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三关镇的资源优势
丰富的资源优势
首先是水电资源。镇内可利用的水电资源有:支泾河、玉泉河、四渡河、苦桃溪河、两岔河五大水系。水电资源靠近负荷中心,开发利用条件优越。其中,四渡河全长43.8公里,流域面积797平方公里,理论电能2.8万千瓦。
第二是矿产资源。有原煤、干煤石、硫铁矿、石灰石、紫砂土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马沙坪煤田总储量2328万吨,发热量5700-7300大卡。仙人岩铁矿总储量6321万吨,属于中型矿床。矿石类型为菱铁矿21.38万吨,赤铁矿41.83万吨。
繁荣的民族文化
野三关文化底蕴深厚,镇民舞Salho表演队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的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获得表演奖。多次出现在中央、省、州的电视和广播节目中。2004年中国雾灵山民族文化节演出,被誉为恩施民间文艺的一绝,被誉为神奇、魅力、神秘、力量。
野三关的教育众所周知。有全国“社区德育实验学校”、湖北省唯一的农村高考中心、恩施州示范高中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还有民族实验中学,野三关镇初级中学,52所小学。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的国家督学被称为一串珍珠。国家实验中学连续三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原校长郑益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巴东县民族医院位于野三关,占地面积12350m2,建筑面积18400m2。有床位80张,从业人员145人,卫生技术人员134人,其中高中级职称68人。
野三关西北21里的菜子坝村,曾经有一个九世同堂的房子农场。田和他的后代生活在一起,和睦相处。家里有10条狗,偶尔1条狗没来,9条狗不吃。传到朝廷,皇帝下诏,使之为易门村。野三关还是辛亥革命英雄邓玉麟的故乡。
集镇民族风情为街道建设,占地120亩,正在招商。
奇特的旅游景观
有亚洲之王松——巴山松、树间奇观——五种树、山寨奇观——天然大石桥、地下乐园——鸳鸯洞、悬棺——棺材岩、悬崖上疏树——白皮松、万亩森林公园——铁厂废、高峻观——莱文村、首领小住——劝商楼、土家风情——易门村。新建景点包括:世界上最大主跨的四渡河大桥、野三关隧道、13.8公里国家铁路科技攻关隧道、辛亥革命英雄邓玉麟墓等。可开发的景点有:历史馆、农业馆、古县平九崖遗址、庙堡革命烈士墓、大佛山、穿心岩、仙人岩。
四渡河大桥四渡河大桥是一座悬索桥,主跨900米。它位于巴东野三关四渡河峡谷,地形极其复杂,悬崖峭壁,人迹罕至,很多地方都是溶岩溶洞。该桥横跨四渡河峡谷,深达500多米,具有典型高山峡谷悬索桥的突出建筑特征,被誉为“世界第一高悬索桥”。
良好的投资机会
以国家经济布局向西部战略转移和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一系列政策机遇将推动野三关经济结构调整,享受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少数民族、老区等优惠政策。国家从项目配套建设和整体生产力发展布局出发,对市场潜力大的项目形成良好的投资口径;通过市场桥梁的杠杆作用,以区域开发投资为主题的投资机会逐渐显现。野三关镇被列为巴东县四极四带重点镇,传统农业局面将迅速实现产业替代。
野三关,鄂西的一个小特区。
野三关是一个小山城。记得是因为两家小餐馆。一个是镇南的“喝二两”,一个是镇北的“姐妹饭店”。改革开放初期,当人们习惯吃住在当地的“人民招待所”时,两人是镇上最早的个体户。后来,“饮尔梁”成了一条街的名字,街上所有的公交车都打上了“饮尔梁-火车站”、“饮尔梁-新站”、“饮尔梁-镇政府”的牌子。至于“姐妹酒店”,从1979开始已经连续33年生意兴隆,路过这里的人都知道这家酒店。1993,人民网对“野三关镇商女”进行了专题报道: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群山环绕。以前在家里辛苦劳作的农家女涌入市场,大显身手。.....随着人群,我们来到了一家姐妹酒店。店主是谭佳村的年轻土家族妇女谭巧英和谭小荣。他们穿着整洁,对别人很热情...野三关的农妇开始告别传统的生活方式,这对搞活山寨经济起着重要作用。.....(野三关)号称鄂西“小特区”。
有意思的是,镇上有几十家规模较大的宾馆饭店,包括正在建设中的五星级“国际会议中心”,但人们熟悉的却是“喝两口梁”“姐妹宾馆”。
这个城镇非常和谐。镇上的土著居民只有不到30%是外地来的商人和周边地区的移民。大大小小的店铺数以百计,挤满了大街小巷。尽管他们有口音,但做生意时能说你勉强听得懂的普通话,商品价格也差不多。他们关系很远,进货渠道好,商品相对便宜,周边也在这里不断打批发。“不去汉正街,就去野三关”,这是他们经常的选择。因此,该镇有“小香港”和“小义乌”的美誉。他们不懂民族融合的道理,但生活上互相照顾,相处融洽。出席任何婚礼都是必要的。镇上很多部门还获得了“民族团结进步奖”的荣誉。
这个城镇非常时尚。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纵横交错,交通便利,枢纽位置突出。东距宜昌、西大恩施一小时车程。有人形象地形容野三关有“两个机场,三个火车站”(宜昌、恩施机场、宜昌、巴东、恩施火车站),一点也不为过。野三关是武陵山区中部重要的旅游集镇,既是小城市,也是小城镇。
镇北10分钟车程,有巴东火车站,中国最美的峡谷火车站。这条名为宜万铁路的东西走廊建成通车,拉近了山区与平原、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每天有十多列火车经过这里到达全国各地。从小镇出发,可以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成都等各大城市,为当地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镇东北的铁厂黄森林公园,位于长江和清江的分水岭上,是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雪的理想休闲胜地。春天,满山都是黄楸树和红花。夏天,长空碧云,春天鸟儿飞翔;秋天有白云红叶,霜染林;冬天,北方有雾,漫天大雪。风景优美,景色独特,是飞禽走兽的天堂。徜徉在茂密的树林中,会让人体会到“野鸟歌唱无假话,山川有真声”的美好
镇南十公里,有一个山湖——水流坪,是“闺阁待字”。这里湖光山色,正被建设成北纬30°的重要景区。据说以前是山坝,中间是河沟,两边是48泉。有一年,一个叫聂的公爵来到这里,坝上有48个带着“丁字”的书生来拜访他,设宴招待他。他非常热情,公爵非常感动。看到这里只有文人,没有武将,他就派了朝廷的武官来教大家武功,很多人都成了文武双全。当公爵离开时,他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宴会,并说再见。酒过三巡,他深情地说:“此地真是有山川之福。我给你一个牌匾吧!”他写了“巴山湖”几个字,把“福”拼错成了“湖”。公爵走后不久,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山洪和瀑布,一夜之间水涨到了半山腰,变成了清澈的湖水。因此,这个风景如画的天然淡水湖,长约3500米,宽约300米,已成为该镇的一大奇观。
镇西西南沪渝高速公路四渡河大桥首次采用火箭运送先导索,开创了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先河。全长1365米,主跨900米,诞生了,就像长虹一样。塔顶与谷底高差650米,桥面距谷底560米,相当于200层楼高。是世界第一高桥。
这个城镇很简单。民俗文化、石驿古道文化、酒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获得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曲大赛金奖的原生态歌曲《撒叶儿河》主要发源于野三关和水布垭。镇上有专门的民族文化艺术团,镇上有红白喜事。他们都会去踢踏歌表演,玩的热闹,排遣寂寞。像撒叶儿的哇、花鼓子的歌等民间艺术早已融入土家族人的血液,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
朱林街东侧的老街是野三关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古镇的活化石。早期,宜昌是通往恩施的重要驿站和盐道。商店、茶馆、理发店一字排开,生意兴隆。这是过往游客的重要庇护所。老街虽然不是很洋气,但是古色古香的建筑,杂货齐全的店铺,各种特色小吃,让它显得活泼迷人。
距离集镇不到两公里的棺材岩,和老街一样古老而神秘。相传有个书生路过这里,看到棺材悬在空中的一个山洞里,非常惊讶。偶尔,他写下一首诗,“为什么棺材挂在这岩石里?山野里狂风细雨好,高山戴孝雪落,平原风扫树。春有百鸟来哀,秋有孤月望丧台。这家人是谁?为什么棺材挂在这岩石里?”
镇上每个家庭都会酿酒。荣获香港国际博览会金奖的中国三峡酒庄位于集镇北侧,已有近百年历史。它不仅是该镇的一张名片,是该县重要的经济支柱,也是游客游览的好去处。湖泊、长廊、山川、酿酒文化,让人流连往返。全国各地的客人都想喝“三峡酒”,带来“三峡酒”。白酒不仅是野三关与外界的桥梁,也是计划与市场的重要纽带。
这个城镇非常有名。这是恩施州通往西南的陆上咽喉,也是东大门。北宋名将寇准在巴东任县令时,劝百姓弃猎务农,并教唱《劝农之歌》——“天在上,厚土在下,我奉神农,庄稼丰,草为界,定了庄稼,厚土还民,传给子孙。”从此,小镇结束了荒凉粗暴的历史,开始发家致富。1984期间,胡耀邦、胡锦涛、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镇上过夜,劝农经商,发展经济,提高了小镇的知名度,凝聚了人气。当时,商业大楼已建成中国唯一的镇一级土家族博物馆,这使小镇成为一个巨大的吸引力。辛亥革命的创始人邓玉麟将军的故居距集镇5公里。已建成拥有将军广场、将军故居、将军陵墓等重要景观的国家3A级景区。来到小镇的人特别喜欢来这里逛一逛,吃一顿独具土家风味的农家饭,感受一下土家民俗。小吃因小镇而出名,小镇因小吃而更吸引人。
这个城镇很拥挤。交通堵塞在这里是常事。过去,巴河省道沿线开发了一条几公里长的扁担街。“湖北巴东经济开发区”就坐落在这里,提出“一县两市”的发展战略,按照县城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打造县域经济中心。接着,对原有的巴河路、将军路、瞑祥路和农亭街进行了扩建。增加了虎峪大道、发展大道、玉林大道(在建)、环城路(在建);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已通车,集镇分别建有车站,城镇主体结构逐步形成。然而,大交通的改善也带来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员的急剧增加。集镇人口差不多5万,辖区内人口65438+万,交通容忍度还是很有限的。再加上汽车的不断升级,小镇对交通没有限制,堵车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有人幽默地说,野三关是“中国车辆博物馆”。的确,汽车的种类和数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手推车、自行车、摩托车、三轮号牌车、拖拉机、双排座、轿车、越野车、公交车、客车、货车、载重汽车等。,都在小城镇有生意忙的,而且数量特别多。虽然几年前街道上已经设置了车道分割线、斑马线、停车位和各种交通标志,但是车太多了。如果不堵车,人会觉得不正常。
作为东西第一关、重庆到大川第一哨、全国第三批试点乡镇,野三关常常被人铭记。它美丽的苍山,自然的生态,丰富的物产,分明的四季,它的枢纽位置,滚滚的物流,淳朴的民风,丰富的文化,都让人感到滋润和自豪。1992中国名镇实录,被新华社誉为“深山野岭的夜明珠”,被光明日报誉为“峰上桃花源”、“中国达沃斯”。.....难怪有人感慨:“我这辈子去过野三关,历经沧桑也不觉得遗憾”。这只是因为感动吗?位于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是北宋著名人物寇准的遗物。寇准(961—1023),化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人,祖籍钟平。北宋唐太宗年间(981),时年20岁的寇准被任命为巴东县知府,归州。在这片又苦又干的土地上,满口热血的寇准直言不讳,主张改革。一方面采取措施减轻农民税收,另一方面体察民情,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向农民传播和介绍先进的生产知识,深得民心。为了劝人务农,寇准还写了《劝农歌》:“天在上,地在下。我是神农,五谷丰登。以拔草为业,安定下来。应许之地属于人民,传给后代。”他到县城西南的山林里,劝导土人弃猎务农,教百姓唱劝农歌,细心地把中原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传授给巴东人民,使巴东人民改变了落后的生活状况,过上了不愁温饱的舒适生活。人们感激涕零,称寇准为“寇巴东”。在寇准那里,野三关为他建了一座亭子,命名为“劝农亭”,以纪念寇准。巴东县野三关镇至今仍有“农事辅导亭”遗址,沪渝高速、宜万铁路、国道318、省道245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游客长年来此纪念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