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政对王有政的采访
黄河在黄土高原上奔流冲出一条晋陕峡谷,东有山西,西有陕西。1941年,王有政出生在陕西南部黄河边的万荣县西井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祖父王雍是清末举人,母亲薛舜钦曾在女子学校任教。王有政从小接受了良好而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的书法和绘画基因受到了喜爱窗花和刺绣的祖父、父亲、祖母和母亲的影响。万荣县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女娲用黄土造人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中国著名的后土寺是供奉女娲的名胜。然而,与其说是伟大而慈爱的女娲娘娘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热爱黄土的种子,不如说是留在黄土地上的美好回忆让他无法从这里走掉。
在家乡的黄土地上,小时候的王有政跟着乡亲们烧香拜神,看学戏,买年画,贴春联,社火,走亲访友,参加婚丧嫁娶...这些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无尽的回忆,成为这个黄土人在后来的绘画创作中取之不尽的宝藏。正如王有政在《我的乡村之路》中所说,“我偏爱农村,这是与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热爱农村,熟悉农村分不开的。我深信,童年时种下的爱与美的种子,对艺术家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尽管被黄河隔开,古都Xi安是陕西南部学生学习的理想场所。十几岁的王有政也在家人的支持下来到这里,并顺利进入Xi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他考入了Xi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修人物画。
1970毕业于Xi安美术学院,因毕业创作出色,被分配到陕西省群众艺术馆辅导群众艺术创作。他一边深入基层帮农民作画,一边创下了156天走遍陕北绥德县23个乡镇的纪录,在全国各地画所谓的“好像”。作品《我们是地球的主人》足足有200多人,都有具体的写生资料。艺术评论家王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说:“用学术的死力去挖掘农村题材的人物,太神奇了。”虽然这部作品使他在艺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画面中具有纪念碑风格的人物仍然是文革结束前喜庆英雄的农民表演风格的延续。进一步寻找并走出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创作道路,是他最迫切的任务。
1978年5月至9月,他和艺术评论家刘晓春一起到陕北绥德、佳县等地深入生活,为他的创作道路的确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此,他开始采取一种“活在其中,由内而外的视角,用改良后的农民自己的眼光去对待农民,就像对待自己同样是农民的父母兄弟一样”(刘晓春《天生》)。他开始长期生活在一个地区,与老乡们同吃同住,从而捕捉到他们朴实自然的生活状态之美。几十年来,他在陕北的乡村道路上走了多少步,花了多少时间,已经无法统计。在黄土岬角上的梯田里,在土窑洞、砖瓦窑洞、石窑洞里,在老乡温暖的炕上,在书声震天的小学里...无论是千里之外的冰封除夕,还是百花齐放的明媚春光,他都坚持不懈地在这片古老的黄土高原上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他寻找和捕捉普通生活的方法被评论家们认可为他自己将生活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的创造性方式。
到现在,他还知道作品中大部分人物的名字,知道他们都住在哪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想串串。正在读书的小女孩燕燕考上了Xi安医学院,王有政还资助了她的学费。正如他在《我的家乡》的题词中所写:“我来自黄河岸边的一个农民,将来要成为一名画家。但无论我走多远,看到多文明多现代,我始终记得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心里一直活跃的,还在用辛勤的汗水哺育着乡亲们。”人们欣赏王有政的绘画,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人们能直接感受到最普通、最温暖的生活气息和最真诚的人性情态,这也是王有政绘画创作的出发点。就像他自己说的,“我热爱生活,我喜欢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我希望通过我的图片与人对话,与人分享我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窃窃私语》之后,《冬天的早晨》、《丑女》、《崔璀百合与娇娇》、《山花》和《压榨平粮》等作品的出现,标志着王有政个人艺术生命的独立。他作品中简单的意象是那么的平凡自然,没有任何的夸张,就像他在农家看到的一样。这就是王有政作品的风格——简单自然。然而,他的“自然”并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他全力创造的独特的“第二自然”。他说:“其实在极其写实、平淡无奇的形式背后,我悄悄隐藏了自己。看似生命的现象背后,有我对艺术的喜好和理想,有对原始生命形态极其苛刻的筛选、加工和编织。”20世纪90年代以后,王有政一方面坚持其带有强烈主体性的“自然主义”风格,另一方面随着对黄土文化认识的深入,开始关注黄土大地上“黄土人”的普遍精神和文化背景。他认为这些看似空洞的东西,其实是改变和塑造人物的无形之手。基于这一创作理念,他还推出了许多纪念性的大型作品,如《黄土中的老人》、《我母亲中的佛》、《我的乡亲》、《牛奶河》等。在这批作品中,王有政通过其独特生动的人物形象向观众传达了黄土文化的尊严和深刻,这可以看作是他在自我定位上的进一步升华。比如1991写的《黄土老人》,从远处看是一个陕北老人非常具体的面孔,但我们细看他脸上的岁月痕迹,却像黄土高原一样纵横交错,凹凸不平。再比如1994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我心中的佛母》。坐在灶台前的母亲,既是一个终日操持家业的具象母亲,也是千千母亲在黄土高原上历经沧桑的化身。她是尊高的母佛!他还在碑文上加了取之不尽的内容:“年少时,匆匆离开你,跋涉千里到万里,追寻那里的奇景。半生缘让我认识到,金佛的光和无私的净土,原来来自你。啊,我的母亲,哪怕是一个伟人,一个领袖,一个勇敢的元帅和将军,一个哲学家和智者,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和商旅者,也可能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几代人以来,这样的母亲默默地书写了我们民族的全部历史。”没有意识形态边缘的艺术作品永远是一个苍白的外壳。正是对黄土文化永恒精神的执着追求,才使得王有政的作品读来百看不厌,发人深省,让人耳目一新。
经过几十年以黄土人情为题材的绘画,王有政成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道路。在第五届(1979)、第六届(1984)、第七届(1989)、第八届全国美展上。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满足于自己的绘画创作,依然一如既往的努力着,就像他画中的老乡一样。获奖经历
擅长中国画,力求把握当代中国本土人的自然纯真。他作品中的平实质朴的气息,不同于农民画的质朴,不同于隐居文人的田园诗般的淡然。他流露出浓郁乡土气息的现代情怀。作品《呢喃》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崔璀丽丽与娇娇》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萍萍平食》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累游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我心中的佛》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