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学欺凌事件
在我的记忆中,无论是建筑精美的厦大群贤楼,还是被誉为“民国第一别墅”的鼓浪屿黄家花园,对黄这个名字都有着挥之不去的印象。说到中国首富,人们自然会想到马云,但清末黄先生的财富,超过了今天马云和王健林财富的总和。这位中国首富有过怎样的传奇人生?01186865438+2月7日,黄出生在福建省金涛区楼下村石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的人们可能根本想不到,这个鲜为人知的落后山村,走出了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在风雨飘摇的清末,人民饥寒交迫,医疗水平低下,婴儿死亡率高。黄的父母很想留住这个孩子,就给他取名叫“朱”,又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阿朱”。阿朱小的时候,家里虽然穷,父母还是把他送到了私塾。可惜好景不长,家里穷得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帮父母种地。12岁时,黄开始跟随叔叔学习美发技艺。经过三年的脱产培训,他一个人扛着美发的担子,走街串巷给人理发。在闽南,黄姓虽然最吃香,但他们家是弱势,剃头业属于基业。黄从小被人欺负,被人冷眼看待,他看到了世界的变化。虽然他很年轻,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黄在理发时从别人的讲话中得知,南阳有许多就业和发财的机会,于是他决定冒险进入南阳。这一年,他才16岁。福建人大多是从中原逃难而来,他们祖先的漂泊好胜的性格是骨子里流着的,这一点在黄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不知道有多少漂泊者葬身波涛汹涌的大海,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受不了长途颠簸和死亡。尽管前路凶险难测,少年黄毅然带着父母变卖祖产得来的36块银元,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南洋。花季少年本应享受人生的美好岁月,而黄少年此时却在经历人生的大磨难。黄初到新加坡,被当地人称为“剃头”。不久后,他流浪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棉兰,最后搬到中爪哇的三宝。黄初到三宝龙,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使生活异常艰难。他经常半饥半饱,居无定所,不得不在妈祖庙过夜。正所谓“既然活下来了,就不能白活”。生活的经历让这个年轻人更加坚定和勇敢。他勤奋好学,勇于进取,很快学会了当地的语言,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结交了朋友。经过几年的努力和节俭,他终于有了一点积蓄,几年的打拼也让他深深的认识到,剃光头永远不可能致富。经过深思熟虑,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改行经商,做了一个肩并肩的小贩。他把理发工具扔进海里,破釜沉舟,准备重新开始。他的决定得到了当地老华侨魏家寿的同情和资助,魏家寿借给他最初的创业资金,做起了被当地人称为“流浪鬼”的生意。从此,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扛着各种日用杂货和土特产,走街串巷,爬山跌倒在三宝城的角落里,一言难尽。因为他接触的村民、华侨都很穷,所以他经常采取薄利多销、易货、寄卖等方式,逐渐获得大家的青睐。不久,黄在三宝市花旗银行附近租了一个固定摊位卖咖啡,并继续经营日用杂货和土特产。这时,黄认识了一位名叫蔡的本地姑娘,并与她结为连理。从此,他们起早贪黑,努力工作,生意越做越大。后来,黄把摊位扩大成一个正式的商店,并命名为“日兴”杂货店。随着生意的不断发展,黄还买了一辆马车,经常驾着马车在附近的乡镇转悠,购买廉价的土特产,贩卖货物。泉州人勤劳、善于经商的品质在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03 65438+2009年底到20世纪初,中爪哇的甘蔗种植和制糖业进一步发展,中爪哇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食糖生产和销售中心之一。黄有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对糖业的发展前景有着独到的见解。1895,果断转行专注制糖行业。这一年,黄27岁。从此,年轻的黄在印尼崭露头角,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从1895到1914,一战爆发时,爪哇糖的价格相对稳定,维持在100公斤,价格从10到12印尼盾不等。黄以较低价格从中小糖商手中收购后,转移到三步聪市。后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黄创办了“日兴银行”,并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虽然爪哇岛远离战区,干扰不大,但由于战争和交通的影响,很多糖商担心欧战会影响他们的出口,犹豫观望。黄则以非凡的勇气果断行动,以每百公斤仅12438+0印尼盾的低价大量买入蔗糖。由于战争的影响,整个欧洲的糖价一直在上涨。在1915到1917这三年间,“日兴行”获利可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的破坏,欧洲的粮食和糖都供不应求,随着西欧航运的恢复,欧洲各国的糖价开始大幅上涨。糖价在1919快速上涨至每百公斤28.4荷兰盾,在1920更是涨到了前所未有的53.45荷兰盾。黄的“日兴行”库存蔗糖不仅销售一空,而且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良机,大量买进并出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利润。其资产突然超过3000万印尼盾,成为爪哇最著名的四大糖商之一。曾经的“剃光头”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称霸印尼的“糖王”。荷兰殖民者为了弥补一战的赤字,战后加剧了对印尼人民和华商的剥削,制定了所谓的《战时所得税法》,规定凡从1914获利超过3000荷兰盾者,必须缴纳30%的“战争税”。当时,在印尼的另一位华人糖王黄被迫缴纳3500万印尼盾的“战争税”。黄后来在新加坡避难,最后死在另一个国家。黄还被要求缴纳“战争税”654.38+05万越南盾,占黄总资产的42%。这些华商虽然按时纳税,但可见殖民* * *贪得无厌,丑陋不堪。当时殖民地* * *规定所有荷兰国民都有减税的权利。因此,当地官员力劝黄成为荷兰公民,以减少税收。日本驻三宝颜领事也试图把他纳入日本国籍,但黄断然拒绝。从此,我认识到中国弱小无能,无力保护海外华商的合法权益,决心“毕业回国”,报效祖国。当时有个朋友曾经劝他回国:“中原有很多原因,不如在这里玩玩。如果你是英雄,乐土在哪里,如何规划结局,不好吗?”但他还是坚定了回国的决心。1919年4月,黄悄悄将积累的约2000万美元资金汇回祖国。四月底,他回到了离开了35年的厦门。51岁,真的是“年少离家”。30多年过去了,祖国还是千疮百孔,什么都要做。考虑到厦门距离南安较近,且厦门有一定的事业发展经济基础,黄定居厦门鼓浪屿租界区。黄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拥有巨大的财富。本来人生可以圆满结束,后半生可以安度晚年,享尽荣华富贵。但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黄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一心一意地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在回国之前,黄考虑过将来如何利用自己的财富为国效力。黄在印尼30多年的商业活动,深刻体会到了银行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1917,华侨糖商遇到困难,被荷兰银行资本蓄意刁难。黄说,“我为我的华侨考虑了很久,不考虑为父母的国家富强,我就只有流动资本而不是我的丈夫”,所以我决定自己开银行。1920年,黄专程来到东方金融大都市上海,与上海《申报》董事长石、胡军(胡碧江饰)等人会面,商谈筹建中南银行事宜。经过多方筹备,6月5日1921中南银行宣告成立,7月5日正式开业,黄任董事长,胡必江任总经理。该行向全国人大备案后,成为当时可以发行纸币的三家银行之一,是全国唯一拥有纸币发行权的民营银行。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中南银行在许多地方设立了分行和办事处。中南银行成立后,还积极投资支持中国各民族工业的生产和发展。此外,黄还于8月在厦门创办了“日兴银行”,1921,以沟通厦门与华侨的汇款融通,促进工商业发展。由于日兴的良好声誉,东南亚各地的华侨纷纷将手中的热钱汇入银行,用于在家乡建房或其他产业。饮水思源,一颗爱国之心的华侨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念念不忘家乡建设。上世纪20年代,厦门岛和鼓浪屿都是小岛,四面环海。虽然海水很丰富,但不能饮用。长期以来,厦门岛和鼓浪屿上的居民不得不依靠“船水”供应饮用水。天气不好的时候,船被风雨阻断,居民没有水用。另外,运来的河水没有经过消毒过滤,多次运输,极不卫生。黄看到水贩挑水卖水很担心,于是决定“建立厦门自来水讲究卫生”。黄聘请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水利工程专业的林泉成为供水公司总工程师,月薪700元大洋,据说是当时厦门最高的工资。黄创办的厦门自来水公司水质被外国专家评为东南亚第一,吸引了外国商船来厦门自来水公司储存饮用水。这是厦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居民饮用自来水的问题。尽管黄因为家境贫寒只在私塾上过几年学,但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厦门大学开学期间,黄应和厦门大学校长的邀请,捐建了一座大楼。原来,在受邀时曾答应以黄的名字命名这座建筑。黄建议将该建筑命名为“群贤楼”。这座建筑因其建筑精美,常作为办公和* * *的中心,曾招待过鲁迅、孙伏园、顾颉刚等著名学者。后来又捐了3万元给厦大的图书和设备。为纪念和表彰黄的热心教育,1931年6月,在厦大主楼群贤一楼镌刻石碑“黄君宜住,慷慨相助,助书,享其谊”作为纪念。这个碑文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那里,向来往于厦大的学子们讲述着这位爱国思乡的华侨的传奇故事。他还先后向华侨大学、广东岭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捐赠巨额资金,积累了数十万黄金。08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和财产,有人建议他加入外国国籍。黄又一次断然拒绝了,说“千万不要加入外国籍,依靠外人。".我无意赶时髦。* * *走向国难,你怕什么?”又是爱国之心。1945年6月5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黄在上海逝世,享年77岁。黄在鼓浪屿的住所,西式的黄家花园,端庄大气,花木繁茂,显示了当时建筑装饰的顶级水平,完全超越了当时各国驻鼓浪屿的领事馆。如今的黄家花园早已是有名的没有星级的酒店,供游客参观住宿。其中,游客一边享受着“民国第一别墅”的奢华,一边看着渔船歌唱,听着夜晚的鼓声和浪琴声,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帕维尔·科尔察金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为虚度年华而后悔,也不会为碌碌无为而羞愧。黄,福建南安人,清末民初成为中国首富。他的名字被列入了1914的《世界商业名人录》,他的一生真的没有虚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等待任何人,从草根到超级富豪,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只有勤奋和敢做,只有不断的奋斗和努力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黄即使起点很低,但到达的高度却很高。他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出身卑微,没有背景,我们仍然可以收获成功。时代的洪流需要这种敢冲敢做的追梦人!赞叹,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沉思!关于鼓浪屿黄家花园作者:项一雪,一位多愁善感的教育家,爱好文学、历史、写作、旅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