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峰的经历

1918农历165438+10月20日,张高峰出生在蓟运河畔的芦台镇(今天津宁河县)。他的祖父张欣茹是县城中学的语文老师,也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父亲张继增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天津南开中学当理化老师。张高峰七岁时丧父,家道中落。他妈妈带着他,三个妹妹,三个弟弟走亲访友,过着艰苦的生活。家庭的贫困和童年的艰辛使张高峰从小就感受到世界的冷酷,他开始了改变命运的追求。也培养了他自强、自立、勇敢的性格。65,438+03岁独自到天津读书,65,438+0933年转入天津河北中学(后改名民德中学)读书。初中毕业后,我转到了北站外的天津水产学院。我在天津和北平靠打工完成了初中和高中。

天津是中国北方重镇,工商业发达,文化氛围浓厚。张高峰由此开阔了眼界,尤其是学校图书馆里的学生用报纸,深深吸引了他,成为他的日常必读。他觉得当记者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人民挺身而出,评论时政。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自由职业。他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尝试和志趣相投的同学一起办刊物。虽然入不敷出,但他作为记者的追求却越来越清晰。

1933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华北。时任热河省主席兼军阀唐玉麟,没放一枪就放弃了承德,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汤部仓惶逃往天津,散兵游勇在市场上横行,扰民害民。天津的一名初中生张高峰义愤填膺,写了一篇名为《可杀的唐育林》的文章,发表在《天津中南日报》上。这是他人生中第一篇报纸文章,直击时政,为民发声。晚年回忆起这件事,张高峰说:“杀死唐毓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第一次通过报纸公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年他15岁,开始了写作生涯。

迷恋上新闻工作后,张高峰去了文化古都北平求学。放学后,他去了一家通讯社打工学习,同时学会了跑采访、写稿子。他写了一篇文章,讽刺当时冀东伪政权的汉奸部队,差点害死他。军队去芦台抓人,他妈到处申诉,甚至宁愿交出小儿子赔罪,救大儿子一命。直到乡绅出面做担保人,说“小孩子不懂事,饶了他吧”,风波才平息。直到晚年,哥哥还念念不忘过去,这几乎让他“心虚”,一时成了笑话。

1937“七七事变”,平金沦陷。不甘做亡国奴的张高峰告别了家乡的亲人,参了军,南下加入平津流亡学生宣传队,到战场服役。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他冒着炮火随军工作,同时收集、撰写战地通讯,邮寄给邹韬奋先生,三次发表《抗日战记》,从此建立了联系。陶芬先生对年轻人的关心和支持,以及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张高峰,成为他在新闻工作中的一课,使他终身受益,成为一个榜样。1938年2月,参加台儿庄战役,以犀利的文笔收集撰写战地通讯,作品在汉口邹韬奋主编的《日本战记》上发表。后来搬到长沙,加入“国际通讯社”工作。次年,担任中国* * *产党邵阳观察日报特约记者。他的采访足迹遍布湘、鄂、川、豫四省,还北上黄河采访过八路军晋南抗日根据地。除了写时事通讯,他还写了新体诗《童笛》、《野流》,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65438-0940考入武汉大学政治系,兼任《大公报》特约记者。并参加“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在学校,我是墙报新闻部队的主编,搞各种进步活动,后来被勒令退学。

1938 10通过著名爱国人士、社会活动家刘亮模在长沙结识了著名记者范长江,并随即加入范主持的国际通讯社《湖南观察报》任特约记者,同时也是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现为中国记协的前身)的早期会员。

1940期间,曾就读于武汉大学(后迁至四川乐山)的张高峰,在课余时间坚持新闻实践,不仅经常给报纸投稿,还在学校主办“新闻力量”墙报,举办全国性报纸展览。恰逢《大公报》招聘四川记者。他终于通过自己投稿、自荐,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大公报》特约记者,并破例获得了“收报人付费新闻电报证书”。张高峰生前回忆说:“《大公报》用人不分资历,但这是培养人的唯一途径。如果把它们结合起来,他们就会使用它们。如果不是,他们就会去。我是一个他们连面都没见过的青年学生,却成了《大公报》第一个有权发新闻的通讯员。事实上,我是《大公报》唯一一个拿稿酬的记者。《大公报》的信任让他更加努力,也更愿意为之争光。

1942 65438+二月张高峰是《大公报》的战地记者,去河南采访。

1943年2月,《大公报》发表了他的时事通讯《备灾录》(原名饿河南),揭露了河南遭受水、旱、蝗、汤(伯恩)四灾的悲惨景象。愤怒的蒋介石,《大公报》停刊3天。他被以“生产党领袖”的罪名逮捕并关押了几个月,这在当时河南被称为“张高峰事件”。直到日军大举进攻中原,唐部溃逃,他才“无凭无据”获释,经陕西返回重庆。《大公报》专门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茶会,高度评价他弘扬正气,不畏强权,大胆揭露国民政府倒行逆施。至此,轰动河南的“张高峰事件”告一段落。后来,张大磊改名为“我是如何被捕的”并发表在《新华日报》上。

1944年,邱章凤回武汉大学读书,任《大公报》通讯员。1945抗战胜利后,回到重庆任《大公报》记者,负责外交和财经新闻报道。1946后调到《大公报》任驻天津、北平、沈阳特派记者和东北特派记者。他收集并撰写了许多通讯报道,以反对内战和反美援蒋为主线,为国民党的独裁敲响了丧钟。1948期间,张高峰的三篇通讯在重庆《大公报》发表:《东北冷》、《东北干》和《落在裤室里》。

1949后,张高峰先后担任《大公报》商业组、天津记者组、华北记者站负责人。后来由于“左”风泛滥,被发配到黑龙江省安达市,改做商业工作。1963年调回天津,在市工商联编工商史料。“文革”期间,他被发配到东郊“五七”干校工作,后被调到农村插队。1978政策实施后,转由天津市CPPCC文史研究委员会收集整理文史资料。主编有《天津文史文选》、《天津近代人物志》、《化工先驱范旭东》等书籍。历任天津市CPPCC第六、七、八届委员,文史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宁河县、芦台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中国民主同盟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