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2018高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法。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是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计算机将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必备工具。《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一新生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理论难度很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较差,缺乏理论基础,给教学带来困难。因此,如何克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难点,降低难度,提高教学效果,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师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在此,笔者就高职院校一年级课程的教学方法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实践理论的内容。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的学科,高一的教材有相当一部分介绍了计算机理论知识,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学生一接触计算机课程就会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理论知识通俗易懂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内容付诸实践,让学生对知识有感性认识,用实际操作对理论上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进行解释和阐述,让学生容易理解。如果只用一些抽象的理论课,无论老师讲多少,大部分学生都不太懂或者兴趣不高。

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章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一节,重点是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还有很多专业术语。以前大一学生对学习这门课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只从理论上跟学生讲运算器、控制器、内存、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会很抽象,在黑板上跟学生讲总线、CPU、主板上的各种插槽也很抽象,很难理解。同学们听了很久也不明白数据和信息在电脑里是怎么流动的,配件是怎么和谐工作的。因此,经过多年的思考和改革,我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给高一新生增加了一门硬件课程,并专门为这门硬件课程设立了硬件实验室,小班教学,让每个人都有一台裸机。当我们切开箱子时,学生们完全看到了实物。神秘的计算机最初是由我们亲眼所见的这些电子元件组成的。主板和上面的各种插槽,CPU,内存条,声卡,网卡,显卡和软驱,硬盘和各种数据线是怎么和主板连接的,它们之间是怎么交换数据的。老师可以在实验课上直观的给学生讲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实用,学生也能做到。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操作。不是很好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吗?

这种课堂教学很容易接触到当今的市场信息,然后向学生介绍各种配件的主要品牌和价位,以及如何根据需要合理选购和配置一台电脑。这样,学生可以轻松地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自己动手,扩大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这难道不是大一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一个好的开始吗?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组装的电脑通电运行,继续完成系统软件的分区、格式化和安装。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完整的知识不是比课本理论更好吗?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在高一已经试行了三年,实践证明切实有效。事实上,计算机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和章节都可以用这种教学方法来教授。总之,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教学应该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主要手段。

抽象内容具体化

高一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很多内容抽象不具体,教师有很多知识点难以向学生表达和传达。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变成非常具体明确的问题,便于描述和传达。比如在高一《计算机应用基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中,就可以实施这种方法。老师可以拿一份有代表性版面的报纸或海报。本文分析、介绍和阐述了Word在编辑和排版这一对象时使用的大量抽象概念(如节、页、列、列间距、段落、行距、下沉、文本框、艺术字等。).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后,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设计一个有主题的漂亮的布局,以小组评价的方式互相学习,会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把课堂上应该讲的规章制度运用到具体的任务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教师的表达和传达,使知识易于接受和理解,从而提高了效果。

同时,这种具体化是很容易实现的,不需要特殊的硬件设备,只要老师多思考,多思考,多研究,多挖掘素材。

枯燥的内容才有趣。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一些零散的内容,难懂、难记、枯燥。如果老师从书上读这些内容,学生听完只会失去兴趣。结果教学效果并不好。如果在教学中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做有趣的处理,结果会很不一样。例如,在吴彼字体偏旁部首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根据课本讲述偏旁部首的分布和助记符,然后让学生去记忆,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枯燥,非常难记,因为这些偏旁部首及其分布是没有规律和逻辑的。当我们仔细研究的时候,会发现字根和助记法中有很多有趣的内容。例如,当D(13)的关键位置上的助记符是“大狗、三只羊、古石厂”时,可以向学生解释三只羊和一只大狗跑到了古石厂。再比如,键位J(22)的助记词是:早晚,昆虫依之。解释的时候,你可以说:我今天起得很早,看到两棵树上有虫子在叫。再比如K(33)键叫“口”,可以给学生解释同音字,即“口”的声母是“K”。等等,还有很多。在计算机教学中,让枯燥、零散的内容变得有趣,确实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分散知识系统化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由于教材本身等原因,很多知识内容是不连贯的,分散在教材中,也缺乏系统性。对于这些内容,如果老师按部就班,在教材设置前后逐一教授,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非常凌乱。所以,教师要把这些内容分章节进行总结,给学生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讲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去理解和记忆。在高一计算机基础的Windows XP教学中,老师可以总结很多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授课。比如在“复制”和“移动”文件的教学中,各种操作方法在很多教材中都没有集中体现。教师要对各种方法(如使用鼠标、菜单等)进行分类总结,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各种方法的操作过程。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多次练习各种方法,并进行比较和整理。这样,学生就可以系统地掌握这些分散在教材不同位置的知识内容相同的知识。

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的关键是教师将相关内容分布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集合起来,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将提炼的结果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复杂问题的简化

在高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内容丰富,结构复杂。老师在教学时很难讲清楚,学生也很难接受。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不要照本宣科。如果他们按照自己复杂的路线教学,结果会越来越复杂,会让学生变得无关紧要,教学效果当然也不尽如人意。其实对于复杂的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比如高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系统设置”部分,CMOS设置就很难理解。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项目入手,如软盘驱动器、日期时间、密码设置等。,让学生觉得CMOS设置更有趣,更容易操作,然后逐步引入硬盘检测、芯片组设置等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轻松掌握这部分内容,然后进一步要求他们灵活思考、探索和学习,让他们找到优化系统配置的方法。这样,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掉队,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效果的激发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授专业知识必须与明确、现实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应用和实践中更有价值。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掌握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计算机教学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学生的专业技能上,要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教师也要善于利用教学效果来激励学生。我校高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多年改革,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模式,非常适合鼓励教学效果,以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完硬件课程后,学生可以做一个市场调查,去电子市场了解电脑配件的品牌和价格。老师可以安排一个具体的实践题目,给出不同的价格,让学生拿出一个理想的方案,可以分组进行,让大家评论。教完吴彼字库课程后,还可以组织一场全年的汉字输入比赛,与吴彼和拼音输入法比拼。这样,学生所学的东西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验证和升华。这是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吗?学习的目的不是更明确了吗?这不就是课堂教学在具体实践中的好处吗?还有,学了Word排版之后,学生用自己的作品做元旦或者春节贺卡送给老师同学不是很有意义吗?学完Excel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帮忙做一个期末考试所有科目成绩的汇总,让他们计算所有科目的总分和平均分,每个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做一个班级排名,或者做一个全年所有班级和学科成绩的汇总。最后,用最漂亮的格式打印出需要的表格。总之,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任务中,亲身实践,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当学生看到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是否大大增加了成就感,学生能否从实践中充分享受到知识带来的快乐?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激励。这样学生就会“我要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后,一定会增加学习的信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激发各个教学内容的方法来巩固课堂上的知识,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

总之,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不断总结新事物,善于发现和挖掘,我们一定会找到适合高职学生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