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博客

如何教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博客

一、语文活动课程与语文学科课程的关系

活动课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相辅相成。虽然这两门课程在时间和重量上有所不同,但在功能上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们的功能和关系:

第一,活动课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得到的是直接经验。学生使用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在学科课程或活动中学习。两者更显著的区别是,学生从学科课程中获得间接经验,而大多数学生从活动课程中获得直接经验。

第二,活动课程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同一性和教学活动的一致性。在活动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性为特征。

第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学好学科课程,为活动奠定了知识基础,提供了认知能力准备,有助于活动的开展和深化;在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丰富了感性认识,提高了认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对学科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思路

1,学籍:从被动到主动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课的核心。在语文活动课中,学生永远是知识、技能、能力、道德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准。设计语文活动课应注重学生的参与。

(1)从语言问题入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语文活动课从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达开始,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还能使学习动机从兴趣变成稳定持久的探究动机。

(2)强化自我意识,端正主动学习的态度。语文活动课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知活动的强度和烈度远大于单纯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

①活动前询问信息,做好准备;②活动中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发挥;

③活动结束后的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

(3)采用交流方式,激发积极发展的精神。活动教学强调小组间的经验交流和相互启发,从而产生更多的探索欲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使学生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形成接受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将谦虚和自信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上好阅读指导课

修订后的《纲要》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注意默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在阅读中感受整体,在阅读中感悟东西,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感染。”

小语种阅读的实践既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是语感的重大实践活动。小语种阅读实践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为轴心,创造机会和情境,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多读、读得充分、读得透彻,从而在阅读中领略文章的精髓和作者的妙笔生花,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章读得很好,就和我一起转化,但不知是人的文章还是我的文章”的境界。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构成了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快速识别文字并基本理解其表面含义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结构中最底层的因素。理解能力是指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联想、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理解单词和短语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及其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是阅读的核心,理解能力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基本标准。吸收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阅读材料中有用的信息,如好的文字、新颖的思想、艺术的表达等储存在大脑中。鉴赏能力是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的理性评价。

阅读指导课从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主要目的是积累语言。没有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理解,重视好词好句的积累和吸收,可以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注重阅读后的情感体验。因此,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年龄特点,阅读指导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但不应该机械地割裂开来。在低级阶段,要让学生认字,培养阅读兴趣,而在中级阶段,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如默读和略读),对文中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高段要求以一定的速度阅读,理解文字在语言环境中应有的意义和内涵,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受到优秀作品的影响和启发,我向往和追求更好的理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该代替学生在阅读指导中的阅读实践。学生要积极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在生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的感染,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愉悦。我们应该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课程应重视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倡导多角度、创造性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指导课程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尝试——交流经验。请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语言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为了与读者交流,作者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读者要想和作者交流,必须对语言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又要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把握,培养学生正确深刻的评价。

2.培养学生在语境中阅读的习惯,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语境是阅读文章的重要途径。语境阅读就是要时刻关注文章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微观和宏观。培养在语境中阅读的习惯不仅是阅读方法的问题,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问题。

3.培养学生手写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时效性和探究性。古人强调“读书有三法,即心、目、口”。此外,要努力培养学生“伸手可及”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圈、点、画、记文章;写读书笔记积累词汇和知识,总结阅读经验,评价阅读材料。总之,养成不写不读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比较习惯,提高比较阅读能力。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识别。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比较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如选材、立意、形象描写、表达方式、语言运用、主题思想等。),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二、上好阅读推荐课

基本链接:介绍阅读材料-激发兴趣-课外阅读

1,介绍书籍

(1)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2)你喜欢的儿童读物;(3)古今中外的经典。

2.激发对……的兴趣

走自己擅长的路,强力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以此吸引其他同学,形成争相阅读的景象。形式有:评书、讲故事、课本剧、新书海报...

第三,做好阅读积累课

从知识积累和思维方法入手。

在阅读中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积累大师闪光思维的“剑”。如西门豹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孙膑的“统筹”法安排比赛顺序,司马光的逆向思维认为缸里的水喝完了,孩子还得救,等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评价不同的思维方法,知道思维方法的应用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体会创新的无穷魅力。

基本链接:自由阅读-积累练习-反馈阅读效果。

积累练习:摘抄单词短语,写读后感,模仿片段等。,并建立阅读卡(好字卡、好句子卡、模仿卡、拓展卡、经验卡)。

第四,上好阅读想象课

阅读想象课的基本环节是:优秀作品欣赏——拓展想象——独立尝试——欣赏评论。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继续为课文写故事,改编漫画,创作剧本,创作意境画,创作书法,尝试音乐,创作舞蹈等等。这是阅读和写作的另一个重要结合。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互相合作。空间智能突出的孩子画图,语言智能突出的孩子配字,相辅相成,各有其位。

第五,上好阅读鉴赏课

基本链接:优秀作品欣赏-个人评论-班级交流

体验语言的适度极限感、形象感、品味感和流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可以用音乐背,用音乐唱,背诵等。

第六,做好阅读理解、阅读想象和报班。

基本链接:小组交流-班级交流-总结评论

形式有:自己看手抄报、做名言警句书签、表演教材、故事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报告方式,“音乐天才”选择画漫画,“表演天才”选择表演课本剧。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阅读报告课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设计一些做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日常阅读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

显然,对于学生来说,问题或任务必须是新的,否则结果可能是记住的综合结果,而不是学生创造的新结果。如果学生在接触到问题和任务的时候,要给他们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经验,似乎必须要有更多的自由。虽然同样的任务和问题可以交给一个小组,但问题的重新定义和每个学生使用的方法可以是完全独特的。学生也可以问他们自己的综合任务或问题。

提出的问题不需要在所涉及的范围内是新的和原创的,只要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新的。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不一定是这个范围内的新的发展、创造或发现,只要是对学生来说是独特的进步。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回归生活世界。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现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的非学术性、非学科性课程,必须也最有可能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基于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参与并积极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最根本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学生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参观、采访,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通过引导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发现、体验、重复、交流,获得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专注创新。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和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提供了更加宽松自由的空间。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方案、收集数据、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注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积极探索、积极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创新,具有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从内容构成来看,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但从其本质和实践功能来看,更重要的是其实施过程依赖于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和全部过程。所谓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和一般的科学研究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在研究过程中,两者都要遵循一个基本的研究程序,比如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总结结果。但是,作为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作为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研究经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目标、研究重点、成果要求等方面与成人科学研究有很大不同。在实践中,研究性学习有以下基本要求:

(1)出发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接受式学习的改革。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是让学生获得深刻的研究成果,而是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方法的影响,从而改变长期以来强调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习惯,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2)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因为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很多问题非常全面。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需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调动各种知识,综合运用这些知识。

(3)注意过程。淡化知识目标,强调过程中的参与、理解和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点。从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来看,关注学习者在过程中的参与和表现应该是一个基本原则。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于探究性学习来说,学生的广泛参与是目的,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才是成功。

(4)强调开放性。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来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正式课程,必须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内容、实施规范和相对稳定的学习材料。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的课程性质本质上决定了它具有一个不同于其他类型课程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过程和评价都是非常开放的,给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5)注重师生互动。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在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研究性学习需要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向学生传授预定的知识,学生不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教师的指令。在开放的情境中,他们将* * *视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互动过程中建构课程内容、设计实施方案、完成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因地、因校、因学习者个性而异。例如,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下内容值得关注:

1.探究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学习者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有意义的课题,进行跨学科探究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形成积极、生动、自主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各种具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可以渗透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不仅可以培养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精神,还可以深刻理解自然、社会、自我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体验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参与、服务和认识社会的过程。这既是培养学生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的过程,更是完善学生人格的过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尊重学习者的需求,从不同地区和学校的特点出发,避免形式主义,加强活动的实效性。

3.劳动和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积极的劳动经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的过程。这是一个开放的学习领域,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互动进行体验式学习、操作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上述内容在逻辑上并不平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所有内容中。以上内容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部内容,而是其中的一些因素和部分。