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港区第一中学服务

——创新办学模式,大力实施“111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农民走上幸福之路提供智力支持。

2001茅岗区建区时,学校高中服务范围由一个镇扩大到五个镇和两个街道办事处。作为茂港区的最高学府,如何为区域内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上日程。2005年,高考质量和数量达到较高水平,具备了辐射全区的能力。学校及时做出了“1111工程”的战略,目标是五年内让全区111个自然村都有大学生。

1,深入调查,突出重点。学校组织1000多名高三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时间,对全区111个自然村进行调查。当时发现还有78个自然村没有大学生。它有三个特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文化氛围不浓,学生学习欲望不强。根据调查,学校确立了工作重点。学校负责这项工作的刘加建主任绘制了“111工程”目标图,挂在校长办公室。自此,“1111项目”全面启动。

2.深入农村,广泛发动。茅岗没有大学生或大学生很少,家庭贫困,这是客观事实,但这些家庭及其子女往往缺乏对读书的理解和长远的规划与眼光。每年春天到初秋,学校都会组织力量下乡宣传,重点宣传那些家境不好,有学习潜力的学生。50岁的副总裁李日利利用自己熟悉家乡、语言流利的优势。几年来,他带领老师到梁潇镇农村宣传动员上高中,在茂港区与吴川市接壤的偏远乡村留下了足迹。经过他们的动员,来学校读高中的学生,有的已经考上大学,有的还在读高中。该校高三学生梁伟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每次模拟考试她都名列前茅,2010高考她有望取得优异成绩。

3.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来自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往往知识面窄,接受能力弱。学校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的特点,采取“易学、易学、严学”的教学策略,大力推进“两先两后”等国家级、省级实验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和学习需求,进入学习文化课的高速公路。此外,学校倡导和谐教育理念,老师对来自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的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特殊的人文关怀。周末老师带他们去自己家吃饭或者把家里做好的食物带到学校给他们吃。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文氛围,让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茁壮成长。

4.多管齐下帮助困难学生。对于那些因家庭贫困确实上不起学的学生,学校通过寻求社会帮助、提供适当救济、提供勤工俭学机会等方式进行帮助。在过去的几年里,学校筹集了60多万元,帮助了300多名学生。坡心同学国安不仅免了他的学费,还在高考前筹钱帮他做白内障手术。现在已经考上华南农业大学。因为父母双亡,下寮田村的两兄妹免除了三年高中学习的所有费用。在他们考上大学,没钱读书的时候,学校通过媒体的帮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为他们筹集了足够的上学资金。

四年过去了,基本实现了“111项目”的初期目标。原来的78个村有70个村有大学生,学校现在正在努力向第二个目标迈进,争取未来三年每个村有一个大学生,未来十年每个农村家庭有一个大学生。届时,茂港区1111自然村的每一个家庭都将有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