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一、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
(一)核心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
中小学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在传统的教育习惯中,学校教育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权威标准来教育学生,按照零件厂的统一标准来塑造学生。也就是说,在内容上,学校教育旨在向学生灌输一种不属于他们个人,而只属于社会本位的价值体系。在形式上,在一群训练有素的老师的策划和控制下,我们不仅在内部为不同的人提供相同的预先包装好的知识和价值,而且在外部创造了只有教学才能导致最可靠最好的学习的神话,以此来维护系统自身的利益[1]。在这种教育逻辑背景下,中小学班级管理主要是一种以外部控制为主的压迫式管理,导致成绩。为了纠正传统教育管理的偏差,教师应该摒弃轻视、奴役、束缚人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关爱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活泼的发展。教育部制定的《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理念是指我们的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全面的、主动的、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是生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生本教育理念的质的规定性;让所有学生发展是生本教育理念的量化要求;让学生积极发展是生本教育理念的精髓;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是时代的特征。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生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生本教育理念的社会要求。
(二)主要内容:处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的东西,而是现实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学生的发展是在关系中实现的,关系的好坏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态;关系的发展就是学生的发展[4]。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建构多种关系,包括人际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其中人际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师生关系是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核心关系。师生关系不应该是工具理性的主客关系,而应该是基于价值理性的主客或我友交往行为。教师作为教师的价值体现在生动的师生关系上,即真正的教师是向着学生而生的[5]。为了实现教师行为的教育价值,教师必须立足于生动的师生关系,选择合理的教师行为,切入学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同学关系是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最高层次。因为时空的相似或接近,同学之间的关系比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持久和亲密。即使老师不在场,这种关系仍然存在,这对学生的发展是直接有效的。同学关系实现了同学之间的兄弟情谊,同学之间的平等、共创、互学[4]。
二,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问题
关于当前的教育,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指出,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世故,善于表演,懂得合作,更善于利用制度来达到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普通贪官危害更大[6]。我们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危机——教育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格的完善[7]。教育已经失去了超越现实社会的理想。这种教育以物而不是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导致人被对象化,失去了个性。
具体来说,当前中小学班级教育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班级管理方法陈旧
许多中小学班级管理以个人经验为出发点,以班主任的主观思维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方向,以学生是否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素质和班级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许多班主任仍然采用旧的管理模式,例如,以学生是否按时到校或违反学校或班级纪律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方式,在管理中遵循压迫性的管理方法,而不是平等和沟通,使学生成为被权威管理机制压制的被管理人和被监督人。长此以往,班主任、班干部、班级学生都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会导致班级管理适得其反,不利于班级管理的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发达的媒体对年轻人也有双重影响。
发达的媒体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它为知识和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拓展青少年的全球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然而,它的负面影响也以不同的方式被忽视。第一,容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如果接触到网络上的负面宣传论调和文化思潮,思想容易出现极端矛盾和混乱,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二是网络容易使青少年怀疑教育者的权威,导致他们集体意识淡薄,自我中心过度,使中小学班级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三,发达媒体下的大众信息中存在负面垃圾信息,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削弱青少年思想意识,抵消中小学班级管理效果。
面对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高中小学班级管理水平。
三,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具体策略
理想人格作为价值理想的具体体现,以综合的形式表现了人的价值取向、内在德性和精神品格[8]。北师大石中英教授认为,把人格教育作为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在内的高中教育的新任务,不仅体现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需求,而且具有相对现实的针对性,也是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独特性、教育性的具体体现[9]。培养理想人格要引导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人就是要做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以道德为核心,统帅一切。所谓中国人,就是我们要对国家和民族有一份真正的爱;换句话说,作为国家的一员,我们应该有建国精神。作为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有民族精神。要成为一个世界人,首先,我们应该尽力向其他民族学习而不忘记自己。第二,在关心自己民族利益的同时,也要关心其他民族的切身问题[10]。
(一)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
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基础。[11]同样,认清中小学一切班级管理问题的基本依据是认清班级状况。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是班级情况。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师生矛盾关系是快乐与痛苦的根源。
快乐就是相互认同,就是学生的主观需求和教师的实际工作是一致的,即学生需要的就是教师给予的,教师给予的正是学生需要的。我们之所以得到相互认同的快乐,是因为老师们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进而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所谓痛苦是一厢情愿,是指学生的主观需求脱离了教师的实际工作,即学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即使知道也不一定能满足需求;老师能给学生的,未必真的是学生需要的,只是老师不一定知道。之所以会有一厢情愿的痛苦,不是因为老师不努力,而是因为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主观上把老师的需求当成学生的需求,而不是学生的需求。
(二)建造美丽的教室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学校是由教室组成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每个教室都是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社会。课堂与生活相连,为生活而存在。教室的一端承载着课程,另一端承载着生活。[12]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许,很多老师认为班级文化的建设就是在几天内成功地用彩色的纸质海报装饰教室。真正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真实的。学生们可以在这个用海报装饰的教室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空,他们的生活也真的可以在教室里留下成长的痕迹。教育要有效的引导学生,要让学生相信自己一直在进步,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虽然进步可能有点慢。
美丽的教室是美丽的,因为它展示了学生们美丽的心灵。教室因为学生的心灵美而美。作为一个整体成长的生命,学生需要空间来表达自己。教室应该是学生表达自己的美丽空间。如果老师只满足于贴满海报的彩纸而没有学生的个性化展示,这样的课堂装扮注定只能让课堂更加虚伪,远离生活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