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和他们的榜样

1,于敏

于敏(1926 8月16-2019 10月16)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现天津市宁河区),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1949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中国氢弹原理的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后,他长期领导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为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在倡导和促进一些高技术项目的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1987、1989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994获得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15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2018 12 18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授予改革先锋奖章,被评为“国防科技改革发展重要推动者”。

2.刘长城

刘长城还通过项目运作实现了志愿服务的坚持,使1200多名无助、孤独甚至厌世的残疾人离开家庭、融入社会、脱贫自立。

3.张

张任达州市渠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以来,渠县143802贫困人口(四川省排名第二)、130贫困村脱贫。

4.程

程是我国核武器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为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做出了突出贡献。发起、策划并领导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的研究。是我国定向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专著,提出了热力学内耗的一般理论,导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发展了超导双带理论和凝聚TFDC电子理论。1985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3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谢军

谢军,1959,山西临汾人,研究员,党员。1982国防大学电子技术系雷达专业本科毕业;1987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毕业。历任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副所长、所长,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扩展数据:

于敏生平简介

于敏,1926年8月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天津)。父亲当时是天津的一个小文员,母亲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7岁时,于敏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市木寨中学和华钥中学。

1944,于敏被北京大学理工学院录取。1946转到理学院学物理,专业定为理论物理。于敏1949研究生毕业,在北京大学担任助教。在张宗穗教授和胡宁教授的指导下,于敏于1951以优异成绩毕业。

毕业后被钱三强、彭焕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该所成立于1950,所长为钱三强,副所长为王、彭焕武。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为主的一批青年科学工作者,悄然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种从基础研究到氢弹研究的转变,对闵个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于敏天生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就了。对核武器的研究,不仅繁重而集体,也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常年奔波。从此,到1988,于敏的名字和身份被严格保密。

于敏没有出过国,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没有出过国的权威物理学家。于敏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靠着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地进行理论探索。

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对比,美国人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3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零3个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计算的复杂性。

当时中国的装备更是无与伦比。当时只有一台每秒一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95%的时间分配给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给于敏设计氢弹。

于敏的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有计算尺,废寝忘食。四年来,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先后发表研究成果报告69篇,深刻认识了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

1965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于敏带领团队到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计算了一批模型。但是这种型号笨重,功率比低,融合比低,不符合要求。

于敏总结经验,带领科技人员计算了多个模型,找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10年6月下旬,于敏开始研究核武器理论。在氢弹原理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原理和构型基本完备的思想,解决了大量热核武器的关键理论问题。

于敏在上海给所有出差的同志做了“氢弹原理设想”系列学术报告,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一般认为,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研究人员花时间试用了两种模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之后,于敏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兼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感动中国2018

百度百科-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