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中学“红绿蓝”三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优势教育”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目标,以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构建文明健康、人文和谐的学校文化体系,为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办学水平提升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快乐成长的乐园,全面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打造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人格魅力和办学特色的学校文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遵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坚持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教育性与艺术性、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领导重视与师生全员参与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把握校情、教情、学情,找准学校定位,突出学校优势和特色,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三、建设内容
(一)红色精神文化
红色是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是精神文化的传承。红色精神文化建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丰富学校文化生活,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将红色精神融入道德教育。
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生日、逝世纪念日,建党、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未成年人入学、入团、成年人宣誓等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组织扫墓,参观革命遗迹,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学习唱革命歌曲,邀请部分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老战士进校园举办报告会、座谈会,将红色精神文化纳入学校文化建设,让学生通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感受革命光辉历史,让他们对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产生无限崇敬,从而产生接受和弘扬革命传统的内在动力。依托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网络体系,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德育平台,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融入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在法律知识竞赛、业余团体、党校培训、参观看守所、徒步旅行、女士礼仪讲座、进社区、老年公寓志愿服务等活动中有一次切身体验。
2.让红色精神真正融入课堂。
结合生本理念,突出生本特色,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增加红色精神文化内涵并融入课堂,使红色精神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普及红色精神文化理念,如鼓励学生创作红色文学、举办红色演讲等。,并将原来单一、独立的红色精神教育活动连成线、形成面,最终构建科学的课堂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网络。同时,要把红色精神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突破口,构建目标明确的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对学生道德成长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实效性的校本课程,让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敢闯敢干的精神从课堂渗透到学生生活中, 使学生在日常活动和情感交流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3.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弘扬红色精神。
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功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说,体育蕴含着红色精神,红色精神可以融入体育,两者相互促进。为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鼓励教师经常采用竞赛、评比、获奖奖励等方法。鼓励青年学生力争上游,通过比赛争取竞技精神;通过评议,学生很容易认识到个人努力的程度会影响集体荣誉,以及对集体荣誉的期望所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自觉协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通过体育比赛奖励获胜者,可以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让他们享受胜利的喜悦,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能使失败者具备克服困难、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
4.在美育中彰显红色精神。
为彰显红色精神,学校以音乐、艺术为切入点,以歌唱、绘画为媒介,结合校本德育特色,突出红色主题,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追寻红色足迹,用歌声和画笔唱响红色梦想,带领师生回到我们生活的日子和卢兰伦这些立下丰功伟绩的革命先驱的征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辉。我深感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增强团队的默契和凝聚力,在友好相处、合作互助中提升对红色精神文化的鉴赏能力。
(二)绿色课堂文化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最有生命力的颜色,象征着文明、民主、科学、公平、关怀、尊重、包容和安全,象征着和平、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绿色课堂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宗旨的人文课堂,具有张扬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绿色课堂不再是教师独霸天下的“讲堂”,而是连接课堂内外的桥梁,是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策划中心,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是学生享受学习乐趣、接受情感熏陶的沃土,是师生相见的绿洲。
1.推进绿色德育,营造绿色人文环境。
在德育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实践模式。坚持生活实践原则,以活动为师生体验德育、提升素质的载体,使师生在* * *建设* * *享受* * *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德性,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首先是营造和谐融洽、民主合作友好的人际关系和客观公正、互谅互让、抑恶扬善的集体舆论环境。二是构建绿色德育资源网络,研究绿色德育与社会、家庭的关系,探索如何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人际关怀和生态道德教育。三是构建绿色德育模式,用绿色德育的理念重新审视和理解现有的德育实践,找出薄弱环节,从自然生态德育、社会生态德育、学校生态德育、课堂生态德育等因素入手,努力构建以“绿色德育”为特征的德育模式,确保德育的针对性、创新性和有效性,通过绿色德育的推广,打造绿色课堂。
2.稳步推进课程改革,打造绿色生活课堂。
为了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机”的新课程理念,我们实施“双导”(导学方案,思维导图;教师主导、学生主导)的课程改革和“互助式”作文教学改革。以导学方案和思维地图为载体,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师生“爱、助、乐”的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生动学习情境中,自主、主动、自在、自悟、自得,在多方位互动中欣赏、想象、思考、表达、交流、质疑、创造。最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精神的滋养、能力的生成、情感的熏陶、气质的陶冶,让每个孩子的个人潜能得到发掘和超越,课堂充满活力、和谐快乐。第一,加强集体备课,保证编写高质量的辅导教案。每个辅导计划的特点应该是字面上的学习目标,有问题的课堂知识,以学生为导向的结论,总结和规则,有限的学习效果测试,以及定期执行辅导计划。此外,知识点、学习要求、课堂测试、常规结论、例题、训练和作业都要整合到辅导计划中,让学生预习、讨论、作业。二是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激励作用,以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以情境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第三,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巧妙提问,利用设置问题的激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四,用成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成功中获得动力,增强学习的动力、热情和信心,主动争取新的成功,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3.坚持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绿色体育课。
首先,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比如通过游戏来吸引兴趣,为主题教学创设情景,采取师生讨论、研究、语言鼓励等教学方法等。,练习的形式可以独立,也可以组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逐步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其次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如利用篮球、足球等学生非常喜欢的项目或其他学习内容。通过教学,他们真诚地喜欢并愿意参与,逐步提高他们自觉和积极的实践,并建立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三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坚持性。比如通过耐力练习和球类运动练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他们持之以恒,经常坚持,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第四,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独立性,逐步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第五,教师教学的灵活性。要改变过去“千人一班,万人一班”的教案,采用“逐项教学法”,加强每节课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4.让美育充满绿色活力,焕发绿色课堂的生命。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打破以美育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进艺术素养形成为核心,以艺术实践探索为主线,以人文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新的美育教学体系。一、定位课堂,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角色、任务中学习和理解美。二是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去审美,引导他们多看、多讨论、多动手,多参加书画比赛、剪纸比赛、歌舞比赛等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第三,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来丰富学习内容,渲染情境,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对美育的浓厚兴趣。
(三)蓝色信仰文化
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冷静、理智、安详、浩瀚,具有冷静的特性。蓝色信仰是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和“总闸门”。
1.坚持德育,培养学生蓝色信仰。
始终坚持“成功教育”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责任、奉献、学习、表达、解决”五种能力的培养,将“爱国守法、礼貌诚信、团结友善、勤政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落实到学生蓝色信仰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中。一是充分利用集会、班会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广播电台、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校园网、校刊等积极宣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努力营造学生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成为新时代合格公民的良好氛围。二是注重发现、树立和推广先进典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争创“励志之星”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舞台。第三,在各班学生中,深入开展“树立理想、树立信念”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自己的短期目标,明确树立远大理想和树立短期目标的意义,正确认识远大理想和短期目标的关系,使自己的理想建立在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相结合的正确理想基础上。
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蓝色信仰教育。
通过学科教学渗透蓝色信仰教育,具有“范围广、数量大、实践时间保证、知识载体丰富”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为了更好地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信仰教育,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个科教校之前,教师不仅要掌握课本的知识内涵,还要深入挖掘课本中信仰教育的内在因素。在教学中,要努力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二是渗透在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中。各科教师要注意增强思想内容,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注重思想内容的呈现,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三是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个人特长。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渗透在课堂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在课堂管理和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中,各科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态度。
3.在体育运动中渗透蓝色信仰教育。
一是通过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的有力数据和相关资料,大量运动员创下全国和世界纪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教育。二是通过体育课程,对许多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使他们在和谐、平等、友好的体育环境中感受集体温暖和情感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第三,通过体育活动,给学生。
对自己、对群体、对社会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坚定的信念,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4.将蓝色信仰教育融入美育。
一是通过以听音乐、表现音乐为重点的音乐教学,教育学生真善美的理想信念,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相得益彰,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通过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演和创作活动,教育艺术的功能和价值,展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三是通过合唱、合奏、歌舞表演等群体音乐活动,进行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养成* * *参与、相互尊重、人际交往、关心社会音乐生活的素养。四是通过绘画、欣赏、创作等教学活动,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和追求美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高尚的情操,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从热爱自然之美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美,以祖国悠久灿烂的绘画文化为荣。五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优秀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教育创作态度,弘扬追求真理、向往光明、认真拼搏的创作精神,增强学生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