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也渴望

从童年到成年的中间时期,简称为“青春期”或“青春期”。这个时期是人类快速发展和心理变化的时期,也是性萌芽和趋于成熟的时期。学生进入中学,大多进入青春期。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专家认为,人的一生中没有哪个时期比青春期更令人担忧。这个时期的学生朝气蓬勃,但也充满了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独立需求,希望摆脱大人的束缚,自己做决定。但由于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不稳定,情感意志和人格发展不成熟,承受挫折的能力还比较低。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偶尔成功,就会盲目骄傲。如果你受到挫折,你会沮丧,你的信心会动摇。因此,了解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做到因材施教,意义重大。

第一,中学生身心发展极不平衡。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心理上的快速发展,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困惑和不适应。尤其是性发育越来越成熟,而心理发育相对滞后,让他们感到紧张、迷茫,甚至不知所措。正是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中学生情绪不稳定,情感依恋,体贴入微,容易出现行为偏差。

第二,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中学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求知欲。他们对身边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很强的探究意识,喜欢批判旧事物,崇尚新事物,爱标新立异,容易对人或事理想化、盲从,这也是一些中学生“追星族”的思想基础。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却经常聊体育明星、体育赛事、影视明星、新晋歌手、青春偶像、奇闻轶事等等。

第三,中学生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对尊重和理解的需求也是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刻意追求的。这是他们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表现。学生要求尊重和理解。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渴望有一个适合自己“角色”的位置。在课堂上,他们希望老师喜欢并关注他们的言行,即使答错问题也不会受到歧视和嘲笑。这些都是自尊心强的表现。自尊是尊重自己的人格,不允许别人歧视和侮辱,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一种自我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会越来越强。到了高三,就成了自我意识最敏感的部分,也是别人最不可侵犯,最不可侵犯的部分。这个时候学生最怕被别人看不起。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他们喜欢争取胜利,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一旦学生感受不到这种尊重,觉得自己被老师忽视,或者觉得自己在群体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自尊心就会受到挫伤,就会以不正当的方式寻求满足,比如打架、寻衅滋事、恶作剧等。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正是因为自尊心强,青少年容易自卑,因为他们非常注重别人如何看待自己,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往往会把自己在这方面所受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成极大的羞辱,甚至一些在大人眼里算不了什么的问题,比如自己的衣服不如同学,个头不高,长得不如别人漂亮,都会产生自卑。如果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断灌堕落,不会进步。

第四,值得一提的是中学生交友交友的需要。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与同伴交流、建立友谊的需要日益强烈。他们渴望多交朋友,有了心里话也愿意和同龄人说。如果这种感觉得不到满足,交友处处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限制,不仅对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极为不利,还容易造成孤独、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

青春期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导致了心理偏差和行为问题。如抑郁、厌学、出走、自杀、犯罪等。学生的遭遇反映了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即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方式方法简单化等。现在广大中学生升学考试压力大,有些老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不注重对性格内向、情绪紊乱、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引导。他们往往把一些学生的内向看成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把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和友谊看成是“早恋”的表现......导致教育往往不是很有效,错过了教育的有利时机,导致不良后果。

鉴于此,作为家庭、学校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

首先,我们应该给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更多的爱、关心、尊重和信任。别林斯基说:“爱是区分教育的尺度”,所以我们要用慈母之心对待他们,用烈火般的感情感化他们。这种尊重、信任、体谅和影响,会给他们带来认可的安慰,消除对教育的猜疑和对抗,促进双方心理上的兼容,进而以积极的心态接受精神上的雨露。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人格特征,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教育方法。比如,不要轻易用胆汁刺激学生,以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和耐心,使他们习惯安静、平衡的学习;对于有血性的同学,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任务,让他们养成踏实、专一、耐心的品质;有粘液的同学不要操之过急,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考虑和反应;不要公开批评抑郁的学生,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对于自卑、自暴自弃的学生,不要太苛刻,而要启发、暗示、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以增强自信;对于自尊心强或者自负的同学,不要一再表扬,也要顾及感受,留有批评的余地。也要抓住他的上进心,努力让他们从学习的成败中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吃硬不吃软”的调皮学生,不要太迁就和包容。学生心理差异大,性格多样,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讲求教育机智。

第二,作为学校,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疏导。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程,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或邮箱,配备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并有一定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团队活动中,有效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注意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创办广播、墙报、校报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抓住课堂主渠道,各学科都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师要认真发掘教材中具有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锻炼。在各科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在不自觉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在教育教学中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认真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中去。

第四,举办家长心理讲座。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要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普及学生身心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常识,让家长了解和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和家庭教育的操作技巧,让家长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时代对21世纪的主人——当代中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素质要求。21世纪将是学科技术和人才素质的竞争。因此,在中学生中开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和充分开发内在潜能的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使命,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正视心理问题,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研究。

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如学生心理机能、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的形成。尤其对于汽车工程专业的差生来说,心理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加强理论研究,探索成才之路。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会对外界环境的压力产生积极的调和与适应,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发生。但是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代替心理咨询。只有双方共同努力,相互促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

3、各科并举,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和性格的塑造可以通过教学中的各学科进行渗透,这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发挥各学科的渗透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通过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改造学生的人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有一个学生,受不良风气影响,懒惰,缺乏动力,成绩不好。他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因此厌学,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偶尔逃学。但是他活泼好动,喜欢打篮球。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充分发挥凝聚力,吸引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体育组把他招进学校篮球队进行训练,教育他摆脱社会不良分子的纠缠,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鼓励他为学校争光,帮助他树立信心。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这个学生基本上改掉了厌学的坏习惯,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渐形成了为集体争光、助人为乐的良好思想品德。

4.通过课外活动深化心理素质教育。

学校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课外活动。通过体育锻炼、文娱活动、科技活动等方面,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树立信心,进而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由点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