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求赞水利人的文章

流水稍纵即逝,光阴似箭。感觉从水利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已经六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每当我回想起自己与水利的不解之缘,总是让我兴奋不已,萦绕心头,难以释怀。

回想起来,我与水利这一伟大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永恒的,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虽然不是我人生固有的刻意追求,但也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偶然巧合。其实从读书开始,我就对水利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和关注。记得当时拿着历史课本,不进家门就学了三遍大禹治水的故事;我知道我国历史上千百次洪水的悲惨遭遇和深重苦难,千里之外的黎明带来百万人,到处挨饿;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既是造福人类和众生的英雄,也是做不好就会成为人类罪魁祸首的深刻道理;我也看到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多少封建王朝因为腐败和频繁的水灾而被推翻和更替,给无数劳动人民带来了衣穿、饭吃、民生。于是,在我的内心深处,种下了水与人类生存繁衍、社会发展进步相互依存、密切相关的种子。记得小时候是1954,刚解放,在小学读书。当年夏秋之际,长江下游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洪水。到处都是一片汪洋,农田里什么也没有收获。我每天赤脚涉水上学,连脚趾头都湿透了。这次洪灾的经历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我们要时刻关心水利的烙印在我心中加深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这个没有专门进入水利院校深造,却长期在组织部工作的干部,在1985年底做出了组织决定,将我调到市水利厅担任副职领导。我二话没说,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与水利结缘有了实质性的飞跃,命运也赋予了我新的内涵。我天天和水利打交道,经常在河海、河流的岸边摸索、敲打。直到退休,我都没有离开过水利部门一天。这种人生经历,大概就是我和水利的缘分铸造的吧!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说起缘分,虽然看不见,但魅力十足。乍一看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间万物之间爱与情感的体现。其实是可以培养和升华的东西,也是促使人进步的力量源泉。刚来水利部门工作的时候,虽然对水利事业有着特殊的感情,也有承担领导责任、把事情做好的愿望,但由于水利是专业技术工作,没有经过专门的水利知识教育和培训,面对的是一张白纸。当时我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借助于我过去的工作经验和认识,我知道,仅仅依靠我对事业的热爱和热情去做工作,做事情是远远不够的,在困难面前退缩更是不可取的。现在回想起来,是我和水利之间深深的“缘分”给了我方向和力量,给了我虚心请教、努力学习的动力。当年我常常想,既然组织上让我到水利部门工作,那就是一种缘分,就是只能给缘分增光添彩,不能作践。于是我下定决心,一方面向许多水利老前辈请教,学习领导和管理水利工作的经验,另一方面向水利科技人员请教,掌握水利专业术语和领导必备的水利科技知识;另一方面,我也找了很多水利方面的书籍杂志,经常在晚上看,让自己尽快掌握水利方面的知识,尽快进入角色。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很快掌握了一些在水利部门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工作要求,渐渐的工作起来得心应手。随后的日子里,我经常和局里的科技人员一起下乡调研水利设施,在河堤、河道清淤现场检查指导工作。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能讲一个一二三四的故事,从来不说外行话。在深入基层一线的实践中,我不仅树立了良好的工作作风,还学到了更多的水利知识,亲身感受到了水利工作者和广大群众为建设水利的辛勤劳动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伟大创造精神。这也增加了我与水利关系的宽度和厚度,让我更加热爱水利工作。为了表达我对水利和水利人的深厚感情,我后来写了一篇《可敬的人》的文章,发表在2月23日《人民日报》1997上,把水利人比作“为地球雕龙画凤的人”,热情地赞美水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赞美水利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任劳任怨。

缘分,看似无形,其实只是感情和想法的代名词。其实不然。它是陶冶人的情操和品格的纽带和载体。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水利人所共有的“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团结奋斗、勇争第一”的水利精神,都是因为与水利的缘分而培养铸造的。这方面我也深有体会。记得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因为我在水利部门工作,与水利关系特别密切,从当年7月17开始,我随市委、市政府领导到海安何丽霞地区组织和参加抗洪救灾,在那里度过了17个日日夜夜。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家”每天早上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不辞辛劳,填泥袋、筑坝、守卫没腰深的圩口闸,经受住了抗洪救灾的严峻考验,最终取得了胜利。后来我被评为“抗洪救灾先进工作者”,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参加那次抗洪救灾,也算是我这辈子与水利结缘最直接最严峻的考验。我交出的是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也就是那次考验,让我的思想、情操、性格在与水利的缘分中得到彻底的涤荡和升华,更加明白水利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有多么重要,肩上的责任有多么重大。人民需要改善水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洪灾以来,人们深刻反思,全市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我和我的同事们也自觉地投身到这个高潮中,做出了新的贡献。

命运是情感和现实责任的融合,也包含着对美好明天的期待和追求。我去了水利局工作,和水利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我是出于对水利工作的热爱,我总是努力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的工作职责。平时十分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自己对水利的深厚感情融入到对水利历史和现状的深刻理解中,融入到今后水利的创新发展中。特别是1991特大洪涝灾害,以及灾后的反思和大量的调查研究材料,清晰地看到了水利投入不足、设施老化、效益下降、水利发展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需要等严重的现实问题,也激起了我对水利美好明天的不懈追求。从此,我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了鼓励和号召水利发展创新的工作上,把它当成了一件大事。我在1994写过《扩大水利投资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关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的水利投资机制的探讨》一文,被水利部《政策研究》杂志(11)采用。此后,我先后发表了《发展多元融资渠道,加快南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水利产业化进程关键在人,水利工程管理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税费改革对农村水利发展的利与弊,入世后水利行业的对策, 南通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情况调查,实现水利价格改革突破的难点及对策,加强水利税费征收。 《加快水利产业发展,培养水利先行先试人才,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市场水利离我们有多远》等20余篇水利发展创新研究报告和理论探讨文章分别发表在水利部主办的《中国水利》和《水利发展研究》上。在中国水利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的《水利经济》、江苏省水利厅主办的《江苏水利》和《中国水利报》等报刊杂志上,直到我退休,我一直在大力击鼓,呼吁水利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为水利发展创新。在我退休前的日子里,我还参加了江苏省水利发展战略课题组,写了6万多字的课题报告《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水利发展》,后来由省水利厅出版,在全省水利系统分发。现在回想起来,我花了那么多精力,写了那么多鼓励和呼吁水利发展创新的文章,追求水利发展的美好未来。说真的,那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只是我与水利缘分的结晶。现在,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我看到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什么。正是我对水利未来的期待和追求逐渐变成了现实:1998长江洪水灾害后,党和各级政府再次高度重视水利,不断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大江大河逐级得到有效治理,堤防工程把江海大堤建成铜墙铁壁坚不可摧;水利改革步伐大大加快,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人们的追求和自觉行动。缘分,缘分,这么多年,水利和我结缘了。我为水利发展创新摇旗呐喊。我只是往海里扔了一块石头,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又一个水利快速发展的春天终于到来了,一幅新的水利景观呈现在我面前。我的眼睛湿润模糊。水利选择了我,我也选择了水利,终身无悔。命运真的让我的内心感受到无限的喜悦和无比的陶醉。

人生百岁,然而我有一颗治水的铁心。只要生命不息,我将永远珍惜与水利的缘分,热爱水利,在创新中关心水利的可持续发展,让水利永葆青春,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一,都江堰充满水文化内涵。

现代科学的文化观认为,一切有利于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类活动及其成果,都可以属于文化。都江堰水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座丰碑,它不仅代表了中国的科技物质文明,也代表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文明。在这里,水利工程和自然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汇成一道美丽的旅游景观。其“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和学者对此赞不绝口。水与民俗、民俗、水与园林建筑、水与民俗、水与诗、水与画、水与散文游记、水与音乐、书法、雕塑等。,在都江堰都有其丰富的内容。都江堰是历史、文化和科学的最佳结合。在都江堰水文化中,建立了以下形象:

1水资源的科学发展形象水作为一种自然元素和生命的支撑,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都江堰的建成将水旱灾害频发的川西平原变成了富饶之地。都江堰渠首工程自然地理位置优越,工程布局符合自然规律。鱼嘴、飞沙堰、瓶口三大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运行发挥了引水、分洪、排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以其历史悠久、布局合理、经久不衰、经济高效而闻名于世。使用了2000多年,举世无双。都江堰不是简单的延伸,两千多年后依然青春。灌溉面积从1949的280万亩发展到1993的1000多万亩,也是中国第一个突破1000万亩的灌区。同时还负责2000多万人口的生活用水、流域工业用水、防洪、发电、环境用水等多目标多层次用水。这显示了都江堰与时俱进的发展潜力,也表明了新中国水利科技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水利工程形象,任何建筑工程都是凝固的艺术,具有包容和滋养文化的功能。都江堰灌区有现代化的大坝、水渠、闸门、桥梁、水库、渡槽、涵洞等。,以及传统的寺庙、亭台、小桥、碑刻等建筑形式。能体现历史水利工程的独特风格和形象。比如黑龙潭赋说:“清泉唱出丰收的赞歌,一方饥土,列为国家粮仓。穷乡僻壤成了聚宝盆,体现了水利工程(水库)的形象。

3.治水图,有都江堰市伏龙观治水先驱李冰石像(东汉石像);二王庙里有李冰的雕像,也有历史上为都江堰治理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如诸葛亮、季党夫、文翁、丁宝桢等。他们中的一些人为了都江堰的建设和扩建失去了他们的岗位,甚至失去了他们的头。他们报国为民、兴修水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树立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光辉形象,成为后人敬仰和今天学习的榜样。

4 .水利艺术形象,通过文化艺术手段,宣传水利行业和水利英雄的光辉形象。有电影《李冰》(E电影厂)、电视《都江堰》、《古堰流淌》。川剧《望母滩》、京剧《千古一人》、李冰对抗河神灭恶龙的故事、李冰圣人的传说、金锣玉棒等。其他的书法、绘画、摄影更是不胜枚举。通过艺术形象,人们享受美和哲学的启迪。

5.依法管理水利的形象,都江堰一直是依法管理。早在蜀汉时期,诸葛亮就在灌区九里堤颁布了《护堤令》,这是我国最早的河道治理通告。宋代河渠说:“大关二年,(1108)七月,据说,......修堰的费用是按年代算的,算到老百姓身上,算到干活的人身上。我被允许偷我自己,我会告诉你。”按照宋朝的法律,百姓不能告官,但是都江堰特许人可以告官,这是绝无仅有的。清代水利所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对渠首和灌区的管理。为了加强工程管理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水法、水土保持法等。1997《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由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经过几年的实践,为了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省人大于2003年6月通过了对条例的修改。通过宣传和查处案件,强化人们的水利法制意识,树立水利执法形象,走向依法治水的轨道。

6.闪光哲学都江堰在长期的发展中,它所遵循的哲学被阿清王朝的吴涛精辟地概括为“因势利导,因时制宜”。都江堰水利工程处处借势,历代顺应时代,所以历久不衰。“时”指的是闽江日夜不息的水流,指的是社会背景,即国家政策和人民对闽江治理的意图。“因势利导”就是利用已经掌握的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战胜洪涝灾害,谋求民生。“因势利导”好,好,科学。“顺应时代”适合受益者,容易成事,好处大。在历史的长河中,形势在变,时间在流逝,“有益的引导”和“适应”仍需不断进行。

从中找点东西,希望能帮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