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镇的文化历史
2006年4月5438+0被命名为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2010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白沙自然资源丰富,人杰地灵。这座千年古镇在20世纪上半叶之所以闻名于世,除了经济繁荣、文化底蕴丰厚之外,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办学历史。
65438年至0868年,清朝延至同治七年。邓氏盐业江津帮创始人邓青莲(原名,字石泉)与发起会盟筹款,在黑石山创办聚奎一派。此后历经书院、学堂、学校。聚奎成立100多年,人才济济,群星出江湖。
聚奎学派是巴蜀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代书院之一。1992,聚奎中学被列为全国名校。2012年9月26日更名为重庆市聚奎中学。1905年底,邓鹤祥创办了四川最早的女子小学之一——私立女子新学校(现位于重庆工商学校)。
1937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期间,大量工厂、企业、文化单位和社会人士随沦陷区国民政府迁入。当时搬到白沙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学校。时任国名相府教育部长的陈立夫主持创办了一所全公费的民族中学,开设了大学预科班后,白沙镇便担起了重任。
1939年初,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四川服务团首先在白沙镇成立,负责安置来自敌占区的中小学教师。
1938重庆女子师范学校迁至白沙六马岗。
4月1939,12日,剧场教师第三服务团附属中山中学第一班从重庆搬到白沙对岸的沙滩上。直到1941年8月才并入德感坝的全国第九中学,成为其高中的第三分校[“两弹”邓稼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火、中科院院士夏,都是当时的学生]。
1939年,川东师大也迁到白沙。
1940国家十七中由巴县迁至白沙。办学至8月1945,再次迁至金港坨,改为国立江津师范学院。
9月20日,1940,教育部创办的国家女子师范学院在白沙新桥开学。院长是原教育部督学谢训初。教授中有、魏建初、、吴伯超、台静农、、吴、沙梅、余雪曼、柴德庚、李、李等著名学者。从此,这所女子师范学院就是中国唯一的女子最高学府。1946年8月迁至重庆九龙坡原交通大学(现美术学院)(老教授任院长),1950年6月与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同样是在1940年,教育部专门设立的大学预科班位于曹楚等名人工作过的白沙绿溪半岛,1946年并入女子师范学院。
1941教育部在白沙开设第四中山中学和第八中山中学。
教育部在白沙新建了国立女子师范专科学校、国立女子师范专科学校和其他中学。
在同一时期,白沙当地的小学和中学有所增加。除了最早的聚奎中学(1870 ~至今);江津师范学院(创建于1904,于1934年9月迁入绿溪半岛新建的教学楼。自成立以来,于2006年2月并入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江津校区。2008年4月,11,更名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1930创办的私立新女中;白沙镇区女子初级中学。1941年秋,由周至德总祠及其分祠建立私立至德初级中学,由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建立私立平绣中学。截止1942年底,白沙镇有大中小学校近40所,常年在校生1万余人。白沙镇在抗战时期真正成为“学生镇”,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正因如此,白沙、沙坪坝、北碚被称为重庆三大文化区。
这样一个“文化小镇”,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汇聚了大量不同层次的文化单位。国家中央图书馆(蒋·)于1939年从重庆迁至白沙。国家编译馆(陈克忠任馆长)也相继搬迁。
正是由于各级学校、文化机构、团体众多,吸引了众多的教授、学者、作家、艺术家、名人,造就了抗战时期白沙镇人文荟萃的繁荣局面。他们在这里教书、任职、生活、游历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成就深远。
3月27日,1942,大学里的预科班班主任曹柱兼任社长,创办白沙周刊。同年2月5日65438,由张忠恒发起,在光华路7号成立白沙实验简报社,创办白沙实验简报。白沙团委也在1942、1943、1945三年间陆续创办了白沙青年周刊、时代画报、人民周刊。
1942 3月29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日,白沙音乐教育促进会与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合作,借用绿西半岛江津师范学校场地,举办“中国音乐月万人大合唱”。由陆谦作词、吴伯超指挥的《白沙镇之歌》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史无前例的万人合唱。
3月1944,19,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冯玉祥和妻子李德全参加了在白沙镇西河坝举行的募捐大会,目的是宣传抗战,多造飞机,支援前方募捐。在捐款会上,* * *筹集了650多万元,创造了四川的纪录。事后,冯玉祥撰写了《最爱国的小镇——白沙》一文,激情四射地描述了那次捐款大会。
解放前夕,1949年春,吴率先在六马岗女子新学校旧址创办“白宫文学院”,邀请吴宓、讲学。
解放后,1951在白沙建立了商业、农业、手工业、教育、文化、卫生、畜牧兽医、中医培训等八所各种类型的专业学校,这是白沙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白沙镇自20世纪50年代起设立的学校有江津白沙戏剧艺术学校、川南工业管理学校(1987迁至重庆市北碚区麻鞋镇,2001升格为重庆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与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合并成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有7所中学,10所小学。据1985统计,有6800名学生。
2007年,白沙的教育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有各级各类学校50多所,师生4万多人。是黔北和江津的教育文化中心。
悠久的历史铸就了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孕育了独特的魅力。著名爱国诗人、重庆大学创办人之一吴,地方历史学家邓绍钦,中国画家,农学家程绍炯,气象学家许,细菌学家,心脏病学家邓庆增,经济学家,教育家严世福,爱国将领夏,,书法家,油画家陈可之,作曲家王希仁,原国家女排主教练邓若曾,原国防科工委主任、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院士、中国科协主席、土木工程师吴、当代科技创造发明家等都曾在这片沃土上生活、学习或工作过。
中国* * *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原国民政府军委副主席冯玉祥将军、宋美龄、梁漱溟、黄炎培、詹姆斯·加雷斯·恩迪科特等都在白沙留下了感人的故事和大量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