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忙推荐一些建筑师?
建筑大师戴念慈:主要作品:北京展览馆-红星照耀、雀利迎宾馆、北京饭店西楼、北京中央党校、杭青毛泽东别墅、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楼等。
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作品:京奉铁路沈阳站、少帅府、同泽女子中学、东北大学体育场、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清华大学生物馆、北京交通银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方案。
吴良镛
吴,建筑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出生于江苏南京,1922。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获广西艺术学院硕士学位。65438-0946协助梁思成教授在清华大学建立建筑系,从事建筑教育、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曾任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现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奥运建设规划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造项目、新四合院住宅体系规划设计等,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和建设部优秀设计奖、亚洲建筑协会建筑设计金奖、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专著《广义建筑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曾获李科技进步奖和国际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
刘敦桢
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教育家。生于1897年9月,卒于1968年4月30日。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湖南新宁人。字士可以。1921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回国后曾任苏州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文献部主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教授、建筑系系主任、工学院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南京分院院长。
贝聿铭
I . m . Pei 1917 4月26日出生于广州。1918父亲成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童年。1927父亲工作调动,举家迁往上海。初中就读上海青年年会中学,高中毕业于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绘画天赋,所以转到了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贝卢斯科尼埋头于图书馆,努力吸收与现代欧洲建筑相关的信息。柯比的作品是他的最爱,他日后作品的雕塑性也深受柯比的影响。美籍华人贝聿铭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国华人作曲家周文重一起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有人可能会说,建筑是一门科学,为什么要和艺术并列?但是,建筑界的人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还用笔和尺子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宫殿。他是一个极端理想主义的建筑艺术家,善于将古老的传统建筑艺术与最新的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我的目标是寻求它们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方面。
梁思成
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一代宗师、著名建筑师、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思成(1901——1972),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27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65438-0928进入哈佛大学美术学院。回国后任东北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建筑学会研究员。1947获得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第四届副理事长、北京CPPCC第一至第三届副理事长。中国民主同盟成员。1959,加入中国* * *产党。是第一、二届NPC人大代表,第三届NPC常委,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第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建于1946。对中外古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参与了中国人民国徽和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扬州鉴真和尚纪念馆。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建筑法语注释》、《中国建筑史》(英文版)等。
她南俊
院士,广州设计院总建筑师。1915出生于广东省潮阳县1941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理工学院1990获总建筑师称号。建筑设计经验:1941-1944:湖南省衡阳市注册建筑师;1944-1946:交通大学唐山理工学院讲师;1946-1951:在广州、香港从事建筑师业务;1951——:广州设计院总建筑师;
主要设计作品:广州市人民医院;广州黄坡洞别墅群;广州友谊剧院;广州少年宫;广州东方宾馆新楼;广州刘桦酒店一期工程;参与广交会项目设计、深圳博物馆设计方案;广东省汕头金融中心设计方案;海南省海口酒店设计方案;广东中山温泉酒店设计方案:与总建筑师莫合作: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设计方案;中国驻泰国大使馆设计方案;中国驻希腊大使馆设计方案;中国驻塞浦路斯大使馆设计方案;布里斯班中国城设计方案;中国驻福冈总领事馆设计方案;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馆设计方案和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新馆设计方案;中国驻挪威大使馆新馆设计方案:非洲加蓬保健中心;广州海珠广场商业大厦设计方案。
彭一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一级建筑师、建筑师。著名建筑专家。1932年9月出生于安徽合肥,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此后一直在该系任教。1983晋升教授,1985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估组召集人。1995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第八届和第九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NLD中央委员和NLD市委常委。彭教授设计的主要建筑有天津大学建筑馆、艺术研究院、天津水上乐园熊猫馆、山东平度城市公园、山东威海抗战纪念馆、伦敦中国城等。山东甲午战争博物馆个性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深受群众喜爱和建筑界赞誉。彭教授致力于中外建筑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建筑学科的前沿课题。发表《适合中国南方的小面积住宅方案探讨》、《螺旋式发展与风格渐近》、《空间、形态、建筑形式的周期性演变》等学术论文40余篇,在国内外建筑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彭教授撰写的《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解析》、《传统村镇景观解析》、《创意与表现》等6部专著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建筑图书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方十省市科技图书一等奖。刘公岛抗日战争纪念馆荣获国家教委优秀建筑一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二等奖、全国优秀建筑铜奖。
吴良镛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他曾任国际建筑协会(UIA)副主席和世界人居学会(WSE)主席,是新中国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先驱之一。该文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对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提出了系统的观点和建议,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结合教学和科研从事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创作实践,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多次获奖。其中,研究规划设计表作品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项目荣获联合国1992世界人居奖、亚洲建筑协会优秀建筑设计金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广义建筑学》一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建筑学与社会学、经济学、政策改革的综合融合研究开辟了一条理论探索之路。1993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从事探索性研究。1996年3月,国际建筑师协会授予他建筑批评与建筑教育奖。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成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被评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科研成果。
张锦秋
女,建筑设计硕士。张锦秋,女(1936.10.7-),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四川成都人。1954-1960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62-1964入选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教授和莫教授。65438-0966,一直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在此期间,他主持了许多有影响的工程项目。因为张锦秋早期的研究课题是融合了绘画和文学的中国古典园林,所以她的创作环境是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古都Xi安。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一直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张锦秋的建筑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清华大学,他在学习和研究,代表作《颐和园西区原生景观与景观体验》是他的代表作;在设计院工作已经进入建筑创作阶段。xi大雁塔景区唐三项目、陕西省历史博物馆、Xi市群贤庄社区等项目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奖、建筑学会创造奖,被誉为“新唐风”。此后,她又将建筑创作领域拓展到城市设计:Xi安钟鼓楼广场(建设部优秀规划奖)、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群建筑(陕西省、建设部、国家优秀设计奖)、已建成的黄帝陵祭祀大厅、大唐芙蓉园为她的代表作品。由于项目性质和环境的不同,建筑创作的探索也是多元化的。鉴于张锦秋的学术贡献,于1991被授予“中国工程建筑设计大师”称号,于1996被母校清华大学聘为双聘教授,于1999和2004年当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于2001至2005年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04年获Xi科技杰出贡献奖。1994当选中国工程院首任院士。
钟成勋
建筑师。湖南武冈人。1952毕业于国立南京大学建筑系,后留校任教。现任东南大学教授;东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顾问;中国建筑师学会常务理事。1999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致力于建筑创作和研究。1985南京工程学院建筑系与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在北京站合作,1960南京长江大桥桥头方案由周总理选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他人合作设计并完成的项目有:无锡太湖饭店新楼(获国家教委一等奖、建设部二等奖)、三亚金陵度假村、甘肃画院(均获国家教委二等奖)、兰州敦煌研究院、南京董娇酒店综合体及国宾馆、苏州同里湖度假村、南京中山陵嘉林楼(获国家教委三等奖)、江苏省旅游局等。作品有《建筑制图》、《建筑绘画的环境表现与技法》以及《景区坡地旅游建筑》等论文。
郑世玲
建筑专家。生于四川成都,祖籍广东惠阳。1993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他长期从事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运用建筑本体论及其相应的方法论,引用中西人文思想,撰写了《建筑理性主义》一书,构建了“建筑批评”的体系,出版了专著《建筑批评》,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建筑批评方法。对上海近代建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版了专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积极参与建筑创作实践,主持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上海复兴高级中学、上海朱屺瞻美术馆、上海格致中学教学楼、京沪高铁沿线方案的设计。
戴福东院士
男,1928年4月出生于广州,安徽无为县人,现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总建筑师,1999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福东院士1952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同年至今一直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历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同济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EAROPH(东部地区规划与住宅组织)副理事长1987 -1991年。
获设计竞赛奖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设计项目56个,其中获奖2个;②大型平面图;专著7部,译著1本,教材3部,论文85篇;指导16名博士生,35名硕士生;参加10次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8篇,举办国际讲座8次。提出了“建筑是生存和行为的人工和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都要充分重视,相互配合,重视微观”的整体环境观,以及“一手抓世界先进的东西不落后,一手抓自己土地上的生物使其生根发芽,创造条件把两者结合起来”的设计思想。不畏艰难,开展轻钢混凝土轻板住宅体系研发和产业化,研究住宅商品化生产、组装、销售全过程,设计内外墙自封闭体系,使住宅建设向可持续发展和高科技迈出探索性的一步。在医院、机场建筑和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参与主持数十项重大项目,是大剧院专家组专家。重视对当地建筑文化的研究,如布依石建筑、胶东海藻石屋、江南水乡建筑、藏式建筑等。北斗山庄,尤其是海草石屋,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赢得海内外赞誉。设计倡导“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精神,突出新意,充满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