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第一,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与学生认知的过程相一致的原则。

虽然学生学的东西前人都知道,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新的、未知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的理解过程,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改善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如何让课堂上传授知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的问题。学生认识的过程总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系统。因此,我们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地学习,这也是保证我们教学成功的关键。然而,我们的教科书侧重于一般性的结论和抽象的演绎过程,这往往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师往往需要设计一些问题作为过渡环节,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背景,认识到从具体问题中总结抽象概念和理论的具体过程,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的现实意义,使学生顺利完成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比如选修系列4中关于极坐标的介绍,让学生觉得抽象不太好理解,可以设计一道火炮射击的题。为了击中目标,他们总是要旋转枪管的角度,确定枪位与目标的距离。通过这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个飞跃,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数学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它受人们一般认知规律的支配,有自己的特点。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可以使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吻合,从而使学生有更深的理解,更顺利地学习。

第二,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思维能力是各种数学能力的核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的根本区别之一。客观地说,我们都意识到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学指出,思维是发现和发现本质上新的东西的过程。目前,我们的教师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数学总是以严格系统的组合和演绎的形式出现,是直觉、归纳和类比的结果。所以数学的表达只是思维的结果,还要看到隐藏在结果背后的思维过程。思维能力的构成是复杂的,不能简单理解为演绎。需要指出的是,在演绎和各种非演绎思维中,演绎创新的空间是最小的。如果把思维局限于演绎,无异于束缚了思维的手脚。事实上,直觉、归纳、类比等非演绎思维具有更大的创造可能性。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数学的“外”和“内”,根据教学的需要,揭示和转化相关的思维过程,并将其带入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结合教材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思维能力需要揭示思维过程,这与学生学习知识需要的思维过程不谋而合。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课堂,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实施思维训练,是我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揭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还要重视学生具体的思维过程。恰当合理地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是这两个思维过程的有机结合,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过程。

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师生双方都有认识客观世界的任务,但教学的目的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活动是更重要的方面,学生是这种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有效地引导学生逐步加深理解,而在这个理解过程中,必须给学生一定长度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用脑、用手、用嘴不断加深理解。不能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认知过程,被动理解老师的思维结果。比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不需要老师直接给出二项式定理的结论,而是可以设计学生自主活动、尝试发现、大胆猜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