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如何上好高一物理课的思考?
江西丰城二中——罗一、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较大梯度,或者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在接受知识时需要加大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因此,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到位,在教学难点会出现的地方延伸信息传递过程,中间加一个驿站,让学生一步步达到目标;而通过中间的思维加工,一些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再变成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缓解困难。因此,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生学了哪些知识,掌握了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研究高一的教学难点,设定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恰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为学生学好物理树立足够的信心。第二,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和深化知识面,逐步提高能力。高一教学要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拓展和深化;教材的呈现要有难度,要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步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不同阶段重复教学内容,范围要逐步扩大和深化。比如应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初中阶段,为了适应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他们容易接受,力的概念来源于日常生活实例,从力的作用来分析物体所受的力,不涉及力的成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讲了三个基本力的性质后,只讲孤立法和根据力产生的条件分析一个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的力。讲完牛顿第二定律,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我们就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单个物体所受的力。在谈到连接件问题时,引入了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思想。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三次重复,逐步提高,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三是讲清楚物理的概念和规律,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物理思维能力。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立足点。能力是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起源;对于每一个概念,都要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的来龙去脉。物理定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定律的适用条件和注意事项。了解概念和规律的区别和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和速率,力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和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和比较,真正了解真相。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第四,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和物理方法的训练。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确定研究对象,简化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比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都成立。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经常性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建立物理思想和训练物理方法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在讲解习题时,要注意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将物理过程形象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素描练习是化抽象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开始就要训练学生素描,比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素描运动过程,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素描一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过程等等,要求学生边看题边画,形成习惯。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听课前预习、作业前复习、及时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要培养学生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总之,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不断研究学生思维个性和班级集体个性的差异,找出适合全班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断关注教学反思,找学生交流谈心,倾听学生的反思,多关注自己的教学失败,还是那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