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从根本上来说,没有人会怀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远离粗俗和粗鲁,成为有德之人。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留下了老人和年幼的孩子。虽然都想把孩子教好,但是留在家里的老人却无能为力或者说做不到。他们不仅要在家种田,还要忙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他们哪有时间更好地教育孩子?所以教育的重担就落在了学校和老师身上。怎样才能做好孩子的德育工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从大学、中学、小学的衔接上,统筹规划学校德育体系。要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遵循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形成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分层次、循序渐进地科学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学校生活的日常首先是孩子天性的表现。更小的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日常的,他们不适应制度化的生活。进入学校后,他们的天性在强制的机构生活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和封锁,但孩子们总是在寻找机会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这种机构生活上涂上孩子的和日常的色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孩子必然会把校外的日常生活带入学校生活,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日常生活的惯性。正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性得以暴露,人与人才能真正相遇,避免了许多遮蔽、面具、面具。在学校生活中,儿童天性的暴露使学校生活具有了日常色彩,这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首先,就像动物在一定范围内留下自己的气味让自己“拥有”一样,孩子们在相对刻板的学校制度生活中留下一些日常的色彩和气味,让学校生活有了一些“拥有”的元素,进而获得安全感和文化适应。其次,日常学校中所揭示的本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各种性质的儿童在没有遮蔽的情况下相互交往,道德教育和道德学习通过暗示和接受暗示、非反思行为等机制悄然发生。第三,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儿童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外化,但这个过程不会是单向的,同时会有“内化”。外界的环境和人必然会与外化的“本质”相互作用,从而丰富和发展这种“本质”。在制度生活中,制度是人与道德之间的一堵墙,使人与道德“隔墙相望”,无法直接相见。鲍曼深刻地指出,在制度生活中,“行动者面对的不是另一个人,而是一个‘规定的要求’;真正的联系发生在行为人与规则之间,而对方的行为原因或目的只是权利与义务棋盘上的移动棋子。”[1]也就是说,在制度生活中,人在一定程度上不与他人直接接触,而是与制度直接接触,然后通过制度与他人间接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人和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了。与此不同的是,在日常生活或日常生活中,制度这堵墙基本不存在,人与人是直接相关的,人与道德永远是接触的。与制度生活中的制度和理性是人与人之间的主导调节因素不同,道德和情感是日常生活中的主导和直接调节因素。[2]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孩子把别人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必然会产生“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尊重,而这正是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当然,这种时时刻刻与道德的相遇,或者说“同理心”与对他人的尊重,有时并不一定是刻意的,而可能是不经思考,自动地、习惯性地表达出来,这恰恰是道德与人融为一体的一个阶段。在日常生活或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从陌生变得熟悉和依恋,成为一个“熟人社会”。如果说陌生人之间的伦理是一种理性的伦理,比如正义、公平、礼貌,那么“熟人社会”成员之间的伦理显然是感性的。在学校生活中,同学们通过日常和机构的交流成为了熟人,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情感关系。一个孩子对和他一起生活的其他孩子的关心、关心和体贴,对他自己来说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自我教育方式,对对方来说也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过程。无痕是和低逆反心理,低抵抗,低有效性联系在一起的。附加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性质是“无意的”,是根据自然生活要求而获得的效果,对受教育者一方不构成额外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受教育者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和滋养了教育,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影响,与有意识的影响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意识地影响或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目的和动机,独立的受教育者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有目的、有计划的“叛逆和反抗”。没有反抗和反抗,影响是无意中强加和接受的,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所以这种教育的有效性是可靠的。我们可以说,通过这一过程形成的品质是深入人的“骨髓”的“德性之知”和人的“第二天性”。当然,必须承认,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和教育,并不都是积极的、正面的,而是各种成分的混合,使得人的整体人格呈现出各种成分的张力结构。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录着中国人民的辉煌成就。是激发爱国情怀、培育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升道德修养的大课堂。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应作为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必须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一方面,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地内部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规范服务范围和经营活动,营造整洁、庄重、有序的参观氛围,使教育基地真正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各教育基地应坚持社会公益原则,对学生团体参观实行票价优惠措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要是博物馆、纪念馆,要尽量实行中小学生团体参观免票;学生个人参观半票;允许家长带孩子参观,孩子免费。一些经营性教育基地也要创造条件,留出专门时段供学生免费使用,为广大未成年人进一步进入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环境。第四,加强中小学德育法规建设。中小学德育应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一个重要的建设是建立法规,包括新的法规、制度和评价标准,以保证德育的地位和任务,主要原则和方针要有权威性和稳定性。第五,加强德育网络建设。中小学要建立健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网络;要在校外建立和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德育网络。随着社区的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学习,发挥社区在网络中的德育功能。第六,老师要以身作则。第七,关于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的建议。为适应21世纪的要求,应建立一支专职与职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积极谋划制定措施,加强思想建设和专业培训,提高待遇,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培养一批特级教师和德育专家。八、加强中国特色德育理论建设。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德育科学研究和实验,吸收国内外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教育学等领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建立我国科学的德育理论,用以指导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