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传统模式下的语文阅读教学难以摆脱“高能耗、低效率”的局面,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在现有条件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G633.3文献识别码:a。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性质、目标和模式都做出了指导性的规定。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受现行教育体制和教学环境的制约,以及每位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活动的不同理解,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大量问题,严重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一般来说,主要有两个问题:

1.1“对话教学”既有名无实,又表里不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①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理论起源于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他认为,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像一个作为“储存装置”的罐子,教师的角色是“灌水器”。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模式是“存储—灌输—存储”,教师先存储自己的材料,然后“让学生接受、记忆、反复存储材料”。这一理论要求教师和学生,即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获得自我意识,开始批判性地看待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并积极寻求改造自己和周围的环境。

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学习语言、创造新词、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和学习写作的技能和方法,而且是一种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关照下的自主发现和探索。然而,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原本内涵丰富的“对话教学”却变成了机械的“问答教学”。这种“问答式教学”僵硬地、教条地照搬“对话理论”,严重背离了“对话理论”的本质和内涵,最终走上了传统的“灌输—储存”的老路。

首先,学生在踊跃独立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大家都在迎合老师的要求,寻找一些课本上不需要思考的答案,回答“明知故问”的问题。其次,学生后来的回答看起来是在和老师、课文对话,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挺有新意”的。但这种没有导向、哗众取宠的回答,实际上已经严重背离了课程的初衷,未能起到教育导向的作用,文本的真正内涵也没有被挖掘出来。最后,“对话”的整个过程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甚至缺乏思想的碰撞和交融。这篇课文实际上不在学生的思考范围之内。

从理论的借鉴到具体案例的解读,可以看出“对话理论”的滥用和扭曲是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弊端。“对话”的本意并没有出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而是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1.2教学过程中缺乏文本阅读

文字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在狄尔泰看来,所有要解释的世界和客观现实都属于文本的范畴,所以广义的文本可以理解为所有要解释的事物。狭义的文字是指书籍记载的任何东西。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是狭义的课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文。目前,文本阅读的缺失也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对文本内涵的肆意歪曲,也可以看到对文本内涵的浅薄分析。上面列举的案例就体现了这个问题。创新自主教学的要求不是让学生从文本的内在内涵出发,无限制地自由探索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还原文本原貌,尊重作者本意,在此前提下,引导学生创新思考。比如,王辅仁先生说:“语文教学中,要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接受作者设定的特定空间,避免那种纯粹是自己的自由发挥,避免那种在对文本作者没有基本了解的情况下,进行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批判。”④

其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导致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下降。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设备,以其形象、生动、及时、容量大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将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带入了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然而,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师从板书、长时间手工备课、查阅资料的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习时,往往会失去深刻的语言理解和情感体验。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像过去的硝烟一样,突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鼠标和键盘永远代替不了备课书和笔。

如果说“对话”教学只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那么文本阅读的缺失伤害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要害。对文本内涵的曲解和不切题的创新,以及多媒体教学的滥用,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我感知、体验、想象和创新能力。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其影响不是简单的改进教学方法就能弥补的。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和文本阅读两大问题,我们也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改进对策。

2.1从理论上重建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重新界定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目的,强调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和归宿。实现这些转变的关键环节是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

首先,要建立基于能力的评价指标,改变评价的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施)》指出,评价制度本身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过分强调筛选和选择的课程评价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⑤这里对评价本身进行了界定,弱化了评价在认定结果中的作用,强化了评价在改进学生和教师实践中的作用。这种能力评价不仅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考试负担,而且提高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