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和谐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第一,师生平等对话,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平等与和谐既是形式美法则的最高品位,也是美的常见形式。它要求事物的对立要素以协调、平衡、有序的方式形成统一的整体。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师、教材和学生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教”与“学”的双向传递过程中,三者能否和谐统一,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同时,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使“教”和“学”的各个方面配合得当,协调一致,达到一种和谐美好的境界,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是对话教学的前提。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轻松学习,还能让学生非常享受,非常有效。因此,语文课堂需要教师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平等相处,有效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在这样一个“轻松和谐的语文课堂”里互动学习,无疑是成功的,是享受的。想象一下,师生是平等的,学生会畅所欲言。他们敢于反驳同学甚至老师的观点,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课堂大气、开放、和谐,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发展。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等级平等的和谐,其核心是人际关系的平等,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保证社会有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师生关系也是如此。这种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建立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不仅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也是其内容和任务。师生平等对话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这种“平等对话”不能简单理解为你问我答,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讨论、交流、评价、欣赏,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师生围绕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理性碰撞,最终共享对话成果。
真正实现平等对话,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与学生真诚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文本教材高瞻远瞩,更要注重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充分理解师生应该是平等的伙伴,这样师生才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教师不仅要走下去,还要走近学生,贴近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一起搞活动。你不能对学生发号施令。老师不应该告诉学生你要做什么,而应该告诉学生我们要一起做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心里。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建立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逐渐成为一种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傲慢,不能为自己辩护,不能压制学生,不能对学生采取粗暴的态度。而是要通过对教学关系的有效调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有利于教学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要尊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分类关怀、个别指导、全力帮助的态度,积极营造和谐、互学互助的教学氛围。为了提高所有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因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好的情绪(赞美、快乐、满足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精力充沛,乐于学习;不好的不良情绪(压抑、排斥、担心、害怕等。)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让学生讨厌学习。对象(学生)的情绪和主体(老师)的态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构建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前提,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师生和谐的教学过程是轻松愉快的。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始终使课堂处于“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中,能使学生有自觉参与的欲望,此时学生的思维敏捷流畅。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罗杰斯说:“创作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学习中的心理自由和创造性。”实践表明,语文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课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营造和谐的课堂:
老师应该充满活力和微笑地走进教室。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是通过微笑传递的,学生也是被这种爱所鼓舞,从而亲老师,信老师的方式。当你走进教室时,你看到十几个学生冲进教室,他们看起来都很惊慌,很匆忙。你可以不着急,但要微笑着教导学生:大家都还没准备好上课。现在老师出去了,大家做一些准备。事实上,当老师再次走进教室时,学生们更加自觉和认真,他们以新的精力等待老师上课。如果老师板着脸训斥,反而适得其反,学生更难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b、真诚帮助并积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原创”、“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可以设立“爱思考的好学生”的奖项,对演讲中有新观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评价,课后进行颁奖。这不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C.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根据中学生竞争精神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创设一个先答题后写题的竞赛,可以让写题做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激励性语言“看谁说得清楚”、“谁的方法最容易”、“哪个小组配合得又快又好”,为学生创造机会,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展示个性。实践证明,把竞争带入课堂,会让课堂更加和谐。
D.发挥主体作用,把民主带入课堂。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感到舒适,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创新、敢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达到顶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民主,杜绝“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才能活跃课堂气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课堂协调统一。
一个好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体现了各元素的个性或差异;“统一”体现了各要素的* * *或整体联系。多样性和统一性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特征,可以说整个宇宙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在教学中,由于教材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差异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不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总是依赖单一的教学方法模式。教学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比如语文教材,体例结构不一样,教学方法也要不一样。再比如,有的老师擅长逻辑分析,有的老师擅长形象思维。自身素质和教学风格的差异也决定了教学方法自然不同;再比如,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学习成绩也不时有新的发展和变化,教学方法也必须适应这种多变的特点,根据需要适当改变教学方法。
事实上,一次教学活动往往是几种教学方法的配合和互补,一节课不可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就一堂语文课而言,往往是讲课、说话、复习、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表现为具体、协调和统一,这具有现实意义。如果只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而忽视教学方法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教学程序就会混乱;另一方面,只提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和多变性,也会使教学活动单调、僵化,缺乏动态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因此,我们要努力追求各种教学方法的和谐统一,达到最佳效果,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和谐之美。
在教学中,要努力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课程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克服两种倾向:同质化倾向和程式化倾向。其具体表现是墨守成规,试图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语文课往往上千节课,缺乏个性和变化,甚至毫无生气,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二是机械套用先进教学经验的倾向。其表现就是以简单的态度对待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机械模仿。这种课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由于不适应教学实践,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以上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都破坏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统一性、适当性和适宜性,所以自然也就没有改进。要克服这两种倾向,首先要更新观念。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自己,还要研究如何教学生“学”。只有把“教”和“学”都理解透彻,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实现教与学的相互协调。其次,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既要善于继承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又要勇于进取,强化创新意识,创造符合自身教学个性和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使继承与创新、观念与方法和谐统一。
第四,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
情感态度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标准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列为教学目标之一,指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获得审美的愉悦”。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有多元的情感,所以我们可以从很多文章中找到一种情感的肌理。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把握情感主线,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持之以恒地引领学生走下去,那么,有情的课堂依然是迷人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要把正义、美好、善良的情感注入学生的血脉,让它们永远流淌在学生的血脉中,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体会亲情的巨大力量,感受亲情的伟大。这是语文教学的巨大成功。
语文课是形象和情感的课。课堂上,方法多样,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相互感动,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逐渐走向深层的精神交流。在看似松散的课堂过程中,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激发情感,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随时提问,随时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善于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亮点。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使兴趣与爱好相得益彰。教师关注学科的成功经验,在教学中扮演“促进者”的角色,用艺术的语言和热情、温柔的表情、贴心的动作去肯定、鼓励、纠正、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评价的真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五,师生互动,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老师和学生都是有独立人格价值观的人,应该是平等的。在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产生教学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体”。“师生互动”就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建构、真诚对话。它不仅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境界和精神氛围。在这个* * *同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个性得以张扬,教师“平等第一”,促进教学达到* * *知识,* * *享受,* * *和谐的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新课标关于“师生互动”和“对话交流”主要表述了三层含义:第一,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第二,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这里说的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对教师分析行为的一种限制。第三,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新课程环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具有交互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活动和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发表意见的积极性。只要学生的想法是有原因的,老师就应该肯定和鼓励,千万不要让所谓的教学任务遏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会发现和反思;还要发起课题,参与学生的开放性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从传统方式中解放出来,变“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为“合作—探究”的开放式活动模式。
没有师生互动,就没有真正的教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教师和具有教学理论素养的学生* * *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师生互动,情感* * *健全,思维* * *颤动。这不仅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神生产的过程。充满活力的和谐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教师鼓励多元的、尊重的、欣赏性的评价,营造师生平等、生命平等、生活平等的自由氛围。学生有了安全感和自由感,才能真正沐浴在真实生动的语言交流中,沐浴在快乐和谐的尊重和关爱中。可以说,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们会想出许多“奇思妙想”,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课堂成了轻松和谐的生活天堂。
总之,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多元、和谐、宽松的语文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地、创造性地感受生活和社会,充分感悟和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促进学生生动、快乐、自由的发展。
思考题目:如果是自己的练习,应该从生活中选择什么题目来写(这个问题后面会讲,今天不练);如果别人给了一个问题,我们要思考如何去演绎这个问题,如何才能不跑题。它解决了“帽子”的问题,切不可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