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是哪里人?
陈(1911—2003)广东兴宁石马,海军政治部原文化部长。陈1926年加入* * *青年团,1927年参加梅县暴动,加入工农革命军。1929进入上海艺术学院,1932留学日本,参与编辑左派期刊《东溪》。1937年去延安,1938年加入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 * *生产党。曾任晋南八路军前方政治工作官,晋冀鲁豫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参加过土地革命、百团大战和淮海战役,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和统战工作。解放后,任第二野战军战史修订领导小组副组长、西南军区文化部部长、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海军政治部文化部部长。1956授予上校军衔,1957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授予独立立功荣誉勋章。1982享受副军职待遇。1979离职后,他整理编纂了《刘伯承元帅统率军队笔记》、《刘邓率军远征笔记》、《邓小平二十八年》等36部史料和传记书籍,达数千万字。
中文名:陈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兴宁
出生日期:1911年。
死亡日期:2003年
职业:军人。
毕业学校:上海艺术学院
代表作品:《刘伯承元帅军队统帅笔记》、《刘邓军队远征笔记》、《邓小平二十八年》等。
轮廓
陈于1923至1925就读于兴民学校。1926 165438+10月加入中国* * *青年团,1927年5月1参加梅县暴动,加入工农革命军。同年7月,眉县部委派人到兴宁永和虎尾乡了解组织武装暴动的准备情况。武装起义失败后,他北上江西参加红军。1929就读于上海艺术学院。1932年初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参加左联文艺刊物《东溪》的编辑工作。1937年冬,进延安。1938年5月加入八路军,参加抗日战争。1942年8月加入中国* * *产党。历任晋豫边区游击队唐天际指挥部参谋、晋南前方八路军工部主任、敌工程队队长、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原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第二野战军宣传部部长。
陈同志参加革命以来,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和统战工作。在八路军野战军政治部工作期间,任《新华日报》特约记者,负责编辑八路军野战军政治部杂志《敌伪研究》。全国解放后,任第二野战军历史编辑室成员,第二野战军历史修订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西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化部长,总政治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主编,海军政治部文化部长。1956 10授予上校军衔。1957 10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勋章。
1979: 12: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1982: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退伍后,他坚持写作,先后整理编纂了《刘伯承元帅军队指挥笔记》、《刘伯承军旅生涯》、《刘邓率军远征》、《在邓小平二十八年》等36部史料和几千万字的传记书籍,为我父亲邓小平的写作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工作。1991 7月1日被中组部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角色的生活
陈,1911,广东兴宁石马镇人。早年梅州中学毕业后,赴上海求学,毕业于上海艺术学院,后赴日本帝国大学留学。早在大革命时期,他就加入了* * *生产党。1933年冬,中国左联恢复与东京结盟。陈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当时他的名字是),他担任该联盟的文学杂志《东溪》的编辑委员会,是东京国际戏剧协会的主要成员。期间与陈达仁合作翻译出版了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夜》等书籍。组织《雷雨》、《复活》、《洪水》、《马门教授》等进步剧的公开演出;编辑出版了《东溪》月刊和《东溪丛书》,大作家鲁迅、郭沫若等都为杂志供稿。
回国后,陈参军,到129师跟随刘伯承转战南北。他把刘伯承的战术思想、日常生活、言行举止都记在心里,并和他一起记在笔记本上。军中何、唐、陆均为留日学生,被誉为日军“三丁家”。陈是个“丁原”,连刘伯承司令员给他写的信,都在他的署名后面加了“点头”二字,可见他在刘伯承心中的份量。
莫言的老师、原中国作协副主席许怀忠,在部队与陈共事多年,对他的性格、品格、才华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回忆说,1946年春天,陈和文工团女演员在武安县镇举行了一个简朴的婚礼,这个镇是野战机关驻扎的小镇。结婚后,李培林没有得到什么特别的享受,只是偶尔骑骑马:在昏暗的夜里,有人牵着一匹马在路边等着。当文工团的队伍走过来时,她马上听到陈低声说,同志!反而骑了一会儿。从他的语气来看,很难说这是领导对下属的关心,还是丈夫对年轻妻子的体贴。他扶着妻子上了马,卫兵们牵着缰绳先走了。陈于是一脚深一脚浅地追着队伍。
历经艰辛,他编纂了《刘邓军史》。
1947年7月,刘邓大军跃进千里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陈与朝夕相处,可以近距离见证杰出军事家独特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惊人之举。当部队冲破重重险阻,最终成功抵达大别山时,他暗暗发誓,要把这一切写进书里,让它彪炳史册。然而,一场“文革”动乱打破了他的夙愿。他受到叛乱分子的迫害,被“吊”了很长时间,没有给出结论,没有分配工作,也没有恢复治疗。他等不下去了,想着太史公受尽折磨还写书,何况身心健康!虽然一家人住在只有四平米的小房间里,但他每天都躲在邻居用的小厨房里。一个一米多高的男人长期蹲伏在小马上,还要忍受蚊虫叮咬、油烟气味和难以忍受的高温,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他的一支金笔很快就像针一样锋利。如果不小心碰到手指,很快就会见血。为了省钱,他推着小孙子的竹童车从印刷厂把书稿带回来,由家人装订好,然后自己推着车去邮局邮寄。走在人行道上是他思考问题、写文章、写句子的好时机,很多灵感也是在一次次来回的路上捕捉到的。
为了深入学习,他搜遍了刘伯承读过的所有书籍,如《孙子兵法》、《易经》、《孟子》、《大学》、《诸葛亮集》、《梁启超选集》等。他还不厌其烦地重游太行山、大别山和二野驰骋的中原战场。他手抄了40多万字的珍贵古代艺术书籍。一天,海军副司令员主动上门,说他保存了刘、邓的一些文字材料和照片,愿意毫无保留地为他所用。陈喜出望外,愿与他精诚合作。同时,陆续联系了军内外多位作家,组建了编外写作团队。几年来,已经出版了36本书,包括《刘伯承军事文选》、《刘伯承军事生涯》、《刘伯承军事理论探索》、《刘邓的远征》、《刘邓的军队故事》、《二十八年——从政委到总书记》。部分图书获得国家图书一等奖和金钥匙奖。
1989 165438+10月20日,邓小平接见了第二野战军的编审,包括宋任穷、秦基伟、陈锡联、陈再道等二野著名将领。陈作为修订领导小组副组长也参加了会议。当他上前与握手时,介绍人说他叫陈,小平马上纠正:“他的名字不是陈,而是陈。他是图书编辑。”进入晚年的陈老,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编著了一本刘邓军队的《史记》,一篇了不起的文章!
毛泽东曾经说过,夺取政权不仅要靠枪杆子,还要靠笔杆子。陈,出生于兴宁石马,随的军队驰骋中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是部队中的一支笔。晚年,他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编修了一本《刘邓军史》。
陈跟随的部队(第二野战军),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是一位通晓当代军事学的伟大学者。他曾长期担任刘邓陆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后担任《解放军文艺》主编、海军文化部部长。他一生著述,出版了40多部军事著作和回忆录,1000多万字。他是研究刘伯承和邓小平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