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高一学生大概十六七岁,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人的生理机能、情感活动、智力活动等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对高中生活感觉很新鲜,有自己的新想法,不喜欢被控制,正处于叛逆期!

心理分析

1.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你会觉得陌生,不自在。

2.我依恋初中的学习生活,不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对一切都充满期待,容易自卑,容易冲动。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在新环境中受挫,很容易怀旧。

3.憧憬美好的未来,却低估了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4.面对繁重的学业和紧张的生活,有很多不适应。

心理特征

1,注意力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主要是有意记忆,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记忆。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思维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被点所掩盖,比较极端。

2.情感体验比初中强,情感内容广泛,充满青春的热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但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及忘记后果的冲动。

3、自我认知,希望别人认识、理解、尊重自己,自我评价比初中时更充实、客观,但有时自尊心太强,自我中心意识突出,一次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

4.他们热衷于交朋友,重视同龄人之间的友谊,渴望生活在温暖和谐的群体中。他们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集体活动,但少数学生不能够适应新的环境。

所以在他们身上出现了所谓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征。这些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极端认知。

与儿童相比,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问题尖锐而新颖。但是,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明显片面和极端。父母批评他的时候,完全无视父母的良苦用心,一味在意父母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极端是由他们的思维特点决定的。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抽象性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经验不足,表现出思维尖锐而不缜密、新奇而肤浅的特点。由于思维的这些特点,他们的头脑中往往会有一些“谬误”,而且非常顽固。

2.情绪冲动。

高中生的情绪和情感明显是冲动的。表现在行为上,容易激动和情绪化。比如他们有时会因为一件小事而生气,有时甚至会有大人无法理解的荒唐行为。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性腺开始剧烈运动。此时,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性腺活动和情绪的皮下中枢的活动过于强烈,削弱了大脑皮层控制它们的力量。这样必然会出现情绪失控,意志力发展相对不足的现象,容易冲动,做错事。

3.独立意识的发展。

强烈的成年感和独立感是青少年的重要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喜欢自己做决定,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父母和老师不再“听话”,父母和老师往往过于严厉,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再加上其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增强,对成年人的信任程度发生了变化,成年人在他们心中的威信开始动摇。

4.心理闭锁。

由于成熟和不成熟的发展特点,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如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反抗与屈服的矛盾,锁定与寻求理解的矛盾,需要与满足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往往让他们内心充满痛苦和烦恼,不愿意和身边的长辈倾诉。他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复杂,有人称之为“心理断奶期”。如果教育不当,我们很难认识他们,接近他们。

由于以上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孩子进入了一个教育的困难期,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老师。作为老师,应该如何面对?

首先,要正确认识、尊重和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既要看到他们想要独立和成熟,又要看到他们冲动、叛逆和不成熟,需要严格要求和适当引导。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很多老师倾向于把青春期的孩子当成小学生来对待,但仍然对他们呵护备至,不太尊重,采取义务教育,往往遭到年轻人的抵制。教师必须主动改变旧的不平等关系,及时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只有在平等和尊重大于强制的民主氛围下,青少年才能信任老师,才能把自己的合理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民主氛围,不滥用教师权力,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孩子互动。比如发现孩子的问题,不要以长辈的身份去审问和指责他,而要以同情者的身份去理解他,体谅他,耐心地听他讲述,然后以平等的身份和他讨论解决的办法。在民主教育中,不仅老师可以对孩子严格要求,批评孩子,孩子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和权利,孩子也可以指出老师的错误。

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老师应该做到:不要在大家面前说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要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批评他;不能经常批评;批评时,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也不要简单地训斥;批评一定是不公平的,不现实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批评的艺术在于不伤害孩子,也要让孩子为自己的疏忽行为感到难过和内疚,进而从内心萌发改正错误的愿望。

?最后,对年轻人的教育,多一点说服,少一点强迫。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说服和强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应该更多地使用说服而不是强迫。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说鼓励的话,同时要善于运用暗示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在不对抗情绪的前提下,用包容但不表露的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让他自然接受教育,进而改变心理和行为;另一方面,父母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尽量满足孩子合法合理的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比如,他们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听音乐欣赏艺术品,与同龄人交流等等,并尽力满足这些正当合理的需求。同时,如果父母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孩子往往也会变得通情达理。

大部分高一学生对自己未来的目标都很模糊。他们不太了解高中学习是什么样子,自己的专业科目是什么,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所以要在心理层面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更好的了解优势和劣势。还要注意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学习要求上的差异。初中生主要以记忆和理解的部分内容为主,高中生主要以理解和少量记忆为主。学习要求变了,学习方法也变了。我们不仅要满足于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还要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