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毅笔下的人物生活

吴的长寿:拜* * *党员所赐。

孙毅以他的健康而闻名。到了八九十岁的时候,他还是每天走十里甚至二十里。外出办事,公交车不坐,还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促进了他经常乘坐的公交车的良好氛围。

孙老将军右腿严重静脉曲张。经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反复会诊研究,报军委总部批准,决定对其右大腿进行截肢。听到这个消息,这位平时很少流泪的老将军抱着右腿哭了。但是,孙老毕竟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有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再加上军委领导的细心劝说,孙老很快恢复了冷静,毅然在5438年6月+2000年10月进了手术室。

孙老因为胃穿孔做了两次手术,医生担心他94岁不能做胃镜。但孙老凭着顽强的毅力,顺利完成了胃镜检查,成为做胃镜检查年龄最大的患者。

1993年孙毅90大寿,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将军对孙毅说:“我要给你一个光荣的任务——希望你身先士卒,成为全军第一位百岁将军!”2002年5月12日,孙毅将军在家中愉快地度过了他的98岁生日。再过两个生日,孙老就要完成迟浩田将军交给他的任务。他笑着说:“我快100岁了,这是因为我是党员。”大家都有点惊讶。孙老接着说:“我很高兴成为一名党员。虽然我不能像以前一样每天走十多里路,但我还是要每天坐在轮椅上绕着院子走。然后就是我每天写的。”

当年长征,他本该以军委教导总队参谋长的身份骑马,但* * *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以“孙毅来自白军”为由,取消了他的骑马资格。面对这样的歧视,孙怡一笑置之:“没有四条腿,我还有两条腿!”就这样,他用自己的一双铁脚,无牵无挂地走完了长征。每当有人提起这段不愉快的往事,孙将军总是虚心嘲讽:“真的要感谢那位李德先生,是他让我锻炼了双腿,奠定了健身的基础。”孙老的字里行间总是透露着乐观、自信和自豪。

没想到,早在60多年前,他就被白求恩大夫诊断为“生命前途不佳”。那是1938年的深秋,在太行山上,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受聂元帅委托,为生病、身体欠佳的康尔二年级分校校长孙毅做全面检查。白求恩大夫坦率地说:“孙院长,您太累了。你应该立即放松,减轻你的负担,否则你将来很难完成重要的任务。”“白医生,你说得对,但我是校长,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守岗位。”孙毅坚定地说。白求恩大夫盯着这个倔强的中国士兵,竖起大拇指,反复说:“太好了!太好了!体检结束后,白求恩大夫亲笔给聂元帅写了一封信:“孙毅主席工作高度集中,劳累过度,胃病严重,生命前途不佳。“我也恳请你对孙毅同志的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然而,白求恩大夫大概没想到,60多年后的今天,孙毅将军依然健在。

孙老每天只睡六七个小时,坚持看新闻、看报、写作,生活规律,心情愉快。他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抵御一切疾病;努力锻炼,保持健康;健康生快乐,快乐生健康;名言:只有打破了名利地位的观念,精神才能真正快乐,心灵才能真正解放。孙毅出生于河北大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孙俊华。1920 10,高中还没毕业,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孙怡离开家乡找了点事做。当时他把自己原来的名字——孙俊华改成了孙毅。按他自己的说法,意思是“杀敌为果,果为夷”。

外面的世界都是军阀。孙毅流浪了两年多,从北到南,去过上海、厦门、潮州,还是没找到工作安顿下来。他只好又从南转北,去找在河南开封工作的哥哥。哥哥在索国寺街派出所当老师,生活也很艰难。孙怡在开封待了半年多,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又丢了。最后我哥忍不住了。有一次跟他吵架,脱口而出:“你去拉黄包车,总比跟我闲着好!”

一句话刺痛了孙怡。一气之下,他直奔开封南关征兵处,报名当兵。1923夏末编入河南陆军开封补充营一连。在旧军队呆了四五年后,孙毅遇到了一个后来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朋友——赵博生。当时,孙毅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参谋处任主要参谋,赵博生任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经常以老大哥和知心朋友的身份与孙毅聊天,有意无意地谈到工农红军。1931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中校的孙毅,已经在旧军队里奔波了11年,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灾难和反动腐败,认识到只有* * *产党才能救中国。

65438+当年2月65438+4月,赵博生、董振堂等人发动暴动,26路军17000人在江西宁都县举行“宁都暴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这是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当时孙毅第25师师长李拒绝参加起义,率团逃跑,师部一片混乱。所有人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孙毅从赵博生那里听到了很多暗示,他心里有了底。他看到司令部屋顶上的蓝天白旗已经换成了鲜艳的红旗,全副武装的队伍正在向南行进,于是他催促参谋长说:“大部队都集结好了,我们赶紧出发吧。”就这样,孙毅追上了师部和警卫排的人。

孙毅追上了赵博生,立即上前大声说道:“参谋长,我们来了!”赵博生见到孙毅也很高兴,说:“好,我们真想当红军!”直到这时,孙才知道已经在两个月前加入了中国* * *制作方。随部起义后,孙毅担任红一方面军14师侦察长,后调任红一方面军14师41师参谋长。

有人说留胡子的人性格很强。任何一个见过孙怡的人都会对他的高尔基胡子印象深刻。孙怡的胡子是21岁长的。当时他在冯玉祥的西北军当兵。他在战斗中受了伤,然后患了重病。他差点在床上躺了两个月。骨瘦如柴的他终于站了起来,他的胡须,在主人遇到危险时从未停止生长,留了下来。加入红军后,有一天孙毅遇到骑马赶来的朱德总司令、中央军委参谋长刘伯承。他停下来向两位首长敬礼。朱德勒住马,用四川话幽默地说:“你是被关党员的孙毅吧?”?我可以从你的胡子上看出来。要知道,红军的条例规定不允许留胡子。你不怕我把你关起来吗?"

“不怕!总司令。”孙怡一脸严肃的回答。“那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要留这胡子?”朱德问孙毅。“人一遇到危险,身上的油就跑了,肉就掉了。只是这胡子不流,却一直在长。这胡子是忠诚的,像人的精神,你刮不掉!”孙毅不知怎么就想出了这么一句话。朱德听了哈哈大笑。分手的时候,他告诉孙怡好好留着这个胡子。如果别人有什么意见,你可以说朱德和毛泽东破例让你保留。

孙毅是红军学校培训部的社团主任。每逢重大节日,学校都会举办文艺演出,叶剑英校长也经常亲自拉二胡。有一次,校社主任赵品三编了一个报纸剧《活捉敌老师》。因为敌老师陈士奇留着小胡子,选演员有困难。正在这时,李伯钊突然说:“孙毅不是有胡子吗?”于是,孙怡生平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演出非常成功。赵品半开玩笑地对他说:“胡子不要剃了。我下次给你打电话!”孙毅的胡子再也没有刮过,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从此,孙毅有了一个外号——“孙胡子”。无论他担任什么职务,人们都不再称他官职,而是在背后称他为“孙胡子”,而当面省略“孙”字,直接称他为“胡子”。红军中“孙胡子”的外号也传开了。1989 10.08,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委在CPPCC礼堂隆重举行了“全国金婚夫妇评选颁奖大会”。孙怡和田秀娟被评为中国“金婚夫妻”。参加会见的王平将军和夫人范景新前来祝贺。比孙怡小三岁的王平靠近孙怡的耳朵,大声说:“胡子,算了,我还打扰你的新房子了!”每个人都高兴地笑了。

有人认为,军旅出身、性格倔强的孙艺能和田秀娟感情深厚,一定是田秀娟让的。其实孙毅将军说他和夫人几十年来风风雨雨,正是符合周总理的“八互”原则。这就是:互敬互爱,互学互助,互谅互让,互劝互尊。田秀娟原是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她和孙怡的美好婚姻,其实源于孙怡不计后果的一掌。

1939初春的一天,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正在研究作战方案。参谋长孙毅和司令员聂尴尬得忘乎所以,甚至拍桌子。聂回到家后,对妻子说:“这个长胡子的孙犟得像头牛。需要有人照顾他。”后来,“月下老人”经过精挑细选,找到了在边区妇女中以英勇抗日著称的“田三姐妹”的大姐田秀娟。

田秀娟,191711出生于河北省万县(今顺平县),毕业于河北省保定女子师范学校。七七事变后,她放弃了教学工作,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同学们,我要走了,为了我们的国家!””带着两个妹妹,她毫不犹豫地来到了前线。她于1938年2月加入中国* * *产党,主持当时的万县妇救会工作。

一天,聂司令员对孙毅说:“孙毅同志,我有个任务交给你。”“什么任务?”孙毅想到自己被发配到前线打仗,精神头立刻就上来了,背也挺得笔直。“给田秀娟写情书,一定要俘获她!”"...是啊!”孙毅犹豫了一下,敬了个礼。

当年8月,晋察冀边区党委在阜平县城南庄镇沙河以南的一个村召开党代表会议,田秀娟为代表。此时,孙毅正准备调到冀中军区任参谋长。晋察冀军区首长专门安排他在城南庄住几天,还安排他参加边区召开的党代表会议。

席间,孙怡亲手写了一封别出心裁的求爱信,送给了与会的田秀娟。信的开头是一段自我曝光:家境贫寒,已婚,有一个孩子,在旧部队混了很多年.....田秀娟收到信后确实忐忑不安,但当她偷偷看信时,却被孙怡的率真和真诚打动了——少女的心充满了爱,她决定答应孙怡。

这场婚姻由一张“纸”牵出,晋察冀边区党代表会议结束。孙毅让田秀娟去城南庄东街的住处谈。两个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在心灵对心灵的坦诚交流中,彼此加深了了解。

1939 9月15日,城南庄一间普通的农家乐成了孙毅和田秀娟的新房。聂和亲自操办,王平的几个年轻将领在婚礼后赖着不走,执意要在洞房里听窗捣乱。

1991 5月10日,聂帅见到孙怡,第一句话就问:“胡子,秀娟怎么样了?”87岁的孙怡向教练立正敬礼:“报告指挥员,她很好,她问你好!”聂帅笑了。他在心里称赞田秀娟圆满完成了交给他的任务。今天的孙胡子已经不是那个拍桌子的武夫,而是成为了一个有名的儒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他被历史学家称为“我军杰出的军事教育家”。

1985年的一天,时任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的田秀娟从外地开会回到北京,下了火车,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孙怡在学习。他放下笔,对门卫说:“我去接她!””警卫想开车,这位以清廉著称的全党全军老将军摆摆手说:“不行,这是私事。我走着去!”“于是,我拄着拐杖去了北京火车站,把老婆接了回来。老两口走在巷子里,互诉离别后的相思之苦,成了左邻右舍看到的一道亮丽风景。

孙老与老伴钻石结婚60周年纪念日,搬凳子让老伴坐下休息,不小心摔倒,导致大腿骨折。当时大家都很震惊,但没几天就能独立行走了。就是这些小音符,写下了孙怡和妻子一生相爱的动人乐章。早在新中国成立时,罗荣桓元帅就称赞孙毅:“你是青年工作的总干事。”1982年5月,孙毅将军应邀担任总参青年工作顾问。但实际上,他的青年工作不仅远远超出了总参谋部的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军队的范围。

几十年来,孙怡与北京等地的30多名青年建立了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按照孙怡自己的解释,就是“双方保持联系,我愿意帮助他们进步,做好自己,他们也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我。这种关系是自愿、自由、通过长期交流建立的。”

在受益于孙毅将军教导的年轻人中,有理发师、护士、售货员、司机和大学生。很多已经是厅级干部了,有的还成了副局级领导。多年来,孙怡坚持给他们邮寄书刊,还买了大信封寄过去。原来的20分,后来长到6、8分。每月两次,每月送出数百种书刊。就送书报杂志,当年孙老每个月要出200元钱,因为书报杂志涨了,现在需要600元钱。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孙怡挑选,打包,送到邮局。每个月工资发,1000块给老婆当伙食费。剩下的钱除了党费,都用于青少年,包括捐助失学儿童。到了月底,孙毅的口袋里经常出现“财政赤字”,他只好向警卫员请教:“我的钱不够买书。我们去卖些旧报纸吧!”有时候我就问老婆借,他也愿意。

1996春节前夕,孙老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一大批书,扎成一捆,准备寄给全国各地的一些朋友。结果他不小心绊倒了,儿子赶紧去扶他。他拒绝了,却自己站了起来,幽默地说:“我摔倒了,自己爬起来。”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孙毅就在北京的中小学讲台上跑来跑去,给青少年做革命传统报告,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赢得好评。“文革”后,孙毅敏锐地感受到了十年浩劫对年轻人的不良影响。他说为了这些娃娃,我家老头子得放下架子,厚着脸皮去要点事做。

一天早上,孙怡走进离家不远的金石坊小学,找到了校长刘。他开门见山地说:“我叫孙毅,是你们学校的邻居。我想给孩子们讲一个革命故事。”这位年轻的校长一时不知所措。在老人的再三要求下,校长无法拒绝,于是同意请他当天下午给四年级五班上课。又老又瘦的孙毅走上讲台,双手背过,威严地说:“孩子们,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些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孙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一下子把孩子们都吸引住了。下课后,孩子们围着孙老汉,不让他走。他们不停地问问题,有的甚至让老将军签名留念。刘校长看到这一幕高兴极了,马上邀请孙怡做他们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同样的,孙毅还担任过军区部队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消息传开,北京多所学校邀请孙怡。从此,孙怡成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在60多所大学、中学、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或名誉校长、名誉教授。

2月1989,1日上午,在中国儿童活动中心礼堂举行了全国关爱儿童颁奖典礼。主持会议的宋任穷请孙怡说几句话。年过八旬的孙毅来到话筒前,以他一贯的热情激昂地发言:“当我们党员老了,我们党的事业就永远不会老。为了孩子,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永远感到年轻,我们永远不会老,生命的火焰永远不会熄灭!”突然,我看到他的手臂高高举起,声音停止了,身体僵硬地向后倒去。

医院诊断孙怡突发急性脑出血。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救,孙老醒了。出院时,医生反复叮嘱他少说话,少激动,多休息。人们劝他:“你老了,该休息了。”孙毅回答:“我生于党员,我生于党员。我会继续奋斗。我怎么能停下来?”每当邀请小朋友的活动,孙老都忍不住要参加。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一线退伍的孙毅在数十所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给青少年做了900多场传统讲座。至今已有数十万青少年听过孙老的革命传统报告。

言传身教:缩短与群众的距离

从65438年到0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了以实行军衔制度为标志的军队建设新阶段。在授予职称之前,有些同志因为争名、争利、争位,心里很难受,甚至哭过。在有些同志眼里,肩膀上的金星数很重要。而孙毅却给组织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要努力,缺成绩。评职称的时候,宁低勿高,给我少将军衔就够了。我参加革命不是为了升官职,领薪水。”最终,中央军委依据标准,从上到下对全军进行了评价,并加以平衡。1955年9月27日,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孙毅被授予中将军衔。

几十年风风雨雨,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全国解放。每当遇到困难,孙毅都认为自己是* * *党员。“一想到入党时的誓词,就充满了无穷的力量。”。“文革”期间,孙毅受到冲击,被打成“三反分子”。12,没有安排工作。“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没有对党失去信心。我告诉我的妻子和孩子任何时候都要相信党。”

当历史在10年终结了这场政治浩劫,许多人开始加倍努力夺回10年的损失时,刚刚当选政协常委的孙毅给组织写了一封信,要求辞职。这是政协众多委员中的第一个。这年秋天,孙毅在总参党委书记、总参谋长杨得志面前,三次鞠躬,挺拔的脊背,诚恳地恳求辞去总参顾问职务。......

孙老经常和一些退休的老同志聊如何安全度过晚年。他说,我们必须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包括:心胸宽广,即开朗;家庭和睦;友好的邻居;老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加强身心锻炼,促进健康长寿;好好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孙怡的家在北京城西的一个老四合院里。自从1971搬进来以后,邻居只要有困难都会得到他的帮助。他来自人民,生活在群众中。早晚老将军散步的时候,老人微笑着和他点头。年轻人见到他就跟他打招呼;孩子们看到了,高兴地叫道:“孙爷爷你好!”

这位老将军无论到哪里总是做好事。他出门散步,看到路上有砖块和石头,总会把它们踢到路边,或者用手捡起来扔进垃圾箱。他说:“别看一块小石头,有时候真的很烂。”我亲眼见过一个中年妇女,因为她的自行车碾过一块石头,她摔坏了头。"走在路上,老人看到三轮车上卖菜的人艰难地爬上坡,就在后面伸出了援助之手。有人夸他:“你老人家真是活雷锋!”他摇摇头说:“不,我远远落后于雷锋。"

孙毅发现,从外地来北京的人,因为人生地不熟,往往不知道坐哪路车,也不知道厕所在哪里。于是他花了半年多的时间,走遍了家附近的60多个胡同,记住了100多个公厕和20多条公交线路的准确位置,这样当有人问他的时候,他就能立刻告诉他最近的厕所和最方便的车站在哪里。在家里,孙怡的车不准私用,自动档,但如果邻居有急用,随叫随到。南方马家的媳妇快生了,行动不便。孙怡告诉他们的家人:“如果晚上需要送医院,就敲我的门。”后来,那个女人真的在一天晚上上了将军的车,去妇产医院生孩子。

老马骨奇心壮,青松随岁新色。老兵用自己的言行缩短了与人民的距离,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30多年来,他一直给自己关心的年轻人送去书籍和杂志。生病住院,他还不忘。这感动了新华社《半月谈》杂志,杂志社领导专门批了100本杂志给他。

他也很关心身边工作的人。据孙毅身边的工作人员安,逢年过节,孙老总是给身边的小战士发奖金,50元,100元。他让他们买书,学知识。对于已经有孩子的工作人员,他告诉他们,“钱是给孩子买书用的。”孙怡德高望重,善良深情。讲的是奉献,不求名利。小战士愿意在他身边工作,听着听着,净化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