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与中学教育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是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科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边缘学科。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三册(人性、学习心理、个体差异及其原因)三法(效果法、准备法、练习法)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服务,实现我国教育的“三个面向”。

教育心理学的双重任务可以概括为:实践服务和理论研究。

新课改下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第一,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从关注知识传递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机构。)

二是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热爱和关爱学生是告别师德的最基本要求。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三是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

(4)具有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总和。这些能力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五、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卓有成效的、一致的教学观点、教学技能和教学风格的独特组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稳定状态的标志。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模仿阶段;探索阶段;创作阶段;独特风格的舞台)。

第二章认知发展与中学生教育

记忆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内存的类型有: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图像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根据记忆能保持的时间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也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中学阶段声音记忆发展的特点:高中阶段的记忆趋于成熟;意识记忆越来越占优势;理解记忆优势明显;抽象记忆水平显著提高;中学是记忆力训练的最佳时期。

中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性和间接性。

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是: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对身体场景的思考有了质的飞跃;思维品质的矛盾,(1),思维的深刻与肤浅,(2),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

第三章中学生的情感发展与教育

人的情绪虽然明显两极,但还是1,情绪逐渐稳定;2.情绪的行为和表达变得理性了。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情感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情感两极是显而易见的;情感不断深刻;情绪逐渐稳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提高;逐渐具有装饰性、含蓄性、曲折性;情绪的倾向正在定型);情绪的暴露和表达已经趋于理性。

中学生早恋的原因有:性生理发育提前(内因);性信息的广泛传播(外界因素,社会上过度的恋爱和性信息刺激,加上传播迅速广泛,是早恋的主要原因);忽视性教育;学生个人原因。

性教育应包括体育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性法律教育。这些教育要及时、适度、适当地进行。

第四章中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意志是通过克服困难,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由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意志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半幼稚半成熟阶段。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是: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毅力在不断增强;喜欢模仿,善于模仿;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在不断提高;意志品质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汲取营养;转化学生的不良气质特征;严格管理教育是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倡导学生自我锻炼,增强意志。

第五章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总的来说,初中生的人格有两个特点:不平衡;极端或偏激(逆反心理,以下情况容易产生逆反行为:1,独立意识受到阻碍;2.自主权被忽视或阻碍;3.人格延伸受阻时;4.当成年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

与父母关系的变化:情感分离;行为分离;观点的偏差;父母榜样作用的弱化。

自我意识的结构:形式上包括知识、情感、意义三个方面;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价值观:价值观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投射出来的,是世界观的核心,是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呈现出四个基本特征:价值主题的变化——兼顾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价值取向的转变——从人际关系到功利与效率关系;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创造力的构成:基础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力;创造人格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

创造力的特征:灵活性;流畅度;独特性

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倾向:应付考试,片面追求雪上推广率的培养目标;教学形式和方法陈旧、单一;“知识”倾向和“笔试”倾向的考试内容和方法;“优秀分数”的评价与激励标准

对智力影响较大的观点有思维论、知识欲望论、进化论。

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突破口。所谓思维品质,是指智力特征在个体思维活动中的表现,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品德的相同成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德意识使它们得以沟通和实现。)

研究表明,13-15年龄段是初犯不良行为或劣迹的高发年龄段,15-18年龄段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要注意惩罚的合理使用:少用,慎用;惩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是在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惩罚应该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惩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乱罚。

第六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中学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其中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学习过程的核心。

奥苏博指出,通常所说的学校场景的旧动机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内部驱动因素,即认知内部驱动力、自我完善内部驱动力和附属内部驱动力。

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坚持内部动机为主,部门动机为辅;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知兴趣和好奇心(过程是——不协调——探索——深思——发现——解决问题);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功能;正确使用竞赛、考试和评估;注意内外动机的补充,相辅相成;注意个体差异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为移民而教: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移民;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使教材发挥作用的最直接环节);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学习困难?即学习技能的缺乏是指在获取、巩固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巩固中学生知识的基本途径: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与试图繁殖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中学生的知识应用形式包括课堂应用和实际应用。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显性行为和隐性心理活动。

一般典型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策略、整理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内源性因素:外生因素:期望、老师的评价、对考试情境的感知。

第七章中学生班级的集体心理

好的班风通常具有积极向上的班风、良好的学风、纯正的教风等特征。

社会化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

班风的独特功能:选优功能;整合功能;自我提升功能。

班级式舆论是指在群体中占主导地位,并被大多数学生认可的观点和意见。它通常以讨论、表扬和批评的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运动和集体成员的言行。

开展班级活动的原则:目的性原则(组织认识编辑活动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将教育纳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活动的教育作用,不能为了活动而盲目开展活动);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我们应该针对班里的实际问题;要针对社会上对学生有影响的现象开展班级活动;自主原则;多样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第八章中学课堂教学心理学

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和心理氛围,是一个具有情绪评价和社会评价性质的心理学概念,是群体和集体中占主导地位的、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

中学生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特点:内隐和外显:稳定性和可变性。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励老师和学生。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力集中;积极的认知活动;师生感情融洽。

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直接;通过复习旧的来学习新的风格;实验型;结合实际公式;故事风格;因为以利润为导向;激动人心的风格;提问。

提问对象有四大禁忌:偏爱、惩罚、讽刺、统一回答。

第九章中学生的社会化与网络行为

中学生社会化的最大任务是重新组织自我概念,以适应从一个一致的社会场景向另一个社会场景的转换,这些都包含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大众传媒;学校因素:价值观社会化、个人社会生活知识社会化、理想目标社会化、行为规范社会化;家庭因素。

偏差行为包括:一般社会偏差;违反规章制度;轻微违法行为;违法犯罪行为。

网瘾,全称网络成瘾综合征,又称网瘾。

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家庭引导;学校教育;社会控制。

第十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正视现实,适应环境;心理特征与年龄相符;接纳自己,自尊自爱;心情正常,愿意沟通;奋发向上,自强不息,自我控制;心理协调与健全人格。心理健康的最终目的是保持完整健全的人格。

中学生典型的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厌学、学习压力、学习困难(学习困难是指缺乏学习技能,是指在获取、巩固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能,即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和考试焦虑。个性交流。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制度的落后;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不及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学校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生自身因素。

调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注重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输入;发挥健康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防止不健康校园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调节情绪,合理控制情绪的强度和稳定性;正确的归因可以解释情绪动机的异同;合理发泄,保持情绪健康向上;协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关注心理健康。

第二章XI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认同教师角色,热爱教育;拥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自己,体验自己,控制自己;具有教育原创性;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感受情绪并适当控制;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人要理性面对一切:1,控制情绪;2.合理的发泄;3.转让;4.手淫。

教育学

前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

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术界一直认为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论语》和《薛稷》是最早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遵循伟大的教学理论,推动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出版的《民主与教育》中,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学校即社会”、“做中学”,倡导儿童中心、体验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第一章教育概述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是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社会政治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以及教育方法都有制约作用。)

教育与经济(社会经济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人员、教育方法、手段和形式具有制约作用。功能:劳动力的再生产,科学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再生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生规律性变化的过程。

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互补性、阶段性。

遗传素质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生物学前提,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对教育起导向作用;教育的目的具有调节教育空间的功能;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人的素质规格的总设想和规定。

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内容是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习惯。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奠定基础,为提高民主素质奠定基础。

第五章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制度(school education system),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及相应法规的制度。

不履行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葵茂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推行的教育制度。

第六章中学教师和学生

中学教师被定义为履行中等教育教学职责,承担中等教育教书育人使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的专业人员。

中学生概述:中学生是人,具有人的属性;中学生是不成熟的人;中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师生关系的本质:师生关系在本质上具有一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属性。

师生关系的特点:教育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

第七章中学课程(2000-2001年)

课程作为文本课程,是对教学目标、内容、活动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课程是指各级学校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和过程的总和,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中。

第八章中学课程(2)

中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德育、体育、美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第九章中学教学(1)

教学的含义:教学是学校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活动;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的价值: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人类社会几代人积累的文化成果必须传承给新一代人继承、发展和创新);教学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教学可以加快学生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中学教学的任务: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学过程中各因素的客观和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动机、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指以有效教学为目的,根据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教学实践,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的基础:教育目的、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基础。

第十章中学教学(2)

教学设计的含义: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蚕和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规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原则:系统和程序原则;可行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中学教育设计的程序:目标分析;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十一章中学教学(3)

教学技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接受思想教育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

教学技术包括:导入技术、语言技术、板书技术、演示技术、讲解技术、提问技术、强化技术、结尾技术、教学组织技术和教学状态改变技术。(了解每一项教学技术,知道其含义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