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下学期地理教案

高中下学期地理教案五则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那么高中下学期的地理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你整理的高中下学期地理教案。希望你喜欢!

高中地理下学期教案1教学目的:

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的水土”的分析,可以准确理解“环境”的概念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数据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总结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

相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形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环境和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1世纪,人类最大的麻烦不仅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还有日益严重和棘手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的周围环境和它们的变化,并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和保护我们的家园。人类要想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指与一个中心事物相对和相关的周围事物。

描述:

(1)本书提到的“环境”与地理课上经常提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个概念,也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择不同,与之相关的周围事物的意义也不同。比如人或者以人为中心的东西,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物质都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的东西,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除人类以外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均视为人类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它的影响程度)

自然环境:受人类轻微影响,仍保留自然生态特征的环境,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沙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1)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由长期的社会劳动所创造,需要人为干预。

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牲畜牧场等。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环境。比如因水土流失导致的落基山脉和贫瘠土地,因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流沙等。

第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环境反过来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的约束力越大。

(复习必修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的关系)

阅读右边的图片,并尝试解释图片中这些箭头的含义。

(1)指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是指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物。

(3)指人类对环境的作用。

(①和②两个过程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④表示环境影响了它,对人类本身的反应。

说出图中哪个箭头代表人类行为的过程。

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和土地平整(答案① ② ④ ③)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变化:

起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和谐相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到今天对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

案例1周口店的水土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这个案例集中反映了中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狩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演变。

1.旧石器时代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搂抱:古代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级协调的特征。原因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的影响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说明:自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关注短期经济效益。

3.你如何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说明: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环境反过来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的约束力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顺应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两者真正达到协调。

4.21世纪,周口店乡如何看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搂抱:人们终于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治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高中地理下学期教案2【教学目标】

1.用传说来说明天体的等级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用图表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和自身条件,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

地球上有生命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介绍)我们都熟悉太阳升起、昼夜交替和星星移动等现象。你们有人知道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这些现象吗?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吗?这就是我们将在这节课上学到的内容。

(讲授新课)

首先,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由物质构成。

①天体类型

a、恒星是由热气组成的,热气本身可以发光发热。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看起来像云。

c、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近球形天体。不能自己发光。

D.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小质量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E.流星体行星际空间中的尘埃粒子和固体小碎片。一大群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光迹,划过天空,仿佛是从空中某一点散射而来。这种现象被称为流星体。

f,绕太阳平轨运行的彗星,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以云的形式存在。

此外,还有其他星际物质。其中,恒星和星云是两种基本的天体。

(附:练习巩固对天体特征的理解和知识)

(2)天体系统的层次

任何天体都有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所有天体都相互吸引,相互围绕,形成天体系统。各级天体的组成如下:

A.地月系统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形成地月系统。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b太阳系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太阳系。

C.银河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统构成了银河系。在银河系之外,大约有100亿个类似于它的天体系统,我们称之为河外星系。

d、总星系、银河系和现阶段可以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

天球系统* * *分为四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行星系统-恒星系统-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各向同性,* * *面性和近圆形。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划分依据:离太阳的距离,质量和体积。

分类:类地行星(水、地、火)、巨行星(木、土)、远行星(天、海)。

2.地球是一个特殊的星球。

表现:地球上有生命。

理由:a、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命姓发展的温度条件。

b、适中的质量和体积——吸收大气,形成环绕地球的大气层。

c、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已知的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原因不仅仅是它的位置和自身条件,还有它的宇宙环境。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围绕太阳的公转方向相同,它们围绕太阳的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得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课程总结]

1.用传说来说明天体的等级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用图表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和自身条件,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堂练习]

每个教学目标所选的题目都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下学期地理教案的三维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畜牧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通过读图分析西欧奶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用数据总结奶业的特点。

3.对比分析西欧奶牛养殖和潘帕斯牧场放牧的区位条件。

教学重点:

1.案例说明了大牧场畜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通过读图分析西欧奶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用数据总结奶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西欧奶牛养殖与潘帕斯牧场畜牧业区位条件对比分析

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和教材图片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启发式叙述、对比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大牧场坊牧业

1,特点:市场化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2.主要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

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耕种,只能用于畜牧业。美国和阿根廷的养牛业起着重要作用,而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的养羊业起着重要作用。

案例:

1.不要孤立地看大牧场畜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和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条件和草原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

2.在分析图3.15时,应重点关注该区域的海陆位置、地形地貌、发达的铁路交通、便利的航运条件等重要信息。

3.结合案例4完成活动问题。

(活动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案例→学生分析→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活动:

1.本文以潘帕斯草原牧场为例,总结了这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说明:气候温和,草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地租低,为牧场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可能;靠近港口,促进了牧草的商品经营。

2.牧场畜牧业在管理模式、商业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说明:经营方式:集约化农业,规模化生产。

高度商业化和专业化;经济效益高;重视科技应用,如培育良种牛、改善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轮牧等。

3.中国的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牧场畜牧业的生产模式?

说明:内蒙古、新疆地广人稀,草原质量好。如果能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条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场、大牧业的生产方式。

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发展养牛场

1),有利的区位条件——

(1)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原之一,气候温和,牧草茂盛。

(2)地广人稀,地租低,为大规模牧场经营提供了可能;

(3)靠近海港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阅读要求:熟悉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潘帕斯草原等。在世界地图上。)

2)、开发流程-

印度人自由地把畜牧业(广泛的自给自足的游牧业)放到欧洲密集型的商品养牛业。

3)为了促进养牛业的发展,阿根廷人做了以下工作:

(1)铁路的建成便于将肉牛运到港口城市屠宰加工后再运往国外;

(2)采取围栏放牧、轮牧、种植饲料、打井等措施,保证人畜饮水和草场生长用水,使草场不退化。

(3)饲养良种牛,加强良种牛的培育,研究牛的疾病。

4)阿根廷地广人稀,生产的牛肉以出口为主。海上冷冻船的发明把潘帕斯的牛肉市场扩大到了欧洲。

高三下学期地理教案4。首先,谈谈课程标准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选自中国地图版必修地理2第四章第一节。

新课标中这一节的要求是根据相关资料总结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尽自己所能改善当地环境。由此看来,这部分内容从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到对学生的分析和运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掌握本节的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

第二,谈谈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人类生产活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开启地理学原理的一把钥匙,对指导人类生产生活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这节课通过总结人类面临的几个环境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后果、分布及控制措施。

(2)能力目标:利用多种材料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环境,树立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焦点: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原因。

难点:几个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后果及其控制措施。

第三,讲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学习和小组讨论。一方面,课本图片和文字资料的结合,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究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全球环境问题的相关信息,讨论原因并进行总结。

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探索,即学会如何分析和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学会如何运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学生也要学会合作,分组的学生一起完成活动。

第四,谈谈教学程序

1,大家可以看到,我在介绍新课的时候用了一个很漂亮的视频素材作为这节课。

引入一个场景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这节课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课程标准的分析和教材分析的分析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基于三点进行设计。

(1)开放教学内容:本节介绍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空气污染、酸雨等几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几乎每个问题我都有相应的文字和视频资料。(观看)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自主探究,找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通过讨论,同学们会发现自己的疏漏和不足,并不断修改完善。

第二个问题是臭氧层破坏。因为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了这个内容,所以学生在看完南极臭氧洞的图片后,可以通过情景练习来巩固分知识点。

空气污染和酸雨是环境问题,我也给学生提供了很多资料让他们加工整理。

当然,老师要及时补充信息,总结零散的知识点,也就是网络化、系统化。也就是重点知识的总结。

(2)充分利用课件

本课件包含大量直观的文字、图片、数据和视频资料。他能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形势。

(3)精心策划活动

这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学以致用。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课前探索活动诱导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危机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探究,找出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课后,老师引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关注和研究生活中的环境危机。这是这里的案例研究。同学们开展了以“荒漠化”为主题的小组探究活动,为这个班的每个人做兵。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最后的漫画反思把这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可以说,这幅漫画是对这节课中心思想的总结和升华。

五、说教学效果

探究式教学模式赋予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权,全面和谐地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溉对象转变为信息处理的主体。小组讨论合作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又为学生营造了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学会了学习。

计算机辅助教学,即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中的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有图、有色、有形、有声的动态信息,直观、快速、大容量地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通过使用这个课件,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如果你是一个专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你可以用这个课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你是非专业人士,你可以使用这个课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下学期地理教案5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危害以及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2.了解温室气体的种类、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和危害,以及防护措施;

3.了解酸雨的成因,掌握我国主要酸雨分布区和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2)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独立地在网上查阅和检索信息,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他们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理解环保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树立“全球意识”,理解参与国际合作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通过在线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本单元教材按部就班编写,让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比如这节课提到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问题,在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状态”时都有提到,为这节课奠定了理论基础。

酸雨的成因在初中化学课上也有讨论。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应充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实际问题。本课教材中的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深化。强调了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2.本课程教材旨在使学生明白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大气环境的人类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环境意识和行为规范。

第三,学习情境的分析

1,学生高一;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版)出版的高中地理新教材(高一);

2.学生应熟悉一般的计算机操作,如word文档和PowerPoint演示工具的操作,熟悉网络教室的环境,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

四。学习环境和资源

1,校园网,网络教室,宽带网,投影仪,视频展示平台。

2、网络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

3、网络教室系统,word文档,PowerPoint演示工具。

五、教学思路与设计

教师设计网页并将课程内容上传到网页上。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自己进入网页。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探索和学习,利用计算机自主建构所学知识。教师采用目标导向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思考问题作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网页上获取相关知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网上相互交流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将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与信息工具的使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导入新课——自由探究——协作讨论——归纳总结——巩固练习——思维拓展”。

第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程

老师:“环境问题是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绿色产品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请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绿色产品。”(学生回答后)“绿色产品的广泛使用,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越来越强。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些关于大气环保的知识。”

(2)自由询问

在大屏幕上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根据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目标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

1.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坏处?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它?

2.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坏处?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对抗全球变暖?

3.酸雨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坏处?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酸雨?

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网站自主学习,利用word文档或PowerPoint将上述问题的答案制作成文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举手让老师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利用聊天室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老师可以通过老师机随时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3)合作讨论

1.老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点评突出问题。

2.安排学生集体讨论相关问题。

(D)摘要

通过这一课,我们知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等全球大气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而这些问题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追根溯源,从源头上加以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球合作,努力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控制大气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行动。(大屏幕显示本课学习大纲)

(5)巩固练习

自测通过网络课件中的综合练习进行,教师可以随时监控并适当点评。

(6)思维拓展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为保护大气环境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学生可以把他们的想法发送到聊天室进行讨论。也可以发到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