庆》是蒲松龄从南方归来后,在淄川全峰乡王家馆写给一个叫王的人的文章,这样蒲松龄所谓的二夫人就不存在了。大家会问,那他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这么美的爱情故事?台湾省著名作家林语堂曾推测。我还推测,蒲松龄白天教完学生,晚上就坐在那间荒凉的书房里。外面月色朦胧,树叶在那里咔嗒咔嗒作响,远处狐狸在尖叫。那时,有许多狐狸。此时的蒲松龄容易产生幻想。他想象着一个书生,就像他一样,很穷很失意,但也很有才华,很有情绪,坐在一个偏僻的村子里,这时一个美女推门进来了。你在这里学习吗?我和你一起读书,我和你一起写诗填词,我和你一起下围棋,我安慰你这个贫穷孤独的书生。你需要名声吗?我帮你,做第一,你老婆不是不生孩子吗?我给你生个孩子传宗接代,这个女人不需要父母的命令,不需要媒妁之言,不需要妻子的名分,不需要这个秀才的钱,甚至反过来给你钱。在蒲松龄生活的那个社会,男女结合是媒妁之言。有没有一个女人除了对男人无条件的付出,什么都不要?这不可能。她只能从脑子里走出来,只能是作者的想象。她从天上下来,她从海底出来,她从深山洞穴出来,她甚至从冥界出来;她可能是一只鸟,她可能是一朵花,甚至是一本书。秀才不是在那里读书吗?我从书架上拿了一本《汉书》放在这里。我打开第八卷,里面有一个小美人,被薄纱和丝绸剪开,背面写了四个小字,“天上的织女”。突然,这个纱剪子的小美人,弯腰飘下,来给一个书生当老婆。她美丽又善解人意,向书生做了自我介绍。我叫颜如玉,来自《汉书》的颜如玉。这真是“书中颜如玉”。
西方理论家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实现”。《聊斋志异》里,这些花狐狸化的美女,就是穷书生蒲松龄的白日梦。他做了这个梦,是为了表达一厢情愿的男性幻想,一个穷书生的幻想。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是《悲惨世界》的作者。他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一个伟大的潜水员”。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虽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更要靠他的想象力。虽然蒲松龄那么穷,那么失意,他也写了一些和他生活有关的东西,但是他特别善于想象。《聊斋志异》是一个作家想象力和艺术才华的集中体现。
我们伟大的文学家蒲松龄,一生苦难,一生挣扎在贫困线上,一生挣扎在科举和写小说的路上。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大文豪坐在他孤独连载的窗前,永远离开了人世。蒲松龄的穷书生梦,在世界上大有作为的梦想,终于化为泡影,而《聊斋志异》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哺育下,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大放异彩。历史是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