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是1950 65438+二月创立的吗?

地理知识第一期

1949年9月,以地理知识的名义在南京成立。6月正式发布,1950,191-1966,一度更名为地理。发行量高达40万份。

1949年4月,南京解放。为了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南京中国地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南京大学的地理教师,在中国科学家协会南京分会的领导下,与中学地理教师进行了多次讨论,一致认为他们需要一本有知识、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学习刊物。这个刊物首先要出版一定水平的地理教材,弥补当时完善的地理教材的不足;其次,为各级干部、大学生和群众提供必要的地理新闻和必要的地理知识;第三,作为地理工作者* * *与学习园地。

但那时候,一切都如火如荼。创办一份刊物并不容易。周、吴传君、高永元、石亚峰、李、胡火成、杨、等几位热心的地理学家经过多次热烈讨论,决定编辑出版一本通俗读物《地理知识》。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李教授当选为主编。在出版过程中,第一个问题就是出版印刷费用没有结算。那时候工资很低,大家自愿捐钱,找了一个价格低廉的小印刷厂印刷。同时,他们以科协地理组的名义向南京军控委申请了登记证。经过紧张的准备,地理领域最早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识》第一期终于在1950+0出版。这份“创刊号”只有八张薄薄的脸,* * *发表了六篇短文和几条留言,封面是石亚峰写的介绍。创刊号只印了600册,但出版后立即受到地理学者和中学地理教师的欢迎和好评。随着刊物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文章质量和编辑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亚光地理学会会长金庆宇受到青睐,主动提出出资印刷。于是从第八期1950开始,由亚光地理社出版销售,印数扩大到2000多册。

院长郭沫若题写《地理知识》书名,后改名为《地理学》,1966恢复原书名。

亚光地理社接收印刷后不久,印刷质量得到提高,受到读者欢迎和中央重视。1951年初,编辑部突然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来信,称赞刊物办得好,并索要已出版的期数。当时,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徐特立同志还约了石亚峰面谈,对地理知识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鞭策。编辑部每月召开1-2编委会,讨论组稿、审稿事宜。几位参与出版的积极分子积极撰写稿件,丰富来源,保证稿件质量,国外来稿数量与日俱增。1951于7月由北京明凯书店出版,后更名为青年出版社。1953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地理知识编辑部隶属于该所。院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地理知识》。郭老体的称号从1954的1期正式推出。同年,10由科学出版社出版。50年代地理知识主要介绍祖国大好河山和国家经济建设。在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下,大量出版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五年计划的实施和东欧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介绍。作者队伍在不断扩大。

在全党全民办农粮、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号召下,《地理知识》的编辑方针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于8月1960至2月12停业整顿。1961年1月,地理知识以新面貌出现,改名为地理。重组后,《地理》成为中间刊物。经过五年的实践,认为注重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编辑方针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发表的稿件有深度、有专业性,既不像中级刊物,也不像科普读物。有一段时间也是各地域机构轮流编,机构之间缺乏密切沟通,导致刊物质量下降。读者对此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他们需要一种打破“旧框框”、“洋框框”,反对冗长乏味的文章,要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通俗刊物。为此,经有关部门批准,从第二期1966起恢复了地理知识的题目。从65438年5月到0966年5月,全国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地理知识》和其他刊物一样,注定要停刊。

文革时期最早重印的刊物之一,发行量高达40万份。

1972年6月至10年10月,停刊6年的《地理知识》在“文革”后期虽经风雨,仍率先复刊。在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的支持下,编辑部由高永元、李如申、朱德祥、张庆乡、郑平、李志华组成,高永元主任负责筹备工作。一是部队兵分两路,分赴京广、京沪沿线省份、市委宣传部、各高校地理系、地理所,介绍补发的意义和目的,征求意见,组织稿件。在当时人们求知若渴、求知若渴的情况下,地理知识的重新发行得到了地理学家、地理教师和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尤其是副校长竺可桢,得知地理知识重新发行,非常高兴。他写信给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曾教授,请他支持“地理教育”这个栏目。

《地理知识》的复刊紧密结合了当时的形势,正如复刊号中编者的话所说:本刊是普及地理科学的刊物,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向广大工农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普及地理知识,是本刊的根本任务。并规定出版内容为:介绍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和千变万化的地理面貌;介绍中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丰富经验;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情况,帮助人们了解和关心国际事务;介绍自然界发生的各种地理现象和一般规律;交流地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同时把批判地理领域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作为内容之一。

再版的地理知识分为国内地理、国外地理、基础知识三个栏目。每期32页,月刊,定价0.13元,1972,10-65438+二月* *发行三期。然而,当时由于工厂和学校的关闭,地理学家也停止了他们的研究工作,导致纸张和手稿来源的短缺。第二年出版,改为双月刊,直到上半年1975。7月1975后,恢复为月刊,定价0.15元,稳定6年。读者们认为《地理知识》是一份物美价廉的出版物。那时候出版物很少。虽然《地理知识》被列为限制出版品(因为经济原因,邮局将其列为限制出版品),但发行量也迅速增长到近40万册,堪称一枝花。现在是地理知识的火热时代。期刊如林,竞争激烈;地理知识艰难进入80年代。随着各种旧出版物的重新出版和大量新出版物的出现,装订简单、秉承旧传统的地理知识逐渐被淹没在期刊的森林中。1982年,发行量下降到20多万份,到1988年,只剩下100份。

为了走出困境,编辑部全体同仁努力开拓思路,谋求改革,在1989实现了四色印刷。为了摆脱旧体制,1993年,在没有主办方任何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率先脱离科学出版社,创办了《地理知识》杂志,开始自行设计、排版、联系印刷厂。1995中,彩色封面增加了4个彩色插页,页数从32页增加到48页。然而,虽然期刊质量进一步提高,但并没有跳出传统的旧框框,而且随着新潮杂志的不断涌现,这种期刊的发行量持续下降。

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地理知识》的编辑们并没有被滞销的发行吓倒。相反,他们被鼓励将目光投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编辑会议上,他们不时谈论美国《国家地理》的编辑风格和内容,讨论如何将《地理知识》打造成一本高水平的杂志。这时,也有读者通过电话和信件传达了这样一个希望:真希望中国能有一本像《国家地理》这样的杂志!

编辑的愿望和读者的希望浓缩为一个目标:办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国家地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1997年5月,地理研究所调到南极和北极进行科研工作,曾经攀登过珠穆朗玛峰的研究员李栓科来到杂志社担任社长,开始了地理知识的全面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