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连家莲的二三事。
1985秋天,九月,连绵的秋雨持续了多日。抬头望去,山上的树木在雨水的冲刷下更加茂盛。在四川路,葫芦河的水流量比平时增加了很多,雾蒙蒙的山川笼罩在烟雨之中...此情此景,面对即将离开这份工作数年的地方,以及那些朝夕相处的同事和同学,充满了深深的感触。
我拿着当时林业厅科教科的调令到连家边林场报到。那时的连家连,比往年所在的包子川、东华池都方便。309国道从学校门前经过,每天都有班车到延安、息烽、合水。退耕还林(从油厂到国有林场)后,为了解决林场职工子女上学难,建了这所九年义务制学校。招收平定川、太白、连家边几个林场的学生。建校之初,新校舍还没建好,礼堂、仓库、职工医院前的一排石箍基尔宁教室就用上了。野战部礼堂白天当教室,晚上当学生宿舍。校舍和教学条件之差可想而知。但是老师们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开展教研活动。为数不多的几个随班就读的老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指导,进行交流、帮助、指导。学习和工作氛围非常和谐。
二。第一个教师节
场部旁边有一个果园。刚到连家连的时候,正好是苹果成熟的时候。看果园的马阿姨和薛阿姨时不时给我送点苹果。从领导到员工,对我们新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在这个寒冷的秋天感受到了深深的温暖和温暖。今年9月10恰逢第一个教师节。林业部、总场、各林场、林业站领导来校慰问老师。除了分发慰问品,他们还召开了座谈会。领导们首先向与会的全体教师表示祝贺(当天所有林场学校和林业站的教师都聚集在连家连林场),然后从国家的宗旨出发设立教师节,让教师为国家和林业建设。以及对老师的期望和要求,很多老师也做了陈述。我的口头发言主要讲了两个方面:教师节的设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和教师地位的重视,教师如何加强自身素养,得到了与会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我记得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有很多吊唁。我记住了其中的三个,一个手提袋,一个带圆珠笔的不锈钢伸缩教鞭,一支签字笔。当时我们是第一个看到这支签字笔的。有人说是舶来品,但当时觉得很新奇,很珍贵。事实是,我们今天司空见惯,每支笔一元钱就能买到。每次想起来都让人感触良多。这几十年我们国家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变化,真的可以用“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来形容!会后的晚宴上,几个林场为这个节日宰杀了牛羊肉。节日过后,他们在大炉子上给我们免费食物很多天...
在后来的教学生涯中,我连续度过了34个教师节,但我记忆最深的是在连家边林场职工子弟学校度过的第一个教师节。
3.参与学校建设工作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林场东边的果园里新建了校舍,教室、学生宿舍、学生灶很快建成并投入使用。我们所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在放学后,周末和假期积极参加学校的建设工作,改造和绿化校园,平整操场,铺设教室地板,并亲自为教室和教职工搭起天花板棚。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有的教师都是新建的教室,员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在高炳生校长的带领下,在刘致妤老师的技术指导下,我们利用周日和节假日对学校所有教室、宿舍、食堂进行了吊顶。
我们用一个黑色的水桶在墙上画线,量好尺寸,凿好眼睛,穿上芦苇,用丝绸绑起来,就形成了一模一样大小的方格子。然后我们把刷了白色和浅绿色油漆的油毡纸放进去,平铺在这些方格子上,然后固定。一开始并不顺利,进展缓慢。后来我们熟练了,就干的更顺更快了。当时是占用节假日,工作几十天。没有人给一分钱补贴,没有人干完活回家,没有人在大炉子上买菜。没有人抱怨,抱怨,也没有人抱怨。
在绿化校园的工作中,发生了一件事,30多年后仍萦绕在我心头。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春,我带领学生在塔尔湾林业站对面的山上挖刺柏苗。这个地方风景很美,悬崖上的石雕就在这里。
据考证,“蓝天”二字为明代嘉靖状元陈云所作。他在宁夏任职,嘉靖壬子年(1552)路过这里,在邮局待过。那是初春的清晨,旭日初升,朝霞倒映水面,金光浮动。庙村河西岸的悬崖和树林被霞光映照着,蓝中带红,美极了。陈云看着这景色,用浑笔写下了“天是蓝的,天是蓝的”。后来富平惠东的监工根据检查,把这块石头刻了下来,留在了这里。
上班前,学校领导反复强调要注意安全,我也做了具体安排和分工。然而,在即将完成任务返回时,几个同学发现了一棵树形很漂亮的杜松树,于是建议把它挖下来带回去。杨姓同学抡起铁锹头往下挖的时候,孟姓同学把头往前一顶,结果孟姓同学的头被砸破了,鲜血瞬间顺着学生的头和脸流了下来。那个学生抱着头说,我没事”但是看到这一幕我当场就晕倒了...然后就来回职工医院换药。结果没有大奈,帽子被剪了,头皮也破了。这让我害怕了几十年。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新校园变得更加美丽了。我们用汗水浇灌了校园里的绿色小树苗,现在它婀娜多姿!
我的同事
当时连家砭林场职工子弟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分为中学部和小学部。?该校校长高是一名知青,上世纪60年代从兰州铁路中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到当时的兵团农场工作。70年代中后期,一部分知青被招到长庆油田当工人,一部分回城安置。但当时因为他已经和当时农场里一个姓李的女工结了婚,有了两个儿子,所以错过了这些机会,留在了农场,在后来的林场职工子弟学校当老师。开学时,他从大山门林场职工子弟学校调到连家连负责学校工作。虽然他不是正规学校出身,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刻苦钻研,使他成为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的专家。当时他正在西北师范大学函授大学就读。他亲自上课,身兼数职,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青年教师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0年代,分行党委书记、副行长孟凡义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和西北建设。他来自中原河南,在当时的西北林业建设二师兵团农场子弟学校任教。新学校成立时,他从基层林业站职工子弟学校转到连家边林场职工子弟学校。孟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他亲自参加学校所有活动,带头参加老校活动,亲自上课,自己制作教具。他为人随和,朴实无华,平时也不爱整洁。不了解的人很难从外表判断他的真实身份。
教育局长孔永祥是从大山门林场职工子弟学校调来的青年才俊。他毕业于当时的庆阳师范学院(今天的陇东学院),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真正意义上的毕业生。他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知识渊博。他是青年教师的导师,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小平、王、刘发荣、梁、赵发红、苏伟、李、王守泰、齐湘平等教师是学校优秀的教育教学骨干和教改专家。他们的到来给学生的教育成长和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我和同事们记忆中的老师有:、、、余、邢春月、安、赵、周阿英、拓美英、宗宪伦、马春丽、陆、康夏玲、程中健、沈明河、敦威、刘正平、石翠花、尹学良等。他们已经工作了几年甚至几十年。
如今的子午岭绿树成荫,当年的小树已长成栋梁之材。第一届毕业生从这里走向社会,走向全国各地。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业是以树育人。在这平凡而伟大的职业历程中,有我和同事们洒下的汗水和心血。子午岭和岭上岭的人们不能忘记他们,也不应该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