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过年习俗,有人给我15财富。

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部,是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七县的交界处。北、东北、东三面与浙江省江山市、遂昌县、龙泉市接壤,西北与江西省广丰县毗邻,东南、南、西三面分别与省内松溪县、简阳市、武夷山市相连。全境位于东经118 11 '-118 49 '和北纬27° 32 '-28° 22 '之间。县城位于南浦街道,位于东经118 31’—118 33’之间。县城距省会福州218公里,距南平驻地150公里。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交通地图。

、距离邵武市123.5km、距离武夷山市54km、距离福安县赛岐港(距离浦城最近的港口)155km;距浙江省会杭州302公里,距江山89公里,距衢州120公里,距温州207公里。距江西省会南昌271公里;距上饶市区80公里;它距离上海464公里。新石器时代,先民居住在南浦溪主要支流两侧。西汉时期,浦城是闽越的活动中心。蒲城建于蓟县之前,因西汉中期东越王虞山建临浦而得名。东汉建安初年(约196 ~ 200年),汉兴是福建省最早的五郡之一。三国叫,唐叫唐兴,武周叫武宁,武则天走后叫唐兴。唐天宝元年(742年),东越王虞山在林西建城,名浦城县,简称“浦”,又称“南浦”、“柘浦”。是当时福建省三个“紧”县之一。8月23日至6月27日(8月1934至6月1938)为行政督察办公室驻地。县城地势由东北、西北向中南部倾斜,仙霞岭余脉由东北向东南环绕东部边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90多座,其中东北部的营盘尖为全县最高峰,海拔1.664米。山区面积41.23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1.26%,耕地面积58.4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53%。县城中部大面积燕山期花岗岩形成低山丘陵,被河流侵蚀形成许多宽阔的河谷盆地。大部分土壤属于浦城县电子地图。

[2]闽西北低河谷盆地的红壤和灰泥土。仙霞和武夷的余脉在国家北部的低山丘陵中交汇,鱼梁岭是岷江和信江的分水岭。中国的河流和小溪是岷江、曲江和信江的源头。干流南浦溪是闽江的源头,发源于县城北部的柘林,南出境,注入建溪,与闽江汇合;东北山区是浙江钱塘江等汇水区。西北部的潘亭溪和古楼溪流入江西新疆。全县水域面积654.38+0.55万亩,占总面积的3.05%。全县河流年均径流量31.21.3亿立方米,理论水电储量25.08万千瓦。主流南浦溪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全长189.2公里,流域面积2817.39平方公里。全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1780.2毫米,年平均日照1893.5小时,年平均气温17.4℃。根据2000年10月前的数据,县城东西宽61公里,南北长87公里。全县国土面积3383.0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的2.73%,管辖面积3387.02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减去其他县插花面积,加上其他县花卉种植面积)5438年6月底+2000年10月划定法定边界线。根据新划定,县行政边界线长455.55公里。其中省界240.95公里,省内县际214.6公里。第一,福浦城县

全省最早的五个县之一。浦城是古代闽越文化的发祥地,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2005年被评为中国新发现的十大猫儿弄商代古窑遗址之一,为研究中国早期陶器制造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蒲城县建立于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至今已1811年。历史上有过8位宰相,20位大臣,4位状元,172位秀才。县内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福盖山、匡山和九杜诗。江淹、陆游、朱、徐霞客、林则徐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浦城工作生活,写下了大量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二、三省七县。浦城是福建的“北大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进入福建的第一关。分别与浙江省江山市、龙泉市、遂昌县、江西省广丰县接壤,与本省简阳市、武夷山市、松溪县接壤。全县辖19个乡镇(街道),296个村(居),现有人口40.79万人。三。浦城县交通地图

[3]“八山半水半田”。全县面积3383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三大县,其中山区面积437.4万亩,耕地面积55.47万亩,河流水域面积654.38+0.5万亩。是全国乃至全省最早的商品粮基地县。林业用地面积407.9万亩,森林覆盖率736.5438+0%,森林蓄积量986.5438+0万立方米。是中国南方林业重点县。第四,山延二脉,水注三河。县城西北是武夷山脉的延伸,东北是仙霞山脉的延伸。浦城是三江的源头之一,有溪流分别流入闽江、长江和钱塘江。205国道纵贯南北近百公里,省道华冲线贯穿东西,小浦线、顾二线连接东北、西北,正在建设的浦南高速是京台高速进入福建的第一站,是海西区连接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四、除石陂镇、水贝街镇等少数乡镇使用闽北方言外,其他大部分地区使用吴语的浦城话。浦城的丹桂浦城被誉为中国丹桂之乡,浦城的丹桂是中国优良的桂花品种之一。当地叫桂花,属于桂花群,主要品种是桂花。其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桂花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在《九歌》诗中写道:“扶北斗饮桂浆”“信义车西结桂旗”。其中桂花糖浆可能是一种加入桂花酿造的酒,这是最早可以考证到的提到挂花和桂花酒的文字。必须说明的是,蒲城在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223年属于楚国,20岁进贡,楚国的屈原就在这个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21年),经典《山海经·南山景》(作者众多,姓名不详)中提到“南山之首,名曰Xi,头上满桂冠”。“南山”一般指南方的山,是最早提到桂花起源的词。司马迁《史记·西汉货殖列传》(写于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1年)提到:“江南玫瑰、梓、姜、桂……”(中华书局版,第3253页),这是正史中最早提到肉桂生产的文字。西汉元帝前后(公元前49-34年),刘欣撰写了《西京杂记》,其中记载:“汉武帝初建上林苑时,群臣献奇花异木二千余种,其中木陶桂花树十株”。我还记得:“汉朝六年(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1),南越断后,武帝在上林园修建了富丽宫,这里广泛种植了奇花异木,其中有100株桂花。大部分都死了,桂花是幸运的。”这是最早的移植桂花的记录。据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卷114)记载,梁武帝破南越时,东越国王虞山驻扎在浦城,在此建有行宫和浦城、临江、汉阳三座军事城堡,借机与汉作战。丁原第六年,梁武帝派四支军队去讨伐。次年,虞山战败。于是天子诏令、文武百官都把自己的人迁到了长江和淮河之间,东越就空了此时武帝正在修建富丽宫,可能会让越南人移植到北方缺乏的桂花树上。这些关于桂花起源、种植、利用的最早文字记载,都与浦城有关。南朝宋二年四七四年,江淹被贬为(蒲城旧称)秩,在郡内爱山爱水三年,留下诗10余首。其中多歌桂花。江淹在《骚杂言·乐曲池》中押韵:“北山Xi戴白,南江絺疵叶适。红页峰如彩虹,黑树如画...桐叶遮日,桂枝刺天。”怀疑蒲城酒杜诗胜的风景。《田》赞赏的向上运动。对应上一句话,可以想象桂树在浦城的繁荣。2003年,浙江大学植物学教授于明建来浦城考察桂花时指出,桂花树冠直径在3米以下时,桂枝是直上的,这是桂花的特点。江淹在《杂言爱远山》中说:“香枝嫩叶茂。”他在《苔上赋》中说:“假绿条常绿,黄花存金。”都是唱桂花的好句子。郭沫若《广寒宫》诗中,用“香枝”代替桂枝。江淹名诗《迁阳亭》中说:“汉使千年连,吴兵千年连”;“桂枝命断,烟独坐。”是江淹在千阳(今咸阳)重镇触景生情的一句话。江淹的诗是1530年前的,是浦城最早的桂花诗。可见当时浦城种植的桂花树很多,说明浦城种植桂花树的时间远在南北朝之前。唐贞元元年(785)左右,闽南莆田人林丕的儿子林藻、林云进京赶考,途经浦城县柘桂岭(又名吴仙玲,古代福建进入中原的咽喉要道)。在岭南高亭的墙上,林藻写了一首诗《柘龟岭》来表达他的抱负。诗中写道:“兄弟各折一桂,飞至岭头合照。”。结果兄弟俩先后中了中奖令,史称“郡人举进士从藻始”。在贞元,林藻是朝廷重臣。9人官至刺史林丕子,名为九穆林贾,故名蒲城九牧村。传说哲桂岭有桂花林,九牧成为人才福地,是吉祥桂花树。此后,晚唐诗人、林藻同乡黄桃也曾来过浦城,留下了《南浦赋》千古绝唱,载入清嘉庆新修的《浦城县志》。傅仲云说:“城郊天路口,我为爬柳条渡发愁;采蕨山之前,先忍着看看谢伟的月桂。”桂花树的木质细腻,坚硬,富有弹性。浦城人自古以来就以此为船、杆,可见桂花树在当时的普及程度。此后,黄桃一直在(894-896年)当学者。他写了《玉缇》这首诗,诗中说“没有比爬丹桂更有害的了”。蒲城的民俗很神奇。宋嘉佑二年(1057),蒲城人张衡,第一进士,蓟县书院官。他回乡捐修祠堂子福寺(距五音桥3公里),并题写《子福寺》诗一首:“文昌群星常在,广西故里不空。”以浦城张家一代为荣(2中状元,20余进士),“桂籍”指其科举世家,也可视为出桂祖籍。张衡中状元时,(赵真)为状元张衡写了两首诗,诗中写道:“临高震动于前山,丹桂花开时,万里闻香”。古诗讲究用典,“临高”其实指的是张衡六祖张在钧墓前的鳌头山(在浦城李安堂镇渔乐村)。“丹桂花开万里香”中的“丹桂”二字,可能也是一个真实的参照物,是皇帝听说张衡的家乡是丹桂故里的感觉。这首诗是历史上歌颂过蒲城丹桂的最高级别人物。另外,宋仁宗诗中所谓的丹桂,并不是诗人滥用“丹”字修饰桂花,也不可能把殷桂和金桂说成丹桂。这里出现的丹桂应该真的是指现在概念的丹桂。这是更早的记载桂花品种的文字。南宋时,浙江天台人陈静仪撰写了《方泉北祖》(1256),记载了花卉、水果和植物。“还有很多其他的书没有收录,可以用来考证。”这是一本完整记录花草树木的书。他整理了《尔雅》中的一段话:“桂树叶,名桂花树。”花淡白色,带红色的叫桂花;黄花能生孩子。在丛生的岩石和山脊之间。同时,《丹桂》的写作比宋仁宗的第一首获奖诗晚了200年。吴,南宋钱塘人,著有《梁璐之梦》、《清乾隆浙江通志》等。记载宋高宗南渡定都临安后,曾在德寿宫赏桂,香山有《儒林外史》。他看到桂花突然变红,有一种奇怪的香味,就献上了,高宗雅很喜欢。许多桂花研究专家认为,这可能是桂花出现的最早记录。然而,宋高宗(赵构)于1127年南迁建都,比宋仁宗(赵真)首奖诗晚了70年。据史料记载,桂花的颜色是由芽突变产生的,较早出现银桂花,较晚出现金桂花,最晚出现丹桂。因此,从品种的进化规律来看,金桂品种群比印规品种群进化程度更高,而丹桂品种群进化程度最高。根据古诗中对桂花的描述,唐代前后,栽培的桂花以银桂花为主,唐诗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桂花的颜色描述为白色。宋代对黄桂花的描写很多,如杨万里的诗:“西风夜半散麸金”;范成大诗:“金粟枝一夜开”;邓芝鸿诗:“李安运旧桂花入新黄”,可见北宋桂花以黄丹桂、金丹桂为主,为世人所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约1151年)写过一首《鹧鸪天》的诗,说“天昏地暗,黄体软,情丝远,只剩香。为什么要浅蓝深红?是一等花。”在她看来,好像桂花只是淡黄色,而不是深红色。的确,丹桂的描述只有南宋才有,品种稀少珍贵。北宋中期(960-1125),宋仁宗有写丹桂的诗,所以这个时候的丹桂真的很少见。浦城具有桂花生长的良好地理和自然条件。根据近年来桂花研究专家的最新成果,“桂花适宜于我国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因为桂花在每年秋季开花前夕,需要24℃以下的寒冷湿润气候;此外,入冬后还要求有0-10℃的相对休眠期,才能孕育来年的花芽”(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杨主编《中国桂花集成》第9页)。浦城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水热条件良好。秋季桂花开花前有典型的低温湿润气候,当地人称为“冻桂花”,再往南100公里就没有这种现象了。北方杭州的气候和浦城很像。因此,浦城具有桂花生长演化的良好条件,桂花品种出现较早是可能的。蒲城种植桂花的数据,古代县志应该有记载。现有文献记载,隋唐时蒲城有图,最迟宋代有县志,但均已失传。迄今为止,保存最早的县志,即《浦城县志》,是在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修订的。其卷十一《土产·花卉·土产》都记载了桂花的生产,却忽略了对古志的提炼。此后,清代顺治、甘龙两县志均有桂产记载。清嘉庆十四年(1809)《新建浦城县志》产量卷中有详细记载:“镇桂花有白、黄、红三色,月花名桂。”习俗卷中也记载:“除夕之夜,换门神春联,蒸年糕,酿红酒。“蒸糕做好以后,要撒上一层红桂花(花),酿红酒的时候也要加红桂花,这是喜庆吉祥的表示。这些做法代代相传,但记载简略,无人记得。还有一种自古以来浦城独有的风俗,在别的地方独一无二,但在浦城却是家喻户晓。无一例外都是用桂花茶请客。在家里,每一个正月的客人,或者平日来访的远客、贵客、贵客,主人都要奉上一杯桂花茶,用早在秋天就提炼密封好的桂花红(白糖泡的开水)冲下开水,杯中的花瓣便会绽放出如丹般的鲜艳,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当代浦城人、前港台都市报总编辑朱文山、厦大教育学院副院长沈等都曾为此发表过专题文章,但国外专家编撰的《桂花集成与百科全书》只记载了桂花茶配桂花。的确,即使在浦城的邻近县市,也没有制作桂花、桂花茶招待客人的习俗。从这些事实可以证明,桂花糖是浦城特有的桂花加工食品,供奉桂花茶是浦城特有的风俗。明清时期的浦城,桂花的种植相当普遍。城里的房前屋后,乡下的田头,野外的山脚下,都是桂花常青树,几乎到了满山野花的地步。孙振豪(字如溪),青浦市人,回李为官,建鲁郊,姻亲郑天金作诗庆贺。诗中说:“小楼细居附郭仪”,“桂兰森争阶下”,可见屋前桂花多种。浦城县城东的仙楼山,古称月山,是该市的枕头山(浦城老街呈美女躯干状,仙楼山是她头顶的枕头)。山中有一景,名为西陵沼,呈曲流潭状,在仙楼山西麓,地址今存。旧日,沼泽中升起一块石头,上面用隶书刻着“西陵沼泽”四个字。或许该词的本意是借《楚辞·刘向》中“九宾朝西”一词来呼西神;也许是因为秋天在西方,尤其是秋神。简而言之,有对上帝的呼唤,上帝在沼泽地上有一棵巨大的桂花树。清嘉庆《新建浦城县志》说:“世间有一棵巨大的桂花树,已有数百年。“遮天蔽日,中秋花开,满城飘香,城中百姓视之为桂神。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县南浦书院讲学陈卓佐《月山集声》,诗中“西陵沼”说:“灵石浮于沼西,丹帕照于秋。我对九灵的到来起了疑心,桂子飘了下来。原浦城县,时任南平同寿的袁谭跨过浦城,并写下一首诗:“独从,天香自开。”。”后来诗人郑谭撰文写道:“丹桂生于秋风,其花亦燃。孙林的作品和诗云:“灵石中有花”等等。虽然时过境迁,但你依然可以想象当时古广西的伟大,堪称浦城一绝。民国31 (1942)春夏,侵华日军发动浙赣战役,日军飞机频繁轰炸,公路沿线桂花树被毁。然后国民党军撤退,几十万军队驻扎在浦城。一些没有军纪的伤兵砍伐了驻地附近的风景林,一些桂花树受害。解放后的近十年,由于各地大规模建设城市,出现了用桂花树绿化城市的竞赛。于是,浦城丹桂备受商家青睐,甚至上海、北京等地的一些国家级大型楼盘都有意采购种植浦城丹桂。于是在浦城周边临时建起了10多座园林苗圃,专门竞相购买浦城的古桂花或大桂花树。粗略估计,运出去的树不少于2000棵。一方面说明浦城丹桂在国内确实很有名气,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浦城的生态资源。尽管如此,浦城县的桂花,尤其是桂花,在全国仍占主导地位。桂花树不少于654.38+0.5万株,桂花种植规模超过2万亩。中国成千上万棵古桂花树依然枝繁叶茂。浦城临江镇水东村杨柳涧自然村一户村民家门前的大空地上,长着一棵古桂树,当地人称之为九头檀桂王。树高15.6m,冠幅18m,覆盖面积230m2。该树在0.5 m的基部有9个分枝,2个分枝各长在1.5 m,形成一个巨大的树冠。金秋时节,桂花飘香,满树桂花似火。从近处看,这是龙珠的壮丽景观,从远处看,它就像一个红色的大球。九头桂花王的树龄已被专家确定为1100年以上,在《中国桂花集成》(2005年9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被列为“唐桂”。古桂花最大的单株直径,除了最近在涪陵镇梨园村卖的一棵直径1.4m的檀桂王,现在是涪陵镇井坑村的一棵树,胸围3.8m,直径1.2m,紧接着同一地方又有一棵树胸围3.1m。其年龄待定。浦城县领导非常重视浦城桂花树的保护和发展。1989 7月21浦城县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将桂花列为浦城县国花。2003年,县政府将丹桂纳入全县四大商品林基地建设规划。2007年6月65438+10月11,浦城县申报“中国丹桂之乡”,经中国经济林协会批准,正在命名中。浦城作为丹桂之乡,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浦城丹桂的保护和开发前景会更好。

根据浦城县卫星地图

[4]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规定,根据县人口普查办公室电脑汇总数据,2000年6月165438+10月1日登记的全县常住人口为321272。全县有89469人居住在县外;户籍在县外(含县外、省内、省外),普查登记时居住在县内的人口为8967人。两者净流出80502。按同一口径计算,全县人口为401774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990人的385566人增加了16208人,年均增长0.42%。本次人口普查登记的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18244,占99.06%;其他民族人口3028人,比1990人口普查时的2937人增加了91人。据县统计局统计,2005年底,全县总户数为11109,其中男性21121,女性195988。18-35岁110656人,35-60岁1601797人,60岁以上53334人。

建安元年(196),汉民越王虞山在柘溪河畔建城,岳普城属会稽县永安(260)。吴兴县隶属建安县,隋朝将该县并入建安县唐武德(621)。改称唐兴郡,第二年封吴侯(691)。唐兴郡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县名。蒲城隶属永安军,建宁军与建宁路,建宁府与建安路。1932年,方志敏率红十军攻克蒲城,建立蒲城苏维埃政府。5月1949,解放历属于建瓯区、建阳区、南平区。

如果设置一个县,就必须设置一个政府办公室,也就是地方长官的办公室,俗称衙门。浦城支所是从哪里开始选址的?从那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浦城县县长陈国发应该记得这个。

蒲城县志已失传。至今保存完好,最早的县志是《浦城县志》,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这部编年史第一卷《县治图》显示,衙门位于广禄街以东,即今天的县衙大院所在地。《县治》卷二记载:“蒲城县初置安,名韩兴。唐天宝元年改为蒲城。自古以来,规矩不动。“由此看来,自建县以来,县府一直设在今天的县衙大院,历代末有所改变。清嘉庆十四年(1809)新修订的《蒲城县志》中,对蒲城县址以小纸条的形式提出质疑,称:“今远在五里县东乡后洋(今万安县头村后洋自然村,当地名石牌),土人云为蒲城县,城基遗址及县治教场犹存。这只是我们祖先的传说和推测,需要文献和考古的新发现来证实。在《史迹》一书中也有记载:“三国吴吴兴亭:在县城北隅黄花山脚下,吴永安(258-264)改郡为吴行健。“因为黄花山在浦城一中校园内,所以县城包括县令府最晚在三国吴永安(可能更早)就在现在的位置。对蒲城县农业

在上述明、清两则县志中,对执政地点的定位略有不同。我想,在没有其他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情况下,我宁愿相信比较早的县志,也就是明朝的《万历纪年》,说“历代以来,治所不变。”自建县以来,治所一直设在县政府大院。因为更早的县志更接近事物的起源,而且在那个时候,有可能看到早期的蒲城县志。历史上,蒲城支所的选址主要以地理、阴阳为主。据清嘉庆《新建蒲城县志》记载:“昔人观阴阳,观流泉,筑于此。”民间传说主要有三种:一是面对官印。知所的所在地坐北朝南,正对着南浦溪南面的一个圆山包,像一个官印。二是风水之地。在东部,静泉河从山上流下来。治疗前,可以看到东来的南浦溪,但看不到;南浦溪有龙(相传形似龙,溪中有龙潭),与回龙山(支所对面朝东的山头)相接;回到位置上。第三是峰会。据《明万历纪年》记载,浦城县有12条街道,主要街道的形状都像人仰躺着,世界上称之为美人形。仙楼山为枕,故又称枕山,以衙门前为头,闹市街(今爱民路)为颈,铁直街(今黄花山南路)、小路边街(黄花山中路)为手,大石街为胸。从大石街开始,以钱洁(现胜利路)和厚街(朱敏路)为支路。两腿之间有一口清澈的水井,每月一次水变黄。明万历之曰:“普治山川得胜,安住厚宅,使事定。”从县城到街道的人字形布局,寓意“更好的人”。县令府位于脑后脑,在当时有特殊意义,所以历代都不敢动。久治浦城县烟草公司

据说县政府办公楼“规模大,厅堂深,历史长。”历史悠久,在同一个地方反复修缮。自南宋以来,有过多次大修。宋代绍兴元年(1131)被战争彻底摧毁,绍兴四年重建。至元十一年(1274)重修。明洪武元年(1368),明郑桐十二年(1447)增置。正统十四年部分毁于火,景泰二年(1451)建成。清顺治七年(1650),康熙三十年(1691)重修大堂。乾隆十三年(1748)失火后重修大堂,乾隆五十二年(1787)毁后重修西厅。道光三十年(1850),头门被火烧重修。咸丰八年(1858)毁于战火,同治五年(1866)重建。民国30年4月5日10日军飞机轰炸大堂。1952,东厅改建为一座土木结构的西式平房,即县政府大院大门东侧的信访局,占地近300平方米。它是解放后县政府的第一座办公楼,县政府的所有内设机构都在这里办公。1956建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砖木结构两层,面积约400平方米,是全国人大和政协的办公楼。同时,还将修建一个土建结构会议室。1965,大门西侧有一间办公平房,砖木结构,占地近300平方米。同时,县人委(办公楼)为三层砖木结构,面积约400平方米,即现在的人事局、农办等办公楼。1971年4月* * *浦城县委设在县人民政府大院。1980改建县政府大门,1981新建县政府办公楼,四层混凝土结构,面积约400平方米。因为医院的会议室已经成了危房,2005年下半年建了一个大会议室,钢结构简单,可以容纳100人。至此,政府大院建筑初具规模。

2.福建省浦城县万亩油菜园

2008年总产值为41.4亿元,增长1.4%,是1年来的最高增幅。第三产业结构为33.50∶30.30∶36.20。财政总收入2.6亿元,增长26.23%,提前三年实现“十一五”目标,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543.8+73亿元,增长3.465.438+0%,创历史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54.38亿元,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7亿元,增长14.3%。实际利用外资365438美元+20万美元,增长8%;外贸出口4851万美元,增长1.9543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39.1元,增长20.35%;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元,增长13.3%。银行存款增加14.84%,贷款增加38.32%。城镇登记失业率3.37%,人口自然增长率6.3‰,年末登记人口41.46万人。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54.93亿元,增长65.438+03.6%。财政总收入突破3亿元,增长4.93%;地方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4.9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59654.38亿元,增长19.2%;农林牧渔业产值25.64亿元,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32亿元,增长26.3%。实际利用外资3605万美元,增长5.0%;外贸出口6750万美元,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438+7900万元,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5元,实际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6107元,实际增长7.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年末财政存款余额52.39亿元,增长20.28%;贷款余额26.95亿元,增长65,438+09.99%。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65438±0.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65438±0.5%,化学需氧量下降26%。

工业经济

全年工业总产值31.5亿元,增长19.443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96家,实现产值236654.38亿元,增长29.0%;生化、轻工纺织、林产加工、食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产值265438+4600万元,增长28.8%。市县联合开发的荣华山工业集团完成总规编制和102公顷土地的征用;浦城工业园A区基本实现“三通一平”,入园企业32家,其中规模企业19家,实现产值5.78亿元,上缴税收2260万元;蒲潭郑达新区年产1000吨盐酸金霉素项目建成投产。依法同步实施国有集体企业撤市入园、土地收储、职工改制等“三合一”改革,财政投入2728万元,整体兑付债权654.38+0.56亿元;投资1236万元完成闽北县制药厂、织布厂、燃料公司改革。

农村经济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1.57亿元,增长6.4%。粮食、烟叶、竹木、畜禽、食用菌、蔬菜五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其中粮食总产量21.92万吨,烟叶1.06万吨。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成功申报“中国丹桂之乡”。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3家,产值9.68亿元,增长44%。农村工作机制不断创新,评选出2893名农村“六大员”。启动国有农(林)场税费改革,全面完成乡村债务清查,进一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项目开发

全年* * *开发项目223个,其中工业项目172个,投资165438+5600万元。山海合作项目实际到位资金654.38+0.97亿元,增长33.54%。浦南高速浦城段89.03公里路基全面成型,序贯工程全面完工;302省道浦城段47公里拓宽改造工程投资4000万元,路基成型18公里;龙浦高速公路获省政府批准,并完成“工作许可证”审查。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292万元,硬化路面143公里,新建农村五级客运站4个、客运候车亭104个,新开行政村27个。总投资3.7亿元的潭桂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九丘、九牧两个11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2亿元。

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