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生平简介(待续)
徐志摩(1897.1.15 ~ 193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市石霞镇人。印的名字,字志摩,小字幼申。用过的笔名:南湖、施蛰存、、顾、、、仙鹤、删我、信寿、荒沟、桓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1918去美国读银行。1921,赴英国留学,以特长生身份加入剑桥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在剑桥的两年,我深受西方教育和欧美浪漫唯美诗人的影响。
1921开始写新诗。
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诗歌。
1923年,参与建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一起创办《现代诗评》,并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翻译的。
从65438年到0925年,他去了欧洲,游历了苏联、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
65438年至0926年任《晨报·诗刊》副刊主编,与闻一多、朱湘等人一起发起新诗格律运动,影响了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先后在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
1927参与创办新月书店。次年,他在《新月》出版后担任主编。并出国旅行到英国、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
65438-0930任中国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当选英国诗歌学会会员。同年冬天,他到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方创办《诗刊季刊》,并当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6月165438+10月19,从南京飞到北平。因为我在大雾中撞上了济南附近的一座山,我的飞机坠毁了,我遇难了。更巧的是,坠毁的飞机叫“济南”号。蔡元培为他写了挽联:
谈话是诗,行动是诗,生活是诗,诗的意义已经穿透,自有天堂;可以坐船死,可以坐车死,可以躺在隔间里死,不小心死了也不用怕路。
[编辑本段]作品成就
他的诗集有:《芷墨的诗》、《寒夜》、《老虎》、《云游》。
散文集有:《告别剑桥》、《落叶》、《巴黎的天平》、《尸检》、《秋天》和《轮盘赌》;
小说:春天的伤疤
剧情:边坤刚(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志摩日记》;
翻译曼斯菲尔德的小说等。
其作品已被编辑出版为《徐志摩文集》。
徐石的诗歌清新、节奏和谐、比喻新颖、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思想高雅、富于变化,在艺术形式上追求整齐华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独树一帜,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我解剖》《想飞》《我所知的剑桥》《玉山居聊》都是传世佳作。
[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明代时期,徐松庭在经商,并在徐支的始祖居住。徐志摩是他的人之一。
1897 65438+10月15、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县石霞镇。据族谱记载,他名叫许,字玖森。因为父亲是猴,儿子也是猴,所以取了小字幼申。笔名有南湖、施蛰存、、顾、、、仙鹤、删、信寿、荒沟、桓等。志摩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被父亲取了另一个名字。据说小时候有一个叫智慧的和尚,为他揉了揉脑袋,预言“这个人将来会成为伟人”。他父亲急于让儿子成功,就是替他改了名字。
徐志摩,徐门长孙的独子,从小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
[编辑此段]学习历史
我小时候在家学习。十一岁时,我进入石霞启智学校,师从张树森。我打下了古代汉语的基础,成绩一直是班里第一。
1910年,徐志摩十四岁,离开家乡,来到【3】杭州。经叔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附中(1913改名为浙江省第一中学,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与郁达夫同班。他热爱文学,在校刊《朋友》第一期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小说有益于社会,“应尽可能提倡”,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部作品。同时,他也对科学感兴趣。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的历史》等文章。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后入上海浸会学院、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上海工业大学)。同年10月,他被家人安排与上海罗甸县首富张润之的女儿张幼仪结婚。
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心安理得地走完浸会学院的课程。1916年秋,离开上海,到天津北洋大学预备学校学习法律。次年,北洋大学法律系并入北大,徐志摩转入北大。在北方读大学的两年,他的生活增加了新的内容,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这所高等学府,他不仅学习了法律,还学习了日语、法语和政治学,涉猎了中外文学,点燃了他对文学的兴趣。在这期间,他交了很多朋友,认识了很多名人。经张君劢、张公权介绍,拜梁启超为师。他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很大,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徐亮虽然是亲密的师徒关系,但两人还是有思想上的差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不顾一切地放下身段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争取婚姻爱情的自由。
他在北方读大学时,亲身经历了军阀混战的场面,目睹了对无辜百姓的屠杀。他痛恨这个社会,“抹黑了西山黄昏的紫色天空,也抹黑了这个人变成野兽的耻辱”(徐志摩:《人变成野兽》第二战歌)。他下定决心出国留学,寻求改变中国现实的药方,实施他的“理想革命”。
徐志摩带着“学以致用,以利报国”的爱国热情离开北大(1914,2008年8月,徐志摩《赴美记》),2008年6月,1914,离开上海赴美留学。留学第一年,进入美国赫斯特克拉克大学。他进了历史系,修了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就是为了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入学十个月后,我以学士学位和一等荣誉奖毕业。然而,他对此并不满意。那一年,他转学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进入经济系。徐志摩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知识。那一年,五四革命的浪潮也波及到了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在爱国主义的驱使下,徐志摩参加当地学生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与此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从政治转向文学,于是他拿到了文学硕士学位。
徐志摩在美国待了两年,却厌倦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疯狂、贪婪和物欲。他被英国哲学家罗素所吸引,最终“摆脱了哥大博士学位的诱惑,买了一艘船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的个人生活意外变故,使他未能实现向罗素学习的夙愿。结果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待了半年”,正觉得无聊想换个方式。由于狄金森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
徐志摩也在英国住过两年。他在英国的生活,尤其是在剑桥的生活,对他一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剑桥,他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和谐在这星光与海浪的默契中意外地淹没了你的灵魂”(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剑桥)。徐志摩迷恋康桥,沉迷自然,是因为他认为现实社会是丑恶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自然是纯洁美好的。治愈这个社会和人,以及目前生活的尴尬,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堕落的文明,回归自然的质朴。只有走近自然,才能恢复人类的童心,缓解社会症状才有希望。
他在剑桥接受了资产阶级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文化”。他非常崇拜英国,非常喜欢牛津和剑桥。他喜欢和英国名人交往。他广泛涉猎了各种世界名著,也接触了各种思想流派。在这一时期,他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得到了培育,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诞生了。他自己想成为一个“不受教育的个人主义者”。剑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也激起了他的求知欲,引发了他的创作想法。他开始翻译文学作品。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斯菲尔德的几部短篇小说,德国佛古的长篇小说《漩涡小子》,中世纪法国吴加让和倪阿兰的故事,意大利作家达农·武雪的《死城》,伏尔泰的作品《甘地德》。同时,他充满诗意,写了许多诗。他的《精神革命的狂怒冲刷在你迷人的河两岸》《徐志摩:再见剑桥》)。他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改头换面”,加入了诗人的行列。)
[编辑本段]文学生涯
剑桥月光
徐志摩和诗歌没有家庭背景,也没有个人爱好。但在英国剑桥大学求学期间,他一反常态,不止一次写作,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虽然这期间他写了那么多诗,但是现在只有二三十首散落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大部分都失传了。不过,从现在还能看到的有限的诗作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徐志摩早期的诗歌及其思想。
这个时候,徐志摩为什么会像着了魔一样写诗?他是怎么迸发出诗歌的?
首先和他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关。正是他生活的剑桥环境引发了他的诗歌兴趣,点燃了他的创作欲望。他说,“我在剑桥真的很开心,我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这么甜蜜的洗礼了。”吸烟和文化。所以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夏天》、《夏天的田野》这样的作品。其次,此时他的个人生活“闪耀着奇怪的月光”。
在1921的秋天,他遇到了“艳女”和“才女”林。徐志摩和她有过亲密关系,然后谈过恋爱和婚姻。因此,徐志摩于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两人不应继续没有爱情和自由的婚姻生活。自由离婚,停止苦难,预示幸福,是徐志摩朴素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理想的生活。他觉得生活好像“被巨大的力量震撼了”,他想表达,他想歌唱。所以把爱情和爱情表现得像《爱死了》《月夜听琴》《青春杂记》《春风吹破春梦》。此外,他倾向于用不同的语言写作,因为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和艺术,拜伦、雪莱、济慈和哈代的作品令他着迷。他吹的是这股“怪风”——欧洲风,他走的是他们的路,于是借助诗歌,他的思想感情就“怪”了。
所以徐志摩特别怀念在英国剑桥的这段生活。他充满了激动和兴奋。他写了很多诗,他的诗境体现在他的长诗《草地上的露珠》中。这是我们迄今为止看到的他最早的一首诗。这首诗既表达了他当时的志向和志趣,又形象地传达了他诗歌的动荡状态。他打开创造之泉,用喉咙歌唱。因此,他将成为一名诗人。这些早期的诗,总体上是基调清新,意境高远,体现了“青春的呼唤,希望的光明”(徐志摩:春天)。与此同时,我们开始从多方面探索新诗的形式。诗歌形式多样,但尚未定型。有自由诗,新格律诗,西方诗,甚至无标点的诗歌。但他们强调音韵、节奏、格式的对称工整,要求“语气流畅愉悦,形式轻盈柔和”,这是徐志摩诗歌的一贯追求。
虽然英国剑桥的生活令他着迷,但思乡之情和乡愁却萦绕心头,于是他于1922年8月离开欧洲,启程回国。回家途中经停新加坡香港日本两个月的旅程,6月65438+10月65438+5月到达上海。
回国后,徐志摩开始了另一种生活。现实社会的纷扰扰乱了他内心的平衡,有时他会感到精神上的厌倦和焦虑。于是他诉说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志摩诗歌
1922年秋徐志摩回国后,他的诗歌继续写作,发表在各种杂志上。《志摩诗集》是徐志摩自己编纂的第一本诗集,其中大部分是1922至1924年间的作品。这本诗集的出版使他出名了。在这本诗集里,我们可以看到徐志摩回国初期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溢于言表的感情”。大致是:表达理想,表达爱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哲学;和对风景的抒情。
他在英国充满剑桥式的人生理想,希望在中国实现自己的理想主义。《雪花的幸福》是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可视为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描写了雪花的美丽形象,用俊秀的文笔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幸福。这首诗节奏轻快,音调清晰,意境优美。
别人如寻星,这是一个懦弱的世界,我有爱,宝贝,谢谢你!我的心又飘动了,其他的文章,像雪花的幸福,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它们既是抒情诗,也是爱情诗,表现了对生命自由的向往,对爱情自由的渴望。要求生活和爱情的自由是他的理想主义的内容,所以两者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然而,他的理想主义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距离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与林的爱情破灭,理想的生活和理想的社会无法实现,使他心情抑郁,意志消沉。因此,这些诗也不同程度地被一种悲凉的气氛所笼罩,成为“一股不着边际的压抑和愤怒情绪的洪流”(茅盾:论徐志摩)。这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在那些小诗中更为明显,比如《新闻》、《一颗弱小的星》、《问谁》等。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对徐志摩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与泰戈尔建立了友谊,泰戈尔给他取名苏西玛。五月底,泰戈尔离开上海去日本,徐志摩与他同行。《志摩诗集》中的《诗岸娜拉》这首诗,是他在日本期间写的。徐志摩擅长抒情诗,也喜欢写泰戈尔那样的哲理诗。
志摩的一些诗是描写贫富悬殊和穷人痛苦生活的诗。这类诗歌数量虽少,但内容相对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志摩的诗里也有一些关于风景的抒情诗,比如上海杭州的车。
总的来说,这本诗集不够生活化,内容不够深刻,思想感情也不都是那么积极健康。但从其表现技巧来看,“几乎都是系统的输入和实验”(《陈西滢: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作品》)。诗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长诗、短句、自由诗、散文诗,更多的是对西方诗风的实验。这一时期是徐志摩诗歌风格的实验期,也是其诗歌技巧的磨炼期。通过探索和实验,他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独特的诗歌风格。
徐志摩写诗很注重意境。他在《志摩诗集》中的大部分诗作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幸福》。作者将追求理想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从而将现实景物化为虚拟景物,创造出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
此外,他的诗生动、感性,这是由于他丰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力和比喻力不仅与众不同,而且能把看似抽象的东西变成生动、可感、可见的具体形象,如《毒药》、《白旗》、《婴儿》这三首蕴含哲理的散文诗。他还利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通过这种特殊的感受力来描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