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道德经》诗歌翻译的思考

据说中国古代两位圣人孔子和老子曾经在一起交流过。后来孔子感慨地说,能在水里游的是龙,能在空中飞的是鹰,既能在水里潜,又能在天上飞。我见过老子,他的知识、头脑、智慧就像一条龙,从天而降,无处不在,畅游四方!

在那个时候,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在孔子眼里,老子的人格和思想无疑是无与伦比的,弥足珍贵。《道德经》是体现老子思想的光辉著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修身养性、立足天下、和平治国。几千年来,它给中华民族的繁荣和个人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

如果国王遵循老子的治国安邦思想,天下太平,国家昌盛。中国历史上汉初文景、唐代贞观的统治就是明证。

个体奋斗者如果遵循老子安身立命的思想,就能静而远之,淡泊其志,穷则思变,不失其志,努力济世,不失时机,脚踏实地,从平凡到伟大,从黑暗到光明。古往今来,《道德经》让无数人跨过了软弱之路,走上了成功之路。

和尚遵循老子修身养性的思想,能正心、正直、正气,修成正果。《道德经》中所包含的修道方法,大多是基于老子自己的经验。话不多,但方法完备,从设定目标,调整心气,排除干扰,正确把握各种成就,最后完成与道的和谐——绝对真理。正因为如此,《道德经》被称为道教的第一部经典。道教虽历经千年丰富发展,但老子的修身理论及其境界始终不可动摇。《道德经》中关于修身养性的内容,不仅成为人类修身养性的最佳范例,也是人类从平庸走向伟大和神圣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智慧的源泉,是安身立命、安身立命、治国安邦的思想来源和基础。梳理和弘扬它,不仅对自身修养,而且在科学审视宇宙、社会历史和自然事物的前提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生存发展理想的重建,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然而,人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道德经》了。

历史发展到今天,就像我当时看到的:红尘滚滚,危机重重,困难重重。对生命欲望的无止境追求和物质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尖锐的矛盾,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正在酿成灾难。世界嘈杂的声音诉说着命运起伏的故事,缤纷的色彩改变着扑朔迷离的画面。成双成对的世界,面对社会和人生,如何追求才算合理?什么样的策略是完美的?什么样的辛苦?什么是正确的选择?——而这一切,都可以从《道德经》中得到启迪和解答。

《道德经》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向国际,进入现代社会的。

《道德经》一直被视为文化瑰宝。日本大企业用《道德经》的思想来管理。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可以详细了解《道德经》中的治国知识,悠闲地背诵“如果你经营一个大国,你可以煮一点新鲜的食物”。《道德经》在世界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近代史越来越需要《道德经》,人类越来越需要《道德经》。今天,张南君能把《道德经》诗词翻译呈现在世人面前,应该是一大幸事。

老子和道德经的中国已经尘封很久了。

在人类文明史上,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和中国的老子都以崇高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克服了身心障碍,最终认识到宇宙和生命中生命的无效性和发展性的规律,找到了走出痛苦和黑暗,走向幸福和光明的道路。但由于两位先贤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与后世当时的处境相去甚远。在强调精神文化的古印度,释迦牟尼有10个弟子,500个阿罗汉,3000个弟子。他的追随者如潮水般涌来,王公们对他顶礼膜拜,他的话被普遍传诵,他的话被永远追随。

处于官本位文化氛围中的老子,被冷落,独行其事。“我对世界一无所知,也无所作为。”虽然他为人们铺就了一条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安身立命、治国安邦的道路,但他并没有得到时代的认可、理解和接受,他的个人生活成了悲剧,也成了那段历史的悲剧。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令尹邀他写《道德经》,庄子和孔子都提到过他,韩非子为《道德经》做了注解,庄子在作品中崇拜他,孔子的孙子孔子积极研究他的思想,所以再也找不到其他社会影响的痕迹,读完就觉得是一本好书。

老子思想的伟大和正确,使他在后世得到理解和认可,从帝王将相到野外隐士阶层,被公认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高法宝,被认真学习和运用。其中,晋代王弼完善了《道德经》版本,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主持和参与《道德经》的研究和推广,贡献最大,汲取了老子思想的精华,保存了《道德经》的原始风貌。在过去,其他反对派人士也做出了一些贡献,如老子的《尔思注》和老子的《河上官印句》。他们强调老子的思想是修身之道,实际上形成了朝中治国之道与在野修行之道之争。

在现代,由于对历史和文化的漠视,一些学者痴迷于对老子哲学思想的争论。这个理论有点抓耳挠腮,因为在老子时代,人们并不重视哲学,只有某些哲学方法隐含其中。哲学不是先天的知识,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副产品。与老子几乎同时代的释迦牟尼,一开始并不是哲学家,而是一个知道宇宙万物和自然道理的圣人。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它们,我们就本末倒置了。另外,修道是一种身心修行。既然古人都是修道开悟,如果不严格按照别人的方法去“悟”,我们其实是没有发言权的。

到了当代,随着学术研究成果的积累和道家文化的复兴,《道德经》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哲学问题被遗忘,但朝野之争越来越大。陈鼓应和任最早代表了朝鲜传统的安身立命思想。尤其是陈鼓应先生对老子思想的注释和评价,总体上是最丰富、最有说服力的。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各个学派都没能对修道的内容有一个完全正确的解释。反对派的隐士派虽然能令人信服地解释这些内容,但普遍坚持认为思想方法论、处世治国的内容是修道的内容,让人觉得更离谱。

从整个历史来看,《道德经》在当时是一部杂著。虽然其中包含了安邦的修身、辩证法、处世、治国等内容,但由于是按时间顺序记录的,没有按逻辑关系排列,所以整体上很难正确把握。它需要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整理,每个部门的内容应该放在各自的位置上。但是整个春秋到秦汉时期,人们并不习惯这样做。从那以后,《道德经》受到了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帝王们的推崇,即使人们想得到它,也不敢去做。错过这些机会后,即使智力超群的人也做不到。

正如张南君所见,由于《道德经》不是按照逻辑关系排列的,读起来像个迷宫,整体难以把握,用词难免歧义。一些重要的词语,如“玄奘”,其本义常用于当时的文化背景,常用短语“古神”,从古至今没有一次得到正确的注释,从而给了好人谈论“玄学”的机会。

《道德经》是那个时代的又一首自由诗。这暗示了“文悦冯毅”独特的文化特征。而韩派死板的注释,确实让人觉得只做了一半的工作,反对派也尝试过用诗来翻译。但是那些七言诗的翻译比较死板,让人感觉不如散文的直译。这样,《道德经》的诗歌翻译也成为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

正是在韩国学派的研究没有前进方向的时候,反对派显得空前活跃。因为根本问题(逻辑关系)没有解决,反对派在修身方面确实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正确论据,但他们在其他方面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更可悲的是,有些人假装发表惊人言论,比如说所有的道德经都是“暗语”,于是就不计后果的猜测。这样,《道德经》的乱译和谬误几乎成了时尚,老子思想的传播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就是在这个时候,张南军毅然站了出来。他翻译的《道德经》诗词,把《道德经》进行了逻辑上的编排,用正确的直译传达了老子的思想,用生动的诗词翻译揭示了原著的深刻含义和情感色彩,使《道德经》不再晦涩难懂,不再含混不清,不再给人曲解和刺破附件的机会。今天,一部充满了生动的老子思想感情,贯穿着严密逻辑的《道德经》诗词翻译出现在我们面前。这难道不是历史的荣誉吗?

张南君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了许多先贤的肩膀上。历史不仅为《道德经》诗的翻译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在新的时空提供了新的文化和心理基础。此外,张南军个人特殊的涵养、智慧和个性也是完成这一伟大工程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化界,张南军曾经是一个不可理解的人物。他年少时才华横溢,年少时爱上了写作理论,深得业内权威人物之一、中国青年写作理论家协会主席马正平教授的喜爱。就在他应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他转向哲学研究,然后把《诗经》、《离骚》、《老子》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事业。我已经十多年没有你的消息了。当他拿出翻译《道德经》诗词的手稿时,真的是大吃一惊。除了惊喜,他细致的唯物史观和扎实的写作美学、哲学功底也让他印象深刻!

1983年开始研究《道德经》。看了大量前人的注释和疏漏,深感不满,进而自觉承担起使《道德经》变得明了、正了、传神、传神的历史重任。这是很多研究了几千年道德经的学者想都不敢想的。有多难,可想而知。有毛病,要么平庸,要么失败。

作为一个一心求实的学者,他很清楚自己应该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完全遵循老子的开悟之道,抛开书本,远离是非,用自己的方式再次体验老子的心态。十几年来,在身心合一的深度体验中,他的头脑一次次被启发,以至于历史上每一个没有被任何版本解释清楚的字,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它的依据是什么等等,都被一一详述。他还是不满足,然后决定用最好的诗歌艺术来传达《道德经》的魅力。为实现这一切,他依然在冥想中用空洞的灵感完成了奇妙的构建,最终“十年破墙”。现在,当人们读到他那庄严、严谨、无懈可击的引言和他那充满诗意的翻译时,谁能想到这完全是来自于身心的空灵?

作为一个求真者,他忠实地进入了老子的情态和心境,根本无意施展才华。老子的五千字,感情丰富,历史上各个学派的解释也大相径庭。但张南君理清了“修道——悟道——传道”的线索,是连续的、因果的。而《弘道》被安邦分为辩证思维、立足天下、治国理政,各章节各就其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