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育成就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也是坚定的民主斗士和通俗诗人。他一生致力于人民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当时的国统区和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在国外也有影响。毛泽东称赞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毫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也称赞他是“万世之师”。

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早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后来陶行知把它看作是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穷人教育。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命教育」?陶行知指出:“生命教育是生命本原的、自主的、生活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改变生活。生活总是如此,即生活总是包含着教育的意义。”既然生命教育在人类社会就已经存在,生活就是教育,所谓“教育就是你生活的东西”;过得好意味着接受好的教育,过得不好意味着接受不好的教育。”他还指出,“生命教育是与生俱来的,与生命同行。生而为破;毕业只有进棺材的时候。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是:第一,“生活即教育”在人类社会就已经存在,从人类生命诞生之日起就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命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生活。生活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教育是在各种生活中进行的。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社会就是一所学校。如果站在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它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不承认这一点的原因是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孩子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来推动面向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扩大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指出:“我们提倡‘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命题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了。不如从另一方面倡导‘社会即学校’。教育材料、方法、工具和环境可以大大增加,可以增加更多的学生和教师。”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是一样的,也是为了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脱节和隔绝。他认为“学校就是社会,就像从天上抓一只活泼的鸟,关在笼子里。”它需要一个小学校来吸收社会上的一切,所以很容易作弊。此外,这种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之间筑起了一道“高墙”,将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就是“把笼中之鸟放在天上让它随意翱翔”,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都延伸到大自然中去”。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命教育理论的教学理念。用陶行知的话说,“教学做合一”就是对生活现象的解释,也就是对教育现象的解释。在生活中,说是做事,学是为了自己的进步,教是为了人。教与做只是人生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不认同的过程。“教书是一回事,不是三件事。我们应该边做边教,边做边学”。他以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要在田间进行,就必须在田间学习和教授。在陶行知看来,“教学一体化”既是一种生活规律,也是一种教育规律。意思是说,教的方法要以学的方法为基础,学的方法要以做的方法为基础。教而不做不是教;学而不做不是学。教与学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了通过“做”的活动来获取知识的必要性。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不同于杜威的“从做中学”。首先,陶行知的“做”是指“努力”,反对劳动与努力脱节。其次,这个“做”也是“做是知之始”的“做”。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是以做为中心的,于是很自然地把阳明的观点颠倒过来,变成‘做是知的开始’和‘重知必先做’”,他认为“勇于做,才会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行”是以“行”为基础,以“行”求知,强调“行”是知识之源。这些观点在认识论上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所以与主观唯心主义的“教学做合一”和“从照顾中学习”是有区别的。但是,陶行知的“做”和我们现在说的实践是不一样的。他说的只是狭隘琐碎的个人活动。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认为这是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必由之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可以打破“死读书、死读书、死读书”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命教育,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掌握一切知识和技能”,有了生命教育,我们可以“增长见识,增长力量,增长信念”。陶行知并没有把生活教育作为衡量教育、学校、书籍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不以生命为中心的教育是死亡教育。没有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为中心的书是死书。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里鬼混的人都死了。“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和批判了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多方面适合普及扫盲教育,扫除文盲。比如陶行知提出“教与做合一”,要求“教”与“学”与“做”相结合,与实际生活活动相结合,这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关注教学之外的生活,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好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对当时的教学方法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也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