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香格里拉旅游线路的开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辖1镇和14区。县城大研镇古城,海拔2400米,城区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有纳西族、汉族、白族、佤族、普米族、彝族、藏族、苗族。其中纳西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7.7%。战国时属秦国蜀郡。韩属岳县。三国属云南郡。隋端郡在南朝,纳西族的祖先大约在这个时候迁到这里。唐代曾为耀州总督府,后为吐蕃、南诏,称桑川,属剑川节。到了宋朝,大理是个好县,开始建城。忽必烈汗南侵大理。背着皮包渡过金沙江后,在这里驻军练兵。当时“阿英”的遗址还存在。当时有一千多户人家,元十三年改为漓江路。丽江的名字由此开始,因丽江(金沙江古称)湾而得名。明朝末年,当地土司穆氏建造的宫殿非常漂亮。徐霞客在游记中称之为“宫室之美,意在为王”,而丽江府则是“富冠诸地之郡”。《明代云南土司传》说“云南地方官皆知诗书,善礼义,以丽江穆氏为首”。府城大研的名称也始于明代。因地处丽江坝子中心,青山环绕,形似巨型砚台,故名大研(砚)室。清朝是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了元朝以来的木土司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建立丽江县,1961建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古城北临香面山,西临狮子山,南临文笔山,翠峰如屏。因不筑城墙而闻名,因古里洞世袭土司名为穆。如果建了城墙,就会在“因”字上加上“因”字,所以古城没有城墙。玉泉水从城东北黑龙潭中涌出,沿街分流,穿屋而过,一年四季清澈,具有“户户朝阳,户户流水”的高原水城风格。民居和街道依山傍水,古朴自然,城市的选址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大街小巷庭院遍植花木,素有“李县从不喜种树,古城无户无花”之称。道路由丽江特产彩色石板铺成,溪水之上有石拱桥,小桥迎浪,曲径通幽,雨季无泥,旱季无尘。那时候丽江的街上是一片土场,雨季淤泥没膝,旱季到处都是沙尘暴。明代土司开挖西河,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形,人工控制可移动的石板,定期将西河引入河中,冲洗五花石铺成的街道,保持城市清洁。到了清代,东河被开凿,中游的水被引入城市。三水就这样入城,穿过大街小巷,分成无数条小运河,与潭泉相连,形成密如蛛网、覆盖金城的水系。有“家家门前流水,垂柳刷屋檐”的景观。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有单孔、双孔、三孔、多孔桥70多座。许多石拱桥都是明代纳西族大土司从内地聘请的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建造的,具有观赏价值和很高的实用性。丽江城的中心是四方街,自古以来就是商旅的聚集地和繁华的商贸之地,也是节日的聚集地。市内有许多明清建筑,都保存得很好。有皈依堂、黑龙潭、五凤楼、得月楼、索翠桥、解放林、木土司府和一片片古宅,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瑰宝。穆家的土司府仿明代北京紫禁城,有三大殿、一家庙、十书库、狮子山“御花园”等几十个院落,规模宏大,殿堂雄伟,占地40万平方米。普通人家的房屋,三面一墙,多东门,宽敞的厅堂走廊,大方的天井,雕刻有花鸟等图案的门窗,充满了文化气息,体现了纳西族人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被誉为“姑苏高原”、“威尼斯高原”。
1997 12、丽江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没有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丽江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交界处,多山,主要有玉龙雪山和老君山。有两大水系:金沙江和澜沧江。最高海拔是玉龙雪山主峰陡峭,海拔5596米,最低点是齐河区河坡脚下金沙江出口,海拔1,219米,形成了冷、温、热立体气候。这里的大部分城镇都坐落在一个叫做云南大坝的小山间盆地,而丽江古城则坐落在丽江大坝中部的狮子山南麓。
达利
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西部,东临洱海,西临点苍山。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风景优美。是我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大理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过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时期,大理是“蜀沈都国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至缅甸,再至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汉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设俞晔郡,俞晔郡建制一直保持到南北朝。唐初,洱海地区的“六大诏书”影响越来越大。在唐朝的支持下,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后迁至杨卯城(大理古城西)。南诏、后晋三朝、大理都城都在阳居城。大理自公元8世纪至13世纪唐宋时期(即738年南诏建立至1253年大理失陷)的500多年间,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南诏、大理的都城。
元朝大理灭亡后,云南仍是大理的政治中心。元朝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省,行政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是滇西最大的城市,一直沿袭至今。
大理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广泛分布于大理古城内及周边。它们以古城为中心,沿苍山脚下和洱海岸边呈线性分布。大理确定了50处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并完整保存至今的大理古城,水环境优美如镜,商业古朴典雅,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含南诏德化碑)、省级闫平纪念碑、仓山祠、佛图寺宝塔、西周白民居建筑。
大理有着灿烂的地方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大理作为云南数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滇西大城市,文人名流荟萃,历史文献丰富。此外,在当地占据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一直以来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自明清以来,大理一直被誉为“文学名邦”。自古以来,人才辈出。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族文化、东南亚文化和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悠久、历史灿烂的古老文化;它是中国文化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的服饰、居住、婚姻、信仰、习俗和节日充满了独特的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历史文化名城大理被誉为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双冠王。大理景点主要有苍山、洱海、白族风情和大理、巍山历史文化名城。
大理古城位于苍山和洱海之间的坝区,西边苍山横卧,东边洱海碧波荡漾。这种“一水围苍山,苍山抱古城”的景观环境格局,刚柔并济,为古城增光添彩。苍山,宛若屏风,气势磅礴;珍珠般的洱海清澈如镜,坝区的田园风光构成了美丽绚丽的高原景观。山川之间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遗迹和民族风情,更显灵气和魅力。
总之,大理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特色鲜明,苍洱风光秀丽,白族风情浓郁。此外,大理的古城和新区是相互分隔的,这使得大理不仅保持古老,而且完全可以持续发展。在苍耳大自然的怀抱中,它将永远保持青春活力,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大理属高原季风气候,没有明显的严冬酷暑,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但夏秋之交,雨后气温下降很快,当地有“一场雨成秋”的说法,所以那个时候来大理的游客最好带些秋装,以防着凉。
不过就像一首歌里唱的:“大理三月好风光”,春天,去大理古城,爬苍山,游洱海,再合适不过了。
正式名称。掌管监狱。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建立。《鲁世春说不上弓》:“管复桓公;如果你在狱中决定妥协,不杀不咎,不无辜,不串供,就当是大理。”西汉景帝、哀帝、东汉献帝都改称廷尉大理。南梁初曾称大理,北齐时称大理寺卿,历代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