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十九中校史
1.到处都是篝火,他们倒在地上。1938年7月,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济南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郑方桥不忍心对流落街头的青年坐视不管,而是邀请郭宇恒、王子平在基督教青年会办了一所中学,让他们读书上学。这就是最早的“基督教青年会中学补习班”。
2.校长被杀,师生被开除。19411 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侵华日军以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是美国财产为由,没收了学校并驱逐了学校的师生。校长郑方桥被侵华日军杀害,学校被迫解散。
3.依靠别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学校创办人郭宇恒牢记郑方桥校长“学校不解散,学生不退学”的遗愿,再次集资办学。1942年4月,郭宇恒、在朋友的帮助下,从济南永清街一块约七亩的空地上借了一个老军阀张,集资办学。学校取名为“东光中学”。
4.欢迎胜利,拒绝承认胜利。1945年8月,侵华日军投降,大家欢欣鼓舞,于是东光中学改名为崇化中学。不料国民党行政当局歧视占领区人民,拒绝对崇化中学立案。在这个阶段,学校比基督教青年会补习班和东光中学更困难。
5.山重水复,柳暗花明。1948年8月,济南解放,一切如火如荼。崇化师生欢欣鼓舞,重整旗鼓,招生。1949开头,济南市人民政府将“崇化中学”改为“崇信中学”。
6.搬迁到一个新的地点,以一种暗淡的方式经营。1952年8月,政府将崇信中学迁至小辛庄(现十九中旧址)。新校址以前是一个资本家住宅的前后屋,纬九路南有两个大窑坑和十几个大工厂,住着50户人家。师生们抬土垫坑,修场地,辛辛苦苦,惨淡经营,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7.改名十九,庆校。5月1956起,由政府接管,民办“崇信中学”改为公办“山东省济南市第十九中学”,直属济南市教育局。学校创始人之一的郭宇恒在台上演讲,激情慷慨,热泪盈眶。全校师生载歌载舞,大规模庆祝。
8.冲破荆棘,变得更强。1957年冬,王春海调任党支部书记、校长,团结群众,继续学校建设,奠定了东校区30亩、西校区26亩的发展规模。1959年建成12教室的东教学楼。此时有30个教学班,1.600名学生,1.000多名教职工,是当时济南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之一。
9.十年的灾难和挫折。1966年夏天,文革开始,学校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期,十九中成为全省先进,学生人数激增。由于教室不足,1967新建了8间简易教室的北楼,1971新建了12间教室的教学楼。
10.隶属淮阴,改制三年。65438年9月至0987年9月,学校隶属淮阴区教育局,改为三年制初中。1979年6月被济南市委批准为县级单位。
11.改革,精益求精。1990年,张一娴校长确立淮阴名校地位;2001,舒华书记创办济南标准化学校;2004年,周志运书记创建山东省标准化学校;2006年,安文志校长首次出国,与新加坡学校进行友好交流;2008年,董校长面临新一轮的学校改革。19名中学生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