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诒让的主要成就
论儒家经典的训诂
在经学训诂方面,孙诒让的代表作有《周礼正义》和《墨子训诂》。《李周》又名《周官》,共分六章:《天官注载》、《地官司徒》、《官纯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一章汉初失传,后由考增补)。孙诒让认为《周礼》是周公太平之书,是前王政教所撰,是周代法制的总结。然而,自秦汉以来,儒家思想无法融会贯通。郑玄疏于朴质,贾逵过于粗心,于是在1873开始著书,直到1899才完成《礼记正义》八十六卷。前后用了二十六年,孙诒让的《礼记正义》一书《礼记正义》一书《礼记正义》一书《礼记正义》一书《礼记正义》一书《礼记正义》一书《礼记正义》一书《礼记正义》它为李周的可信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章太炎称赞李周为古今之说。梁启超也对这本书大加赞赏,说这本书可以算是清朝最后一本书,也是最好的一本书。
孙诒让觉得清末国家有政治腐败的危险,就用墨子来攒钱,努力工作。这种全面的道教技能能够应对危机,他的知识足以有益于当前的局势。在清代毕元、王中、王念孙父子等学者整理的基础上,经过十年的潜心思考,写成《墨子注》十五卷。经过孙诒让的收集和解释,《墨子》已经成为人们阅读的好书。至今没有一部《墨子》校注能超越和取代《墨子注》。尤其是对薛明、光学、力学等与近代西学相通的知识的阐发,更是与孙诒让的努力分不开的。就连墨家在近代也成了显学。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论说,以墨子为首的先秦诸子思想的复兴是思想解放的一把钥匙。
在古文字研究中
孙诒让的《文琪例》是我国第一部解读甲骨文的研究著作。王于1899年发现甲骨文后,第二年殉难,疏于记录和研究甲骨。1903年,刘鹗将甲骨编成《铁云藏龟》说:没想到隔年就能看到这个奇迹,爱玩。我尽力校对了两个月,前后重复的人都参与了对方的解读,只是简单的文字。1904年,它被写成两卷本的《文琪范例》。全书共分十章:日月、贞卜、卜氏、鬼神、卜仁、管氏、国方、礼、文、杂例。训诂与考证并重的制度,开创了古文字考释与古史考证相结合的先河。孙诒让考证有185个字* *,虽然大部分是在与单个金文的比较中认识到的常用字,但他毕竟是系统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孙诒让还著有《明远》两卷,全面贯通声、形、义,从商周发展追溯古文字起源,以甲骨文开启古文字研究,被誉为划时代之作。
地方文献的整理
他们继承了清代浙江学者关注地方文献的传统,以整理乡村贡献为己任,也为地方文献史料的编纂整理做出了巨大贡献。1877年编入《温州经济志》三十六卷。唐宋至清道光年间,温州六县藏书1300余册,1759册。做到每一张纸都对先贤的遗产只字不提的地步。本刊按四大类,在每一书目下,收集和记录了原书的序跋、目录、前人的评论。如有错误,稍后更正。这本日记充满了巨大的财富。以其严谨的体例和详实的考证,被编目界称为最著名的地方文艺志。
贾府藏书。光绪十四年(1888),父子二人修建图书馆建筑“玉海楼”,李文田题写“玉海楼藏书”字样。十多年来,他先后购买和收藏了9万多册、4600多种图书。也有许多著名作家的手稿、手稿和校对,其中包括约4000本善本。俞海楼图书馆与宁波范天一阁、南浔刘家业堂并称为江南三大图书馆。他去世几年后,藏书依然存在。之后大部分图书归浙大图书馆。他编有《玉海楼专录》,藏书384种,2656册。《肖静室书目》记载的图书有983种,7万多册。《玉海楼善本书目》有533种记载。他早年编著了《温州经典年谱》、《四Ku全书总目提要注释》、《四部别录》等目录版本专著。梁启超、章太炎、郭沫若对他的评价都很高:梁启超称赞他是“无缺点之人,使其学于庙堂,学有所明”;章太炎称赞他是“三百年来无与伦比的替身”;郭沫若尊他为“承前启后的大儒”。解放后,“玉海楼”图书馆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题写“玉海楼”牌匾。“玉海楼”图书馆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藏书印有《乔婷集》、《中有容钱》、《京味诗》。
此外,孙诒让还撰写了《温州建城沿革表》,编纂了《温州古史》,整理了《永嘉县志》,参与了光绪《永嘉县志》的编纂,协助编辑了《永嘉丛书》,收集了大量的地方碑刻拓片。他致力于温州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历史事件的整理,为后人研究温州地方历史文化提供了便利。孙诒让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其学术强调经世致用。主要著作有《周礼正义》、《周礼名人》、《墨子传》、《古楚辞遗事》、《古楚辞集》、《文琪举隅》、《名媛》、《礼记》、《温州经志》、《传》。著名学者张舜徽说:“让他学习,老老实实,兢兢业业,精通经典,特别善于说词。”他的《李周正义》被认为是乾嘉治经方法精神与永嘉用经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文琪举例》是我国最早的甲骨文研究专著。《明远》开创了甲骨文考据古文字的先河,其方法和体例为古文字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周礼正义》是一部论证周代官制的书。它是清代新经典中最新的学术巨著和最高成就。《李周》原名周官,西汉末年被刘欣称为,东汉郑玄、唐代贾编辑。但这部经典由于官职众多,人物古老,诉讼漫长,很难治疗。同治七年,孙诒让认为《周朝正史》一经问世,便是周公带来太平之法,脱胎于政教,决心为之重新研究。一开始,罗菊的《汉唐至清代儒学论》被记录为长本,后有《周官正义》,再有《郑疏》作为补充,记录了儒学的不同含义,以供讨论和区分。但是他把自己当成了校对,还是有一些错误。孙诒让视翟墨为圣人,墨子是“振兴世界,拯救我们的生命”的书。十年禅修后,他会集众议,根据《尔雅》、《说文》纠正他的教诲,根据古文、篆书、隶书校对他的文字,从而改其错误,简化文字,便于背诵。他还对墨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在书末写了《墨家传》、《墨家年表》、《墨家教考》、《墨家概论》、《墨家诸子钩沉》,为后来的墨家学者研究开辟了许多途径。于是这本被埋没了百年的古书,得以重获光明。该书出版于光绪二十一年,德清俞樾作序称赞:“墨子以来无此书。”梁启超认为:“既然这本书出版了,那么墨子是人人可读的,近代墨学的复兴都是以这本书为指导的。
要治训诂学,必须对篆书有所了解。在我国历史上,钟鼎字从宋代开始就有欧阳修书写。虽然可供临摹、解读、评论的书籍越来越多,但只是收集材料,未能深入发掘。甘家文人只是固守《说文解字》,从不越界。直到清末,吴大猷才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著有《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并从全文出发探讨字形和文字的意义,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孙诒让从十七岁开始就迷上了金文。盛年时,他去了趟焦山的周鼎,带回了几十篇论文。据说这三十年来,我们见过几千种拓墨,每次想起来都像古人。他的三卷本《古书拾遗》是根据吴大猷的书改编的。用字与金文校勘,并以宋代薛尚公的《钟鼎彝历代手工笔记》、清代阮元的《钟鼎鸡骨斋手工笔记》、吴荣光的《云清阁金石录》三书的错误为例。嗣和的《古》读之,反复琢磨,又获得新的含义,并于光绪二十九年写成两卷本《古论》,以纠正的误解和他以前的著作。他的成就超过了他的前任。然而,他对古文字的研究并没有就此止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时,丹徒刘鹗选编甲骨1000块,光绪二十九年(1903)印成《铁云藏龟》六卷,公之于众。
当时学者张半信半疑,直指其为伪造品。而孙诒让,看了他的书后更是如获至宝,认为这是研究商代文字的可靠材料。我努力思考,努力学习,解释它的形式和意义。我把甲骨文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区分,把大部分的字都一一区分了。次年(1904),我写了第一部甲骨文专著——《文琪例》两卷,开启了甲骨文研究之路,成为这项研究的先驱。第二年,孙诒让将《说文》中的金文、甲骨文、石鼓文、贵州红岩等铭文与《说文》中的古文字进一步校勘,列举其差异,明确其变化的根源,以此来探讨古文与《大小传》的演变,并撰写了《明远》等七部著作,对古文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将古文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就像《杂气》是孙诒让通过阅读周、秦、汉、魏、齐梁30多年来的78种古籍,并与他人的意见相互参照,从而校勘文字、释疑纠错而成的一部考据名著。其考据、释义皆详审,学者交口称赞。《舒舒林》是他晚年走过的一个学术系列。书中收录各类考据、语句、解说、序跋、钟鼎解说、金石、笔记等专著120余部,展现了他一生学术的全貌。
《温州经典编年史》是孙诒让早年对唐宋至嘉道时期温州1300余种著作的专著。分类遵循四个部分,副标题是指四个数据库的总目录。每本书下都收集了原书的序跋和前人的评论,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宣示其精华,修正其错误。这本书写于光绪五年,历时八年。从那以后,各县市都在写地方文艺,为夫所导。
总之,孙诒让写的每一本书都会更有原创性。余杭的张为人傲慢,但他非常钦佩孙诒让的知识。光绪三十四年(1908),他在给孙诒让的信中说:“自德清定海二司(俞樾)生,失其光,得其独夫。”他还夸赞自己的学术成就,认为“治六艺,次于墨家,其专足以搓韩吉,三百年必翻一番!”著名于清末,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不愧为甘家之后的朴学大师。西学东渐以来,孙诒让早在光绪十二年(1886)就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的科学文明和政治思想。后来,痛苦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强调新学,多方搜集时事政治书籍,探索救国强国之道。他坐而思之,起而行之,逐渐走出书房,阐述西学,讨论改革,兴办实业,推广学校,试图启迪民智,革新政治,以救亡图存。
自甲午中日战争以来,当年7月,孙诒让挺身而出,毅然承担起瑞安县防治局总局长的重任。他告诉浙江巡抚廖寿六项重要任务:封锁海口,修复城墙,建造堡垒,购买军火,检查嘉宝,筹集捐款。并努力在瑞安策划实施。清廷在签订《马关条约》时,孙诒让感叹“今之局势危殆,天下已凉千年”,于是举着“移山填海之徽”,主张成立兴儒会,并撰写了《兴儒会略例》第二十一条。他希望通过这个民间组织,“整合谷中四十万人”,民众集资办银行,办企业,修铁铬,开矿。
康有为给公车写了一封信,要求改革,要求变法,深深佩服其中的症结所在。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庚子之战的恢复,孙诒让感叹时世艰难,心情沉重。光绪二十七年春,清廷迫于形势,重申变法维新,并下诏求字。在盛宣怀的要求下,孙诒让做了10天的杜门。针对当时的政治弊端,他写了40篇《变法篇》,主张废除朝臣,清除冗官,废除内务府和宦官,建立预决算的财政制度,设立议会,设立报馆,允许民众发声,设立商会,实行民兵,经营警务,管理冶炼,开办工厂,重耕大量内容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盛宣怀一直不敢去投奔陈,但他知道所谓的变法只是一个谎言。
至此,他深感清朝政治无望,政治立场由忠君救国转为同情反清革命。当时浙江是光复会的根据地,革命活动风起云涌。光绪三十三年五月,秋瑾被捕。他让湖广总督张之洞电告他的侄子浙江总督,设法营救他。光复会成员、嘉兴“文泰初会馆”会长敖在温州避难。他深为“雍、芮耳目甚多,非避噪之地”所忧,通过朋友保护他们免受东侵。同年,乐清虹桥强明女子学校主任、光复会成员陈乃馨聚众发表“新民歌”演讲,宣传革命,县里下令逮捕。陈谦来到温州,孙诒让铤而走险,将其延伸到家中,保护其不渡日,并再次挺身而出,与浙江公使鲍芬、温州知府西伦等争夺,为陈乃新申遗辩护。
几经波折,这场风波终于平息。这些都说明,孙诒让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时代潮流支持旧民主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这也是他一生难能可贵的。晚年的孙诒让只好退而求其次。以墨家的实干精神,努力为桑服务,兴办教育,开展各种实业活动。光绪二十二年(1897)至三十二年,与黄、绍弟兄弟等人创办瑞安农民友好协会,并试图改良农耕、桑作。嗣还派人到湖南、湖北两省视察矿山,成立了一个有钱有势的矿业公司,在永嘉开采铅矿。为了开辟海上交通,成立了大新轮船公司,包租湖广汽船航行于瑞安和上海之间。后来和南通张謇等人在上海成立江浙渔业公司,渔船开始在沿海地区使用。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七月,瑞安成立县商会,推举孙诒让为宰相。他在任期间,为收回苏杭甬权,与常守谦、刘金早等成立浙江路拒会,并在瑞安设立分会召集清廷,坚决反对借英,努力筹措自办经费。在地方事务上,孙诒让认为“自强的起源不应先于学问的发展”。所以他在教育上花的心血最多,取得的成果也最多。从光绪二十二年(189)开始,他在瑞安一个县开始了他的教育,创办了一所算术学院(后改名数学与规划学院),培养科技人才。它对德智体教育的培养和书院的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几天后,他创办了方言馆和瑞平化学学校,专修外语和化学,还在县城创办了养蚕馆,改良养蚕技术。经过五年的办学实践,光绪二十七年(1901),学计划馆与方言馆合并扩建为瑞安总校,分中、西、数三个专业班,对15岁以上、30岁以下学生实行中等教育。为了普及教育,芮城各个角落都设立了四所蒙学,作为幼儿上学的场所。后来,建立了德祥、义乌和文轩三所女子学校,使中产阶级家庭的妇女也有机会接受教育。在培养师资、造就专门人才方面,他曾派遣高飞、瑞安增通学校的陈凯、徐帆到日本学习数学、物理,并邀请日本家长建议孩子在高飞学习。一年之内,有20多名学生在瑞安杜东留学,这是浙江教育史上第一次出国留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设立学堂。
孙诒让在文初人和两国政府的提拔下,于当年10月出任文初教务处宰相。他的教育事业从瑞安县推进到浙南。孙诒让在担任教务处总理期间,首先对温州附中进行了整顿。并深刻认识到,要普及教育,必须培训教师;培养师资完全靠师范教育。次年夏、六月,决定在文初设立师范学校。温度学校的地址是在司前的前学校教师大厅。
为了解决建校后的建设经费和常年经费,他极力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在官绅之间扶持。花了三年时间,累死我了。最后,以3.6万元巨款,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成温州师范学校,校舍13栋,平房12间。那一年,有240名学生注册。提前,为了培养小学教师以解燃眉之急,我曾经在温州附中举办过物理、化学、博物、体育、音乐等科目的研讨班,半年就快毕业了;同时,集合各科小学教师,每年暑假举办短期研讨会,提高在职教师素质,逐步使新教育事业步入正轨。在任期间,他* * *筹集教育经费50多万元,在温州16个县创办各级学校300多所。他对山林开发的贡献受到朝野的称赞,被任命为学部二级顾问官,浙江省学者。
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被全省学界推举为普通教育会会长。(蔡元培校长上任时间不长。副总裁孙毅出任总裁)。此时,他环顾国内教育形势,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办学经验。回复陈在教育部的“教务平议”和“教务科议”,对国家教育计划提出建议。其陈都是一个精辟的见解,击中要害。他这种讲工作、实事求是的作风,除了学术著作,在教育上也是看得到的,真的是新教育的先行者、开拓者。孙诒让死后,《清史稿》出版。后来温州六县的人,为了记住他们的拓荒教育,买地建园,建园图书馆,以示敬仰。瑞安故居图书馆玉海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瓯海区慈湖南村词园和词库的词作也是温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诒让主张普及教育。他起草的《文初校务科暂行学校管理法》中提出,民有智愚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各地要广泛设置小学,做到城里没有学校,家里没有孩子。普及教育应该从官员开始。他提出“欲得全国未受教育之人,必先求天下未受教育之官。”他提出,清政府明文规定,十年后,非史静大学毕业者不能当知府;各省中学未毕业者,不得为县。十年之内,由于史静大学堂和各省中学的名额有限,这个要求暂时不能满足。因此,可以采用一种替代方法,即设立一个简单的官员管理学校,让官员通过短期学习接受新的教育。
孙诒让还重视师范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他认为“先不设师范学院而兴学,不如不要任何资源而耕耘,平平安安地收获。”“西方老师大多是老师,所以胸有成竹。孙怡让认为“学校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个性,这将永远影响孩子们的心灵。”。因此,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第二,教师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三,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第四,教师要有科研能力。第五,教师应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孙诒让以其对教育活动的杰出贡献和对教育思想的独到见解,赢得了晚清教育界的一致推崇,在近代教育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主要教育思想和观点是:
(1)兴办职业学校,寻求教育救国。从1895年冬开始筹办学校到1908年夏去世的十年间,在他的大力倡导和苦心经营下,温州各级、十六县已有300多所学校,数量居全省之首。这为温州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2)注重学以致用,培养人才。孙诒让办学的目的是培养“急需”的人才,以“济世于弊”,使国家富强。在他看来,西方列强的强大文明在于其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主张开办新学校,设立新闻局,开采五金煤矿,发展农业和桑树。建议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学、机器制造、农业矿化、电学,在县乡设立学校、书店,教农工商读书算账,开发民智。他非常重视实用知识的教学。他所主持的文初分馆,在课程的制定上,与清政府颁布的戏校章程有所不同,如删课、将中国文学改为中文、历史地理使用自制的地方教科书、评论中外政治沿革和时事等。还增加了普通话课,学习和推广普通话。
③倡导教育大众化,注重教育公平。孙诒让非常重视教育的普及。1902年正月,由学策馆和方言馆合并而成的瑞安总校开馆,在瑞安县城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角各设一所蒙学。他认为,人民的普遍知识应该总是由每个人来平均,这样他们才能共同努力实现文明和进步。为了普及国民教育,他还提出“全国的知识分子,如果他们的孩子不上学,就要受到惩罚”,“全民领导国家,但要知道学习才是标准”。他还制定并试行了农村小学对贫困农民子女设置免费或减少入学名额的办法,提出了“优秀学生的父亲和哥哥”、“设置女学学位奖励女学”等主张,以鼓励一部分贫困农民子女上学。
④重视人格教育,优化师资队伍。在教育普及方面,孙诒让提出了“教育之道,在于与人合而为一,以优待庸人”,强调“体、智、德必须真正进化”,认为“培养人格是中外教育的必由之路”。鉴于当时学校的实际情况,专门开设了操行课,和其他科目一起记录分数。重视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老师的人格是什么,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它的影响永远不会消逝。”为了办好学校,发展地方教育,他选择聘请热心教育事业、有真才实学的著名士绅负责学校事务,担任教育管理职务,并聘请优秀教师到学校任教。为了培养合格的教师,特别是解决合格的理化教师短缺的困境,他决心创办温州高等师范学校。光绪三十四年(1908),温州师范学校成立,为温州教育树立了一面先锋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